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蕭海燕﹕歷史的「借勢」



歷史有一個概念:借勢。英國與阿根廷的「福克蘭主權之爭」持續升溫,阿根廷已向聯合國投訴英國「軍事化」南太平洋,又威脅封鎖港口設施等。若然英國石油鑽探公司在格陵蘭已有發現,不用長途跋涉走到福克蘭海域,戰爭的歷史傷口是否就不會再被挖開呢?

「大不列顛」的「強國歷史」

這好像從中三歷史到大學國際關係都出現的題目:假如奧地利王儲無被塞爾維亞族兇手行刺,第一次世界大戰會發生嗎?從目前英國及世界政經局勢和民意看,伊朗和敘利亞會否釀成軍事衝突,相信比再爆發福克蘭戰爭更有現實意義。然而,「福克蘭主權」爭議的回魂和局勢緊張,恐怕是必然的:因為英國政府需要──在歐債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陰影下,英國政府很需要借用一連串的周年紀念和政治圖騰。

今年既是福克蘭戰爭30周年,26日更是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登基60周年紀念。對福克蘭,上周分析過為何接連宣布派威廉王子隨皇家海軍駐防當地六周,並派星級裝備的「無畏號」(HMS Dauntless)在3月底到當地。「無畏」或多或少還讓我們記得歷史上更著名的另一「無畏號」——HMS Dreadnought,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戰艦(1906),此乃上世紀初英、德兩國為「強國」地位、海權和現代軍備競賽中爭奪的一個標誌性象徵。當世界權力重心再轉移,歐洲陷於相對的衰落,而英國連歐陸也不能靠得太近時,首相卡梅倫選擇重構「大不列顛」的「強國歷史」記憶。

對於英女王鑽禧登基紀念,王室上周日只低調慶祝,其實白金漢宮將舉行一連串的紀念活動,直到6月份女王壽辰作盛大的慶典。在舉國的大派對氣氛下迎來倫敦2012奧運,這才是高潮。英國政治文化一向重視鋪墊,所謂build up the momentum,才能將政治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而英國人的情感不是可以任君呼喚出來的,特別在歐洲及英國一片的經濟低迷陰霾之下。

王室不能再高高在上

在全球化年代,王室不能再高高在上,而是要跟民主政治一起來玩超級政治公關秀。去年初夏起,女王除歷史性國是訪問愛爾蘭,為英愛百年積怨尋求和解;威廉和凱利的婚禮不再拘泥貴族傳統,透過凱利這新英國王室代言人,推廣了多個英國品牌。然後女王訪問多個英聯邦國家,在澳洲的英聯邦大會更一致通過切合現代基本人權觀念的新繼承法,女嬰亦能直接繼承。澳洲各地不同種裔年輕人對女王和威廉凱利熱情歡迎,令當地的共和運動感嘆時機已過,共和無期。上月英國公布失業人數升至16年新高,英女王公開乘火車出行。一切有如政客的選舉工程。

今年英國以至世界都將面對政經考驗。英國政府沒青筋暴現叫口號、沒強制國民改信「正能(量)教」,而是研究和正視所有可能出現的危機,然後制定總體回應策略及具體政策措施。美國人常形容:水有半杯,英國人看到半空,美國人看到半滿。這絕非香港近年流行那種「樂觀=必須、正確、好事」vs.「悲觀=錯誤、反社會、個人不幸或失敗」之類的簡化價值標籤。猶記得小學中文有一課提出,除了樂觀和悲觀,更須學習「達觀」,我們必先客觀弄清楚問題,才能尋求變得更好的方法。而這跟英國的國際關係訓練是一脈相承的:認識人和國家追求權力和國家利益的現實,然後才能設法改變互相毀滅或無必要的衝突。

所以,看到電視報道香港預期2018年將缺少14萬勞動力,筆者不是質疑數據,但估計每個舊同學(特別是聽過Anthony Giddens全球化系列講座者)都會問:當局有否考慮大趨勢,如:

1. 工業化基本邏輯是科技造成勞動力需求減少;

2. 全球化和資本主義高級階段邊際利潤減低是必然、全球教育水平提高及工作離境也是大勢?

BBCCCTV特輯都提出,全球人口超過70億,世界如何應付繼續膨脹的人口對糧食、水和能源資源的需求?而全球經濟無法永續增長,各國政府如何滿足新人口就業?跟科學家霍金一樣,知道地球會末日,我們每天更泰然理智地生活。公共決策和討論請延續固有中英文教育的達觀和目光,不要再做回不過來的事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