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

丘亦生: 方糖盛世



不經不覺,《金融中心》這個版面,已推出了三年零八個月,今日終於要跟讀者說再見。以這個時間長度,妄圖紀錄香港金融中心的脈搏,會不會太滄海一粟?不要少看這短短幾年,我稍稍回顧一下,發現有些變化連點成線之後,竟也在在反映金融中心的勢變與質變。

還記得,本版開版不久,便率先披露了英超球會曼聯希望來港上市,當時其大股東因為要求同股不同權的待遇,被港交所拒諸門外,最後兜兜轉轉去了紐約上市。到 了前年,到阿里巴巴試水溫,同樣要求一個類似同股不同權的特殊對待,即引入合夥人機制,雖然沸沸嚷嚷之後,阿里最終還是要去美國上市,但這一役港交所予人 的感覺,只是在群情洶湧的情況下無奈割愛,而且念念不忘要打破這度關卡,在中港股市越來越通的大勢下,這道閘應該久守必失,為迎接小米或者阿里巴巴回歸掃 除障礙,怕只怕屆時保障投資者的配套甩甩漏漏。

另一個事後看來頗明顯的變化,便是李超人的撤退路線圖,由初初頻頻大手筆收購英國、歐洲資產,再減持港燈、屈臣氏及大陸地產,到現在連長江一號都變成一家 開曼群島註冊公司,李嘉誠的部署循序漸進,計算準確,執行到位,在華資財閥中仍然無出其右,同時間也意味著華資財團主宰香港經濟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

更令人憂慮的變化,當然是進入689年代,一齣香港電視發牌演義,看得人心噏,梁振英粗暴炮製一台獨大的壟斷局面,卻口口聲聲依法辦理,絕對是對法治的最大諷刺,自此政治凌駕政策,政府再說什麼能者居之、開放市場,隨時難聽過粗口。

我記得,《金融中心》的第一天,我引用了李照興在《潮爆中國》中的一個譬喻,指香港像一粒方糖,被放進一杯很大的中國茶中,正在慢慢融化,香港難再保存原貌,最多在未完全溶化前,散發一種仍屬於香港的味道。

回看這三年零八個月,在中國龐大的資金及消費力下,香港的股市樓市無疑皆進入盛世,但同時間,方糖也在加速溶解,慢慢地失去了持守的價值,沒有了自主性, 只能被動地配合、規劃。剛剛身故的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曾預言,中國河水犯井水的情況,會出現在香港回歸後20年,現在看來,他看中了趨勢,卻算錯了時間。

當日開版,原希望在口號式主旋律與政治正確的修辭中,維持一把獨立開放的微弱聲音,不用口口聲聲送大禮、大茶飯,不需用競爭力來靠嚇,也不屑用發展觀來肯定一切,是否做得到,由讀者判斷,只希望日後大家繼續守護這個金融中心,守住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