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10月5日星期日

毛來由: 北京會否血腥鎮壓「遮打革命」?

──一個香港史研究者的初步評估


2013年9月美國海軍軍艦訪港圖|筆者友人J君拍攝

隨著爭取真普選的「遮打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爆發,筆者所寫的《英國為何不早給香港民主──英國檔案所提供的答案》,再度成為網上熱傳的文章。有朋友看完該文章後,對筆者說:既然中共堅拒香港真普選,若再佔領落去,中共必定出兵鎮壓。有見及此,作為歷史學者,我有以下一段的提醒。

歷史知識的用處及局限
就分析和預測今後局勢而言,歷史當然有用,但歷史知識也有其局限!首先,歷史學要義之一,就是人類歷史是不會100%重覆的,因此舊有的經驗,可以作參 考,但不代表未來的事,都必定係過去的翻版。例如,1950至60年代,美蘇關係緊張,地區性「代理人戰爭」處處,當時許多人都怕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但 結果沒有發生,原因之一,就是時代已變,以前冇核彈,宜家有。

另外,由於中方的檔案尚未公開(希望沒有被銷毀吧),所以我們只能肯定,當年英國認定只要香港一有全面民主,中方就會即時強行收回香港,所以無謂冒險,但我們仍無法知道,究竟中方對英國的警告,是純粹靠嚇,還是打算來真的。

更重要的是,歷史學者可以猜想「如果」,可是,歷史係冇「如果」的。即使日後有中國檔案顯示若英國讓香港有民主,「黨中央必定提早解放香港」,但由於至 1997年6月30日為止,英國都沒有讓香港成立自己的民選自治政府,所以我們永遠無法肯定,若當年香港全面民主了,中國是否真的出兵。

不過綜合英國解密檔案,以及1984年至今北京對香港民主化的阻撓,堅拒香港真正民主化,無疑是中共一直以來,對香港的基本方針。


香港對中國的經濟價值有增無減
眾所周知,中共對香港的基本方針,一直是「長期打算,充份利用」,因此九七前就容許英國治港,九七後則承諾「五十年不變」,而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對中國經濟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根據曾參與收回香港工作的黃文放所說,原來在六、七十年代,中國從香港得來的外匯收入,佔中國每年的外匯總收入比例,遠高於1969年英國估計的三成(見之前筆者所寫的《中國為何不提早收回香港?》一文),而是七成半!1可是,今日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再加上中國比以前開放,香港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理應比以前大減,可是,事實可能剛好相反,由於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聯繫,比以前更多更緊密,所以香港更形重要,這就是金融方面。

近日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官方網頁的blog,刊登了一篇題為Why Hong Kong remains vital to China’s economy(為何香港對中國經濟依然極為重要?)一文, 正好解釋了上述情況:在金融方面,中國仍然只可以靠香港。中國須依靠香港來籌集資金、引進外資,近年香港更成為中國多項金融改革的試點,以促進人民幣國際 化。文中舉出多項數據,以指出香港的重要性:自2012年起,中國企業藉著在香港金融市場首次公開招股(IPO),籌得約四千三百億美元($43 Billion),遠多於同時間在中國大陸市場籌得的約二千五百億美元($25 Billion)。在2013年,境外對中國的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China),有三分之二是來自香港,相比起2005年的三成,大為提高。此外,香港更是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發債地,而按計劃快將推出的「滬港通」--讓境 外投資者可以透過香港股票市場,買賣於中國大陸上市的股票(即A股),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香港那套合符國際標準的制度及法規,是中國任何地方都 無法建立的,所以根本沒有任何中國城市,可以取代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之地位。
若果北京在香港實行血腥鎮壓,必定損害投資者信心,並動搖香港的國際地位,最後必令中國經濟受到極大衝擊,而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正是中國人民接受中共統治的依據(甚至可能是唯一依據),因此,香港能否維持繁榮穩定,可以直接影響到北京政權的存亡。

最難測的因素:中共權鬥對治港政策的影響
在中英前途談判前夕,不少西方觀察家及一些英方官員,都認為急需發展經濟的中國,會明確表明讓英國繼續統治香港,以便繼續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促進其經濟 現代化。可是,最後鄧小平還是決心收回香港,他認為「再簽一個不平等條約,我們就都變成李鴻章,任何一個政府都會垮台。」。另外,根據有線電視《前途解密 三十後》第二集所引述的英國檔案內容,英方認為在中英談判期間,若鄧小平向英國再多讓步,「連他都要下台。」2。可見,鄧小平黨內地位既不如毛澤東,其所提倡的改革方針又備受當時黨內保守派質疑甚至攻擊,有可能令鄧小平為免自己因「對英軟弱」而成為政敵話柄,所以被迫決定收回香港,但為了維持香港的功用,就承諾以「一國兩制」維持香港現狀。

同樣道理,現在中共黨內權鬥比以前更激烈,黨內沒有人有當年鄧小平的權威(更不消說「毛澤東級」的權威了),因此,在中共中央內,會否有人為免權鬥失敗、 即時下台,所以決定「寧左勿右」,不惜犧牲經濟發展,也要對港強硬。可是,中共黨內鬥爭的形勢,是大家難知的,其鬥爭的結果,可能連中共政治局常委內各 人,都不敢斷定,這亦成了今後香港前途的最大變數之一。

香港問題既是內政問題,亦是外交問題
香港的前宗主國英國,固然已成二流強國,但其最重要盟友--美國,卻是全球霸主,再者美英兩國都公開指出他們在香港,有不可忽視的利益,因此美英同盟會因應香港情況,對中國施加多少壓力,而中國又會否因而被迫對香港「忍手」甚至「放手」,亦是難以預料。

可能有讀者會問,九七後美英在香港,還有什麼利益?關於這一點,還須進一步研究,當中有些更可能屬官方機密,普通人難以得知(例如我在前文《中國為何不提 早收回香港?》中所引用的英國解密檔案,當中談及當時英國在香港的利益,有部份內容,至今仍未公開)。但以下一些事例,或可成為研究美英在港利益勢力以及 各種聯系的線索:九七後,美國軍艦依然定期訪港,至今不斷(1999年美國炸毀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以及2001年中美軍機對撞事件後一段時間,中方曾 禁止美艦訪港),而港幣更是和美金掛勾。至於英國,最明顯的就是因當年居英權計劃而取得英國公民身份的香港人,雖然他們不佔香港人口多數,但人數估計有十 至二十萬,若香港局勢突變,這些人的去向,是英國要關注的。至於為數三百多萬的英國國民(海外)(即BNO),他們沒有英國公民資格,英國固然可以視之為 棄民,但若當中有人組織起來,不斷在國際舞台要求英國政府給予其公民身份,以求離開已經赤化的香港,亦會令英國十分尷尬,感到壓力。2009年英國修例, 容許沒有中國國籍以及其他國籍(即不能申請特區護照或其他國家護照)的BNO持有人,可以申請為正式英國公民(BC),雖然為數不多,但可見英國在九七後 讓BNO人變為BC,不是沒有先例。

總的來說,香港問題既是中國內政,但同時也是外交事務,而北京對中國內政,固然強硬專橫,但對外國,卻十分克制(甚至被有些中國人視為軟弱),香港既非完全是外交問題,但亦非全是內政問題,中國政府如何處理,可能連它也覺得唔知點算好。

結論:妥協與流血之間、14年香港與89年北京之間
觀乎以上的形勢分析,2014年9月28日《蘋果日報》報導北京對香港「不流血,不妥協」,實屬預計之內。但是在流血與妥協之間,真的有很大空間,過去數天發生的事,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如何在這「空間」上遊走。
近日,曾於九七前後負責港澳事務的中方官員陳佐洱,在接受CNN訪問時,被問及現時香港佔領運動與1989年北京學運是否相似時,他就笑了一陣後回應:「完全不能比」3。北京是中國首都,香港是實行特殊政策的境外特區,但究竟北京對香港會「特殊到底」,還是會視香港佔領運動為等同首都發生的「反革命暴亂」一樣處理呢?只能又講一句,拭目以待。



  • 黃文放:《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決策歷程及執行》,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1997年,頁14-15
  • 見有線電視新聞部製作:《前途解密三十後》,第二集,10:40-10:50
  • ‘Occupy Central’ illegal move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9QXDxYSZI, 3: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