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是特區政府扶貧高峯會,公佈相對貧窮線,整天新聞就是圍繞着貧窮線,不知為何,我及身邊朋友對政治新聞有一種厭惡感,不想看,不想聽,也沒興趣去討論。我一直反省這種新聞厭惡感從何而來,現屆政府政客之表現差劣,是根本原因,整個社會無法產生有意義的政策討論,而看新聞只會加深這種無力感。
以制訂貧窮線為例,政務司司長早早進行期望管理,表明貧窮線不涉現行福利政策,不會與最低工資掛鈎,也不會有即時扶貧措施出台,作為一個普通市民,這則新聞有何現實意義呢?它只是為梁振英搭建一個自我宣傳的舞台。又例如政府推出新賣地名單,港人港地忽然沒有了,對於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怎樣解釋這重大改變,不感興趣,因為心裏認定他不會講真話,只會用語言偽術蒙混過關,這則新聞對巿民根本沒有意義。
助你運籌帷幄 僅宣傳伎倆
我最近在看德國經濟學者Rolf Dobelli作品《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中譯本叫《明智行動的藝術》,此君上一本著作《清醒思考的藝術》,在台灣及內地均是暢銷書,作者深入淺出介紹我們思維的誤區。《明智行動的藝術》則是介紹人類52種常犯行為錯誤,融合了經濟學及心理學,52篇短文輕鬆、有趣又易讀。本書最後一篇叫「為甚麼你不應該讀新聞」,他認為新聞是有毒的知識類型,新聞對我們精神的影響,就像糖對身體影響一樣:可口,容易消化,但長期下來卻是有害的。作者三年前開始不看新聞,三年後思維變得更清晰,而事實上他並沒有錯過重要的新聞,因為從社交圈子朋友可得知,他們會過濾掉無謂的新聞。
我們大腦對於喧鬧、有人物及變換快的刺激有強烈反應,對於抽象、複雜、需要解釋的訊息只有極微弱反應,新聞生產者會生產吸引人的故事,但構思缜密、抽象、不易看透的內容被隱去,而這些消失的事情,可能與我們生活和對世界的理解更有相關性。換句話說,我們看新聞越多,越容易受誤導而錯判形勢。Dobelli統計我們一年看約一萬則新聞,平均一日30條,他質疑究竟有哪一條新聞有助你在生活、工作、任何重要事情上作出更好的決定?「多看新聞,助你運籌帷幄」,只是傳媒宣傳手法。
作者數算新聞的負面功能,認為要洞悉身處社會及世界大勢,不如將時間用來看長文章或書本。回到香港具體環境,我們的新聞質素比德國更差,政客水平更低,劣質政治或政策新聞,無助我們理解香港今日危機。在新政府上台一年後,反智成為政客論述的主流,每當從電視看到民粹式建屋搶地新聞,穿上白色短袖恤衫落區的官員,我選擇關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