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8月25日星期日

劉細良: 進軍華盛頓與中環



 
  
50 年前的8 28日,美國各地數十萬計市民進軍華盛頓,爭取種族平等、反失業、失貧窮,在林肯紀念堂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了影響深遠的《I have a dream》演說。進軍華盛頓本來只是美國民權運動一章,近期因為周融反佔中言論引起關注,他批評陳健民抽水,以馬丁路德金進軍華盛頓為自己面上貼金,之 後陳健民還擊,又有沈旭輝各打五十大板,又再引發其他學者反駁。其實大家都明白爭拗美國民權運動,對群眾而言,甚麼叫「公民抗命」不太重要。

假如真的要從進軍華盛頓討論佔中,應該看看當日抗議行動的歷史細節與背景,而非爭拗公民抗命的定義。

《金融時報》介紹三本有關進軍華盛頓及馬丁路德金作品,其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歷史學教授 William P Jones 出版專著《The March on Washington: Jobs, Freedom, and 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Civil Rights》(2013)應該看看。作者指出進軍華盛頓並非只有一篇名垂青史的演說,而背後很多運動的細節不應被人遺忘。

當日進軍華盛頓行動不單止受反對者批評,也同樣受到同路人批評,包括最有影響力的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National Urban League,他們所持理據也與反佔中人士相近,擔心行動激進會帶來反效果,失去民眾支持。

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也乘機挑動其他民權領袖反對,其中最主要理據也與反佔中人士相近,認為運動會有潛在暴力衝突危險,對爭取民權運動反而不利。


組織工作不可少

進軍行動真正幕後策劃叫 Philip Randolph,而他早在二戰時已準備發起進軍華盛頓,要求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取消軍隊內隔離政策及在國防工業內爭取平等權利,最後羅斯福接納了部份建議,而進軍行動亦取消。

Randolph 在組織第二次進軍華盛頓前,做了大量組織工作,串連全國民權運動活躍人士,書中指出很多團體都被忘記了,例如日以繼夜工作的National Council of Negro Women。進軍華盛頓在歷史上變成一場由馬丁路德金英雄式地一呼百應帶領全國群眾爭取種族平等運動,應是事後建構形象。

正如香港每年六四晚會、七一遊行,背後大量組織工作,都是由支聯會義工參與,司徒華重視義工組織,也重視與義工之間關係,教協、職工盟與支聯會,在過去 20 年成為公民運動、社運及政治抗議的幕後支持組織。

但自從司徒華離世後,整個系統組織力量及政治判斷力似乎不斷削弱。青關會橫行旺角涉嫌毆打出席支聯會活動途人一事,支聯會李卓人反應遲緩,教師林慧思被親 共勢力批鬥,有泛民支持者亦認為教協起初反應軟弱,葉建源對林慧思事件政治判斷不足,囿於教師操守爭議而不敢全面向親共勢力開火。

佔中行動要思考,不是佔中屬哪一類公民抗命,或準備一篇猶如《I Have A Dream》演說,而是誰人扮演Philip Randolph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