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蔡子強: 為「佔中」抱句不平




前些時候,看到周融在《明報》撰文,攻擊「佔中三子」,說他們在推動佔中時,往往拉甘地及馬丁路德金落水,是世上超級無敵抽水王。但周撰文時,卻搞錯了一些基本史實,筆者本想撰文澄清,以免讀者遭混淆視聽,但陳健民卻旋即自行撰文反駁,之後單在《明報》,便有學者如沈旭暉和專欄作家如安裕,在《評台》則有何雪瑩,紛紛撰文列舉史實澄清,筆者心想,陣容既然已如此鼎盛,自己也無謂再畫蛇添足。

豈料,周融上周三,又再在《明報》撰文回應陳健民,但態度卻更教人不敢恭維,說什麼「不寫成一字一淚在教授眼中是不及格」、「無辜啊,我不是他學生,我只是投稿給《明報》咋,大佬!」、「教授讀書多,又做那麼多學術研究,博學多才,我等小民聽你教誨也來不及,又怎敢對你不敬?」……這些用語都只讓人想起「賴皮」兩個字。對於以上眾人都指出當年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也有組織一連串「佔領行動」,周只說「我那一段只用了75 個字,哪有能耐把他一生都提到」,便輕輕帶過。

我和我的很多朋友,看了這樣的一篇回應文章,都感到有點憤憤不平,於是也只好擱下別些題目,本星期在這裏說說自己的看法。

問題不是能否用75字概括馬丁路德金的一生,而是周融〈甘地,馬丁路德金,佔中理念和「抽水」王 〉一文的原意,開宗明義便說,「佔中三子」把馬丁路德金拖落水,「但似乎從未仔細指出相同之處」,「細節是一切。而魔鬼往往躲在細節中。就讓大家在此來次尋魔行動,弄清楚真相!」,接覑便列出馬丁路德金的「向華盛頓進軍」行動,並說在集會完畢後,馬上和甘迺迪總統會議,25 萬民眾慶祝一夜後也和平回家,哪有「佔領華盛頓」﹖所以,周融是用「向華盛頓進軍」這行動,來說明當年馬丁路德金並沒有搞佔領,因此「佔中三子」是無理向他抽水。問題是,舉出一個單一事件,是否就能足以證明馬丁路德金畢生其他行徑與「佔領」的概念和行動無關?於是以上眾人便舉出反例如伯明翰的往事,以證明周融明顯是看漏了,但後者卻在回應中,把問題說成豈能用75個字概括馬丁路德金的一生,這明顯是一種轉移視線的伎倆。

「幫港出聲」在成立那一天,周融開宗明義說願與佔中主事者同場辯論,以和平理性的方法,用理據辯證,讓香港人冷靜看清楚、聽清楚,才決定支持哪一方,深信真理愈辯愈明。

當時《明報》的社論〈「佔中」與「出聲」交鋒 期望文鬥成政爭主流〉,亦期許「幫港出聲」的出現,以及和「佔中」的對話,可以讓「社會回歸多元理性辯論,協助市民認識真實情,然後作出對香港最有利的抉擇」。社論又說:「『出聲』公開露面的頭面人物,有學者和前傳媒人等,按他們過往的行誼往績,都是講道理、爭取以理服人的人」,不厭其煩的把這些說話節錄出來,是因為這確是反映了部分人的期望。

但如果用這樣的標準去衡量,那麼前述周融的言論,除了挑動對手情緒之外,並不能達到理性辯論之目的,因為那是一種扭來扭去的詭辯。

除此之外,周融過去幾個月就「佔中」議題的辯論手法,還有好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今次一併拿出來討論。

周融在這次對壘,一開始便以正、邪的簡單二元區分來形容「幫港出聲」與「佔中」,他自詡「幫港出聲」是正,而「佔中」則是邪。近年香港的很多政治爭拗,往往很快便墮入這種「正邪不兩立」、「天使與魔鬼的最後決戰」之類的簡單二元區分,這不單無助認清問題,更容易挑起情緒,導致社會撕裂,有識之士本應盡量避免。我相信還是戴耀廷的回應較為君子,他說:「不會以正邪二元分論,其實大家都可以係正」,這便是胸襟和氣度。

此外,813日「幫港出聲」在多份報章刊登的全版廣告,卻把「佔中三子」醜化成3個投擲石頭,破壞中環的漫畫人物。當佔中三子迄今為止仍然一直強調和平、非暴力時,這樣的醜化明顯沒有任何事實根據,亦是毫不君子的行為。

「幫港出聲」和「佔中」,對很多問題,包括對普選的追求和堅持程度、對香港局勢的看法、對公民抗命的理解、對群眾的信心等等,或許都有所不同,同䒷辯論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希望過程中,少一點渲染,少一點意氣說話,少一點簡單二元區分,少一點詭辯,那是很多人的期許。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