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呂大樂﹕不要把選舉搞得太難看




坦白說,近期每次在熒光幕前看到電視台播放立法會選舉論壇,都有一種很陌生的感覺——那些所謂的政治辯論,基本上完全是負面的;每一組候選人都在指罵對手,誰都沒有進入議題或發表政見。我之所以覺得陌生,是因為在記憶之中,就算發生爭執,我熟悉的香港人也不會以那種態度、面孔、姿勢、語氣來說話的。今天,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各路人馬統統覺得「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天經地義。於是,無論是哪個政黨,哪個派系(我指的是全部,以上所講差不多可以應用到所有候選人身上,幾乎無一倖免),都是以指摘對手來說明自己的立場、主張(所以,他們的立場與主張就是「不是……」,是對某事某人的否定,而在互相指罵的過程中,就是「否定的否定」或「否定否定再否定」)。那些看似是舌劍唇槍的鏡頭,其實在政治內容上十分空洞(現在姿勢上咄咄逼人,就等於詞鋒銳利,但再留心聽講,則不難發現沒有實際內容)。這樣的一個選舉過程,重演一次特首選舉的「泥漿摔角」,要你死我活,大家都沒有過好日子的機會。作為普通選民的我,覺得這令人生厭。

重演特首選舉的「泥漿摔角」

很多人向我解釋,在今天的政治環境裏,誰不是旁門左道,抹黑對手,散播謠言,想盡辦法令對手難堪。只有我們這類紙上談兵或隔岸觀火的,才會談什麼政治倫理。我當然明白要在最前線進行政治競賽與鬥爭,容不下片刻仁慈之心。既然一方的勝利代表着另一方的理想幻滅,那自然要不擇手段去爭取每一張選票。但我的問題是:就算是這樣,政治競賽不是也可以講究一下規範嗎?

我也聽過另一種解釋,認為梁振英政府如此不堪,那還有必要講什麼民主秩序嗎?既然早有更劣的所作所為,那後來的就做些什麼都沒有所謂了。我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以上次特首選舉作為自我評估的標準嗎(因為那標準實在太低了)?因為有人用過更惡劣的手段,所以自己就可以(甚至應該)拋棄一切自我要求與標準嗎?

又或者更實際的考慮:難道參與立法會選舉的各路人馬以為,「手指指」就是爭取游離的、邊緣的、尚未拿定主意的選民的最佳方法?那些在選舉論壇上所見到的嘴臉可以說服選民投他們一票?我想問的問題是:究竟在各路人馬的想像之中,我們一般選民對他們有何期望、要求?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在選舉論壇上的表現很有說服力?或者我應該這樣提問:難道他們以為我們會喜歡見到這樣的選舉局面?覺得那是優質的民主參與?

政治的疏離感

時下的選舉政治令人相當煩厭,相信很多人亦有同感。今時今日,在新的政治環境裏,提出這樣的想法大概已足以引來批評,認為這是抽民主後腿,暗地裏維護建制派(或甚至是曲線支持現任特區政府)。是耶?非耶?這留待讀者自行判斷好了。我一再強調,以上所講應用到差不多所有參選人及其組織身上。這個令人煩厭的現象在長遠來說必定反過來影響香港的政治發展。在選舉過程中,這會影響游離及尚未決定的投票者的取向。當然,這也可能在某一階級當中(例如中產)的影響特別顯著,左右這批選民的投票決定。而在較長遠來說,則可能令更多人覺得有一種政治的疏離感,疏遠於選舉及由選舉主導的政治。

市民疏遠選舉不一定全是壞事。其實我們近年已可以觀察得到,不少人對政府、議員、政黨都不再信任,而他們選擇自己直接(不同程度)的行動來表達意見、訴求。與此同時,另一批人(有可能是多數)則疏遠於一切政治及相關活動。他們可能沉默,但絕非滿意現狀。

面對即將來臨的投票日,我不會呼籲投空票。在無論如何困難的日子裏,我們始終應該愛護民主,珍惜手上的一票,但我真的希望有政黨、候選人不再隨波逐流,於投票日之前,夠膽做回一個有思考能力,有立場、主張、政見、抱負,真正與市民對話的政治人,讓大家知道往票站投票是有意義的政治行為。否則,長此下去,政治變得令人厭惡,社會沉淪。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主席、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