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岑逸飛: 人的因素



談起「人的因素」,令人想起文革時林彪吹捧毛澤東,提及毛主席有「四個第一」:「人的因素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果然是「擦鞋」甚有道行,此一吹捧深得主席的賞識。

毛澤東力加稱讚:「四個第一好,這是個創造。誰說我們中國人沒有發明創造?四個第一就是創造。」

說「人的因素第一」,意味着除了第一,還有第二、第三、第四……,事物形成的因素無盡,佛家說萬緣和合,可謂一言難盡,而老子則簡化為四:「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易學說得更簡,稱為「三才」,包括天、地、人。

其實老子的四域,與易學的三才,基本上無大差別,四或三無非是數字遊戲。老子講「道法自然」,那個「道」應是將「天、地、人」這「三才」融合為一的一個複合詞。而無論是易學或老子,「天、地、人」這三者,是處於一種互為增益的綜效關係。

《易傳.革卦.彖傳》論改革有「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說法,那個「天」的含意其實也包括了地,所以應是天、地、人三者的協同作用。

是毛澤東講「人的因素」,它與天地之間可不是協同關係,他在論述《愚公移山》的名篇,已強調「人定勝天」,後來他呼籲要「戰天鬥地」。文革時《毛語錄》有 句最高指示是:「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當全民皆鬥,「人的因素」已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於天、地、人三者的協同,《易傳.乾文言》的形容是:「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裏的一個「合」字,有 相應的意思,且三者各有千秋,其比重是否各佔三分一?有鑑於《易經》初爻、二爻屬地;三爻、四爻屬人;五爻、上爻屬天,人是處於天與地之間,上要頂天,下 要立地,比重應該多些,所以把三成歸於天,三成歸於地,而人的因素則佔四成。

不過這看法到了孟子又有變,因為《孟子.公孫丑下》提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依據這個排列次序,似乎應是人的因素第一,地的因素第二,天的因素第三,而三者的百分比可能是,人佔五成,地佔三成,天佔二成。

子可說是發揚了「人本主義」精神,減輕了坊間將易學賦予神秘主義色彩,以為人的一生命運是命定的,受天時和地利所支配,忽略了最大的主宰性來自人本身。人 固然要善用天時和地利,但這些都是助緣,最大的因緣,畢竟是人的因素,與其問蒼天、問鬼神,不如自我反省,才有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