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4月1日星期三

明報社評﹕亞視不獲續牌自取其咎 一台獨大損害公眾利益



香港擁有超過一 個免費電視台的時代謝幕,行政會議昨宣布不會向亞洲電視發出續牌許可,700萬巿民收看免費電視節目的選擇,在未來一段時間只剩下一個。香港從1967 無綫電視成立、麗的電視於1973年轉為免費電視台,42年裏的大氣電波同時容納至少兩間免費電視台。1975年佳藝電視建台,香港進入3間免費電視台時 代;1978年佳藝電視結束,無綫與麗的/亞視的兩台形態持續至今。特區政府不向亞視發牌之後的公共電視政策如何走向,是無綫電視一台獨大抑或引入更多參 與者,不但關乎巿民餘暇生活,更關係到社會的多元特質能否持續。

亞視管理層難辭其咎
幸員工專業堅持運作

從麗的電視到亞洲電視,57年間由 璀璨到今天的黯然;麗的與亞視的視迷,回首昔日「陣陣熱風昏昏吹」短兵相接的收視戰,總體雖不及無綫,節目卻贏來口碑,為巿民帶來豐富多彩的餘閒生活。到 了近年,亞視負面新聞接二連三,江澤民「死訊」、拖欠薪金、欠繳牌費等,亞視管理層對此難辭其咎,未能克盡責任,浪費屬於公眾的大氣電波則須予以譴責。猶 幸亞視工作人員默默付出,在為薪金發愁的惡劣經濟氛圍,竭力維持電視台運作。可以說,行政會議不予亞視續牌的決定,與亞視員工的表現無直接關係;我們希望 600員工找到新工作,繼續在電視領域發揮他們的專業精神。

特區政府在這次事件有着不可推卸的行政和道義責任,儘管商務及經濟局長蘇錦樑在 昨日的記者會表示,行政會議給予亞視很多時間,不想再拖下去。但是,特區政府在漫長的過程,更多時候像是袖手旁觀,以「不介入」為名,坐看亞視在波濤載浮 載沉。根據蘇錦樑的說法,政府一直讓亞視管理層尋找買家,事實是傳說中「買家」一次又一次令人期待落空。特區政府沒有及時介入,員工孤立無援,最終失去工 作,令人質疑政府在這次電視台風雲是否盡到責任。

亞視已矣,未來香港經由大氣電波傳送的免費電視台只餘下無綫電視,巿民選擇權大為削弱,令 人擔憂缺少競爭之下,香港的電視廣播何去何從。視迷對亞視懷憶的是七八十年代與無綫的收視戰,這是香港電視史的黃金時代,不少當今蜚聲影壇的導演演員出身 電視台,這便是競爭的亮點——若無競爭,電視台無必要聘請優秀幕前幕後人員或傾力訓練新秀,水平因而下降,公眾利益棄如敝屐,視迷眼福無從說起。政府昨日 表示會成立跨部門小組,處理過渡期間的電視廣播,減少負面影響,人們對此翹首以待。

一台獨大欠缺競爭
翹首以待政府角色

視是普羅大眾的娛樂來源,它費用低廉老幼咸宜,它精神食糧深入民心,儘管互聯網等資訊載體日新月異,在年輕一代之間廣受歡迎,可是電視由於容易接觸,仍是 不可或缺。然而從這次事件看到,特區政府並無良策處理類似的電視台危機,容讓質素堪議的節目充斥大氣電波。誠然,電視節目管理頗為敏感,多一分有控制輿論 之嫌,少一分則易變「無王管」,對此政府須有嶄新思維,應付各式各樣新問題,包括處理外地投資人士的責任誰屬,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外,過去兩天亞視「收購」之說峰迴路轉,亞視新聞部前晚(周二)報道大股東黃炳及主要投資者王征接受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的「主要條件」,把亞視控股權轉讓 予港視後,到翌日清晨王維基予以否認。在這10多小時之間,香港一家主要電視台的「收購」情况如陷迷霧,社會公眾與傳媒無法得到進一步信息,難以確證。如 此情况實是匪夷所思,特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要求有關人等提出說法,釐清各種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