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鏗、葉仲茵、趙永佳
佔領運動發展至 今超過兩個月,泛民主派政黨與建制派政黨一直也有就「佔領」各自表述。表面看來,泛民政黨與佔領人士建立了「盟友」關係,泛民立法會議員亦會提供「資源」
予佔領人士(例如借出立法會辦公大樓的空間)。另一方面,建制派政黨則強烈地反對佔領,認為運動影響香港經濟和法治。可是,兩大陣營內對佔領的立場亦非時 刻步調一致。例如,自由黨田北俊因提出特首應考慮辭職而被免去政協職銜,而民建聯曾鈺成亦曾稱讚佔領學生「產生正能量」,肯定年輕人的理想。至於泛民方
面,其實雙學與泛民政黨的關係若即若離,對爭取目標的手段,以及對過激行動的態度,亦時有分歧。
面對當今的局勢,香港的政治光譜有否因而產生變化?處於政治光譜上的不同市民對反政府人士的激烈行為又有沒有
相異的意見?而經歷了近期的社會衝突,不同政治取向的市民對激烈行為的態度又有否改變?最後,這些變化對將來所謂「後佔領」時代又有何啟示?本文將利用香 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分別於2013年8月和2014年11月所得的電話調查數據作分析,以回答上述問題。
政治光譜1年內沒大變化
從 2013年和2014年的數據所見,受訪者之政治取向的分佈於兩次調查之間並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於2013年,稱自己為「民主派」的有20%,「中 間派/無政治傾向」的有67.4%,「建制派」的有8.4%。於2014年,稱自己為「民主派」的有22%,「中間派/無政治傾向」的有60.9%,「建 制派」的有11.6%。從數字上看,稱自己為民主派或建制派的受訪者只有輕微上升,而稱自己為中間派或無政治傾向的受訪者亦沒有太大的跌幅,顯示這1年 來,純粹以政治派別來劃分的香港政治光譜並沒有太大改變。不過,若這個趨勢持續(即兩端的政治傾向增加,而中間派卻持續下降),香港的政治光譜會否出現兩
極化仍值得我們的密切關注。
市民對激烈言行的看法
在兩次調查當中,我們同時亦有問及受訪者對於近年的政治紛爭漸趨激烈的看
法。兩次的調查結果顯示,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愈來愈激烈的言行之受訪者由2013年的58.8%增加至2014年的68.8%。而不接受「支持政府人 士」愈來愈激烈的言行之受訪者則由2013年的61%微升至2014年的61.8%。從這些數字可見,大部分受訪者對激烈言行(不論是哪種立場)皆表不能
接受。然而,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激烈言行」的上升(10%),究竟是來自認同哪個政治取向的市民?是「建制派」?還是「民主派」?
「佔領/反佔領」的立場與政治光譜
為 回答上述疑問,我們把受訪者對「反對政府人士」之激烈言行的接納程度與他們的政治取向進行交互列表分析(見表)。首先,在稱自己為「建制派」的受訪者當
中,於2013年與2014年分別有93.3%及94.6%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的激烈言行,可見認同「建制派」的人對激烈言行的立場十分統一,兩年之
間的百分比變化亦不大。
反觀稱自己為「民主派」的受訪者,他們對激烈言行的立場則較紛紜,並且於2013年和2014年之間出現了較大的變 化。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的激烈言行的民主派受訪者由2013年的25.7%增加至2014年的39.7%。而接受的則由2013年的25.1%下跌至 2014年的19.6%。換句話說,不接受與接受的比率,由2013年的兩成半對兩成半,改變為2014年的四成對兩成。這些變化說明了有一部分的民主派 支持者,可能因為經歷了近期的社會衝突而改變了立場,變得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的激烈言行。
最後為「中間派/無政治傾向」的受訪
者,2013年和2014年皆有較多受訪者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的激烈言行。百分比由2013年的64.6%增加至2014年的75.9%。整體的變化
趨勢則與以上民主派受訪者的類同,即應該有部分「中間派/無政治傾向」人士改變了立場,變成不接受「反對政府人士」的激烈言行。
對「後佔領」時代的啟示
佔 領運動發展至今,有說民主派政黨已強烈感受到社會中有不少市民已產生厭惡民主派的情緒,並為明年區議會選舉和後年立法會選舉而憂心忡忡。此等擔憂似乎並非
全無根據。從以上的分析可見,雖然香港的政治光譜沒有因為佔領運動而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民主派內部明顯地已出現分歧,針對政府的不合作運動亦逐漸地失 去更多「中間派」市民的認同和支持。在「街頭」爭取民主和在「社區」中支持民主理念的人始終有一些分別。這次以雙學為首的佔領運動,似乎已把泛民當中的激
進派與溫和派之間的距離拉得更遠。現時的泛民政黨以至整個泛民陣營,明顯地已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若「街頭」行動持續,難免只會繼續失去「社區」中的民主派 支持者的認同。另一方面,要泛民政黨與「街頭」的民主運動完全劃清界線,卻會令他們失去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新一代政治力量的支持。
對於期望在 制度內爭取更多影響力的泛民政黨而言,是否應該重視「民意」大多數,重拾在「社區」的民主派支持者和「中間派」人士對「街頭」行動的重新認同?另一方面,
泛民政黨又能否同時獲得激進民主派的信任,以選票「授權」他們成為泛民在制度內的代言者?泛民政黨一直以來在投票率高的選舉中的選情都會較有優勢,泛民政 黨能否在「激進」與「溫和」之間找到一個合理平衡點,相信會是影響未來選戰的一大關鍵。
作者李鏗、葉仲茵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永佳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