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10月5日星期日

明報社評:一國兩制信心新低 30年勾勒對港變化

「佔領中環」困局昨天有向好的發展,原來留守特首辦外的一批市民,同意撤離,學聯也正在籌備與政務司長的會議;然而,倘若以為過去一星期香港社會的抗爭,最終以學聯能夠與林鄭月娥展開對話,就以為已從薄冰上走了過來,從而認定民間對政改決定的反彈銷聲匿迹或強度減弱,那是錯誤判斷,因為從這幾天的事態可見,第二次大規模的抗爭或許就在不遠。香港今天面對的問題核心,不在於某一次或兩次的事件處理思維或做法,而是中共對港政策能否讓香港巿民感到是信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9 26日是全港中學生罷課日,這天亦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30年前的926日,中國及英國在北京草簽《中英聯合聲明》,兩國就香港回歸中國以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達成協議。經歷長時間談判,中間波折起落,《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一定程度為曾經陰霾密佈的香港前途帶來信心。如今30過去,早前港大民研公布的民調顯示,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跌至1993年有調查以來的最低點。香港社會由1984年的對未來期許,變成今天的信心負數,勾勒出來是中央對港政策的變化。

《中英聯合聲明》草簽之時,中國的改革開放仍在摸着石頭過河,絕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文革後的休養生息階段,生產力及經濟發展比當時的香港遠遠落後。意識形態方面,港人對中共建政後歷次政治運動猶有餘悸,在難以取得全面信任的政治氣候下,《中英聯合聲明》成為港人對未來投以信心的保證之一。這是不容否定的客觀事實﹕香港社會對中共的信心、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乃至對香港未來的信心,是從脆弱不堪的基礎上,一磚一瓦日復一日搭建出來。因此,面對香港問題,必須誠實面對歷史真象,否則便會以為順利回歸是必然,甚至誤以為對「一國兩制」充滿信心也是必然。


必須誠實面對歷史
順利回歸不是必然

此,港大民研早前就「一國兩制」信心的調查數據並非令人意外。近年中港之間關係變化,加上就政改的爭議及人大常委會的拍板結果,香港社會對中央的期許大打折扣,從而質疑「一國兩制」的實質意義。數字最能說實話,這項調查從1993年開始後,「對一國兩制有信心」的數字一直上升,1997年回歸年的數值,由 1993年的44升到57,之後一直在此一幅度內保持穩定。2003年雖然一度下跌到50大關,但之後反彈,衝到2007年及2008年的超逾70。此後急速下墜,終致出現今年最新數值的37.6

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的13年過渡期,以至於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的漫長歷程,中央及香港在此一過程摸索出深刻的對港問題認知,即香港的事交香港全權處理,中央不置喙。這種「積極撒手不管」思維,帶出回歸歷程當中互信的蜜月年代。儘管有看法是,中港在回歸初期未能融合,對本港經濟長遠發展帶來影響,甚至有說這是某些人刻意阻礙融合;然而,即使如此,中央仍然放手讓香港處理內部事務,自己則隱出香港政治及社會舞台,巿民甚至連中聯辦主任是誰亦不甚了了。如此,香港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巨大空間游弋,一度有機會為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立下證言。

誠然,兩種迥異的社會及經濟制度的接合需要耐性,但更重要的是信任;可惜的是,從1984年業已存在的信任近年開始質變。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所稱的「分裂勢力」,例如打出龍獅旗或針對內地遊客的做法。這些本是多元化城巿不能避免的情狀,只需把類似言行放在 700萬人的框架,人們自會知道這僅是個別做法,詎料卻成為一些人認定香港「變質」甚至「港獨」的所謂「證據」。從而引伸出極具爭論的命題,把本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香港,扯進夾纏不清的「統獨」以及「國家安全」漩渦。

類似的不信任在政改爭論顯露無遺,「公民提名」北京不認同,但連溫和泛民甚至開明建制派的方案亦未被接受,推出保守的政改框架,聲稱方案「不可撼動」,加上此前國務院發表的一國兩制白皮書帶來的衝擊,「對一國兩制信心」調查出現歷來最低點,自屬必然。本報兩周前的「中港矛盾怎麼辦」系列引述民調指出「愈依賴愈生厭」,便是現實的反映,今日的「中港矛盾怎麼辦」(刊A14)則指出令人關切的走向﹕年輕一代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淨值跌到負37個百分點。這些警號不能置諸不理,香港的下一代若持續對「一國兩制」信心下跌,城巿建設硬件再美輪美奐,都難以挽回失去的信心,同心建港則是無從說起。


年輕一代漸失信心
警號切勿置諸不理

過去的8天,香港多個地點有大量巿民佔領集會,其中更是青年佔多數。這在客觀上說明了,巿民以行動表達對保持香港核心價值的堅實理念,而他們走上街頭的原因,正是眼看這些鐫刻在《中英聯合聲明》的承諾一點一滴消失。事實上,令歷史唏噓的是,30年來的中央對港政策的變化、21年來的香港民意對一國兩制信心的減弱,一一發生在全民就業經濟暢旺的今天,恐怕這是1980年代擘劃「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中共領導層當年難以預想的情狀。失去了的信任如何重建、未來兩地關係會往哪裏去,這一切質疑必須妥善解決,否則的話,前路只會愈加崎嶇、人心更加波動、社會反對運動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