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昂山素姬」,女主角的父親昂山,一開頭就被槍手射殺。
昂山的一生,比女兒多姿多采。少年時激進反英,二十多歲就成為獨立運動的領袖。日本人打來緬甸,昂山投靠日本。日本叫他配合反英,並保證:一旦趕跑了英國人,日本對緬甸寸土不要,馬上讓緬甸獨立。
昂山相信了日本人,替日方清剿緬甸境內由英國總督史密夫奉邱吉爾之命支持的克倫族游擊隊。昂山被日本收編為戰爭部長,驅英反殖,夢想成真。
緬督史密夫沒有像香港淪陷後的港督楊慕琦一樣被俘,仰光陷落前,英國殖民地政府撤退到緬印邊境。史密夫恨透了昂山,認為這個小子生性投機,反英不要緊,但與日本勾結,這就是盟國的公敵了。
美國參戰,日本敗象紛呈,昂山又秘密接觸英方,又想倒戈,日本很快戰敗,史密夫阻攔年少英雄民望高的昂山上位,密告邱吉爾,並扶植自己的土著親信吳梭(U Saw)做獨立後的領袖。但大戰一結束,邱吉爾倒台,工黨的艾德禮當了首相,委任蒙巴頓去印度當總督,並主理緬甸獨立。
蒙巴頓勳爵喜歡昂山。一九四七年一月,昂山訪問倫敦,與艾德禮簽署協議,艾德禮同意一年後英國撤出緬甸。但史密夫和一些保守黨人,成立了一個「英緬協會」。工黨剛上台,經驗不足,史密夫背着艾德禮,認定昂山是叛徒和戰犯,據說後面還有邱吉爾的支持──一九九七年,英國BBC推出紀錄片「誰殺了昂山」(Who
Really Killed Aung San),找出檔案,力證史密夫安排兩個英國在緬甸的低級警官,輸送給吳梭(U
Saw)。吳梭命槍手在一個清晨,趁昂山與他的同僚開會,部署獨立政權,把全體七人,都殺掉。
昂山死後,尼溫上台,從此軍政府獨裁,血腥歲月。英國有愧疚於這個孤女,所以在電影裏,英國大使館向昂山素姬施援。
政治是很複雜的學問,豈有非黑即白?你看看昂山父女與英國人的恩怨。頭腦簡單的幼稚人士,慎勿夢想「從政」,離這門營生越遠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