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盧峯:誰令香江第一健筆也要擱筆




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先生是非常資深的報人及政論家,四十年來撰寫了近三千萬字的政經評論,跟讀者及香港人一起經歷了各種起跌風浪,從股災到金融海嘯,從港元大貶值到樓市崩潰,從中英談判到九七回歸。可連這位一直關心港事國事,筆耕不輟的政論家也被近一年多以來香港的政情變化弄的意興闌珊,萌生封筆的念頭,寫出了「擱筆不寫也許是眼前的選擇」這樣灰心喪志的話。


林行止先生之所以拋下這句話,導火線是他批評反佔中團體「幫港出聲」形同打手集團,光以打擊「佔中」行動為任務,對「佔中」行動提出的理念以及爭取真普選的訴求卻全不理會。有關文章刊出後立時引來強烈回應,「幫港出聲」成員固然力陳林先生批評不公道及偏頗,也有人在信報刊登廣告,強烈反駁林先生的說法,明示暗示林先生不負責任,又指「負責任之論政者應提出香港在中國發展中尋找共生共存之路,將中華民族帶向穩定光明之大道。」林行止先生認為,這樣的說法形同要文人報人愛國家而放棄忠於自己的識見,要為了跟從形勢打倒昨日之我,他自問轉不過來,只好考慮擱筆。林先生又認為「幫港出聲」的做法形同以「斯文人鬥斯文人」,跟梁振英上場後不斷製造敵我矛盾,撕裂社會的做法一脈相承。

當然不希望林行止先生因各種各樣的壓力而擱筆噤聲,但他對香港現況的憂慮、無奈與憤慨卻很值得重視,卻很值得北京及香港當權者反思。事實上梁振英出任特首一年多以來,香港真的變成一個處處分敵我、講鬥爭的戰場,議會內建制派跟泛民主派之間的隔閡固然前所未見,社會上的不同意見更往往被激化為敵我矛盾。小學教師林慧思在街頭不過說一些稍為不恰當的話,就被一些人有組織的圍剿,並上綱上線為撐警察大行動,身為特首的梁振英更不顧身份介入事件要教育局提交報告,令爭議停不了,令學校、林慧思老師備受壓力。近幾十年來,幾曾見過香港社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更令人震驚的是連原來該保持政治中立,避開政治爭議的紀律部隊都免不了要分敵我,都免不了被捲進政治鬥爭中。剛退休警務人員固然不避嫌參加撐警隊的政治集會,現役警員同樣有參與這些活動,跟主辦團體同聲同氣。另一方面,自從梁振英提出有人拿廉署當政治工具論後,廉署這個向來不偏不倚的機構也蒙上了陰影,有廉署前高層立時公開站出來附和梁振英的說法,令廉署以至想向廉署舉報的人備受壓力。不管是在前港英政府時代或上兩任特首管治期間,執法部門都能持守中立原則,都能維持政治中立形象。梁振英上任才一年多,這個優良傳統就被嚴重削弱,紀律部隊都被捲入敵我鬥爭中。這怎能不令人心寒與齒冷呢?


至於「佔中」行動更成為眾矢之的,更成為被鬥爭的主要對象。「愛港之聲」之類的團體就曾刻意踩場擾亂集會及討論。近期出現的「幫港出聲」則開宗明義不問理念,不問「佔中」宗旨,只是一味反對有關行動,可是,誰都知道,佔中行動並不僅有行動,它的目標是爭取真普選,它會花大量精力及時間醞釀及商討一個合乎國際人權公約的普選方案,它會大力推動市民就政改及真普選作認真討論。「幫港出聲」對這些工作視而不見,只是不住把違法、搞動亂的帽子往佔中運動的頭上扣,這不是在搞「學者鬥學者」或林先生所說的「斯文人與斯文人對決」又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