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2月9日星期四

林行止: 天下沒有免費午餐 長期虧空必有代價 二之二 (完)



三、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在經濟條件的「規範」下,窮奢與極儉各有「社會功能」,不過,窮奢的前提必須「付得起」,別說不應「先使未來 沒有的錢」,「先使未來錢」亦可能以悲劇收場。以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而享大名的晚明才子(與兄弟合稱公安三袁)袁宏道(1568-1610),高調 主張的「五快活」,其「第五快活」竟然是「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資田地蕩盡矣;然後一身狼狽,朝不謀夕,托缽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盤,往來鄉親, 恬不知恥,五快活也。」(《袁宏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袁氏顯然在告誡後輩,在財力所及之下才能「享樂」,那些把「未來錢」(如祖傳的田地產 業)都花光的,只好坦然面對悽涼的晚景(若「先使未來沒有的錢」必然債主臨門難以善終)。不知有否受袁宏道的影響,百餘年後的沈三白在《浮生六記》的〈閒 情記趣〉中這麼說:「貧士起居飲食,以及器皿房舍,宜省儉而雅潔……余愛小飲,不喜多菜」,妻芸娘便把飲食「精簡化」,令沈復享受飲食之餘,盛讚「即令物 省儉之一端也。」還有:「余之小帽領襪,皆芸自做。衣之破有移東補西,必整必潔。色取暗淡,以免垢跡,既可出客,又可家常。此又服飾省儉之一端也。」沈復 與芸娘是最能享受婚姻生活的模範夫妻,《浮生六記》寫活了人生的快樂不一定源自物質生活的豐富,亦可以來自心靈的充實,只要有興味地過活,平凡單調儉樸節 約的生活,亦能提升至藝術化的境界,從而賦生命以新意義。

不過,沈復與芸娘(林語堂稱之為「中國文學上最可愛的女人」)畢竟是異數,因為晚 明奢侈之風大熾,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巫仁恕在《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灣聯經出版社)一書對此說之甚詳,茲舉下例以概其 餘。謝肇淛(1567-1624)在《五雜俎》寫巨賈飲宴之奢華:「今之富家巨室,窮山之珍,竭水之饈,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嬭 (奶)……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不能辦也。此以明得意,示豪舉,則可矣,習以為常,不惟開子孫驕溢之門,亦恐折此生有限之福。」摘引這段話,以其對今日 之內地與香港仍有現實意義。謝氏所說的「明得意,示豪舉」,用現代語言,便是韋白龍在《論有閑階級》中所揭示的「炫燿性消費」(有關韋白龍學說的介紹,本 欄說之已久已屢,不再引原文了)!

以研究英國工業革命為學界所重的劍橋經濟學家麥建德烈克(Neil McKendick)等人合著的《消費者社會的誕生》(The Birth of Consumer Society, 1982),開篇便指出發軔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工業革命,把人類社會推進物質豐盛進而泛濫的世紀,人們不再期待使用祖上留下的遺物(因為他們可以自己購 買),為時髦而非為有需要便購物,而耐用物品亦從可以長期甚至隔代使用變為新款貨色上市便更換,精美昂貴的物品(Luxuries)已變為必需品;而「有 閒階級」是工業革命成功後的副產品,因為機械代替了人力,市場競爭及勞工立法提高工人的收入,而工時從每天十八、十二再減降至八小時(每周工作日則從七 天、六天、五天縮減至四天甚至一二年前法國有政客主張三天!),人的「非工作時間」與收入一樣愈來愈多,「有閒階級」遂慢慢形成;為滿足這個新興階層的 「崛起」,在西方工業國奢侈性行業在十九世紀勃興,中國的經濟開放改革雖只有三四十年歷史,但「先富起來的人」對奢侈品的追求,「超歐趕美」,由於香港不 徵入口稅,貪便宜的內地消費者湧入購物,九龍廣東道不聞廣東話,是為明證。今年一月號《信報月刊》的另冊專輯〈中國奢侈品市場機遇〉,對內地高級消費說之 甚詳。這本由何鸞等人撰寫的小冊子,資料詳盡、涵蓋全面、結構完整,關注此市場者不應錯過。

根據「訊號理論」(Signalling Theory),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豪華奢侈消費(包括炫燿性消費及炫耀性有閒﹝Conspicuous Leisure﹞)傳達了富足、品味及懂得生活享受種種為同輩仿效、中產以至草根羡慕的訊息,這有助奢侈品市場的拓展,亦是刺激人們奮發向上的動力,進而 帶動整體經濟向前發展;可是,在稅制不公平(香港是典型例子,此間貧富交同一利得、入息稅、間接稅及繳納同一政府收費〔如垃圾費,居豪宅與住劏房者一律收 費,這是何等荒謬〕,對低入息階層絕對不公)及社會流動性有局限有阻礙的環境下,加上多國政府瀕臨財政破產,主張厲行節約緊束開支的人和政客愈來愈多,這 意味要求政府和人民「棄奢入儉」,其不易達致,是誰都看得出來的。

四、二戰之後,同盟國大獲全勝,然而,打這場戰爭令她們的國庫空虛、負債 纍纍(以英國為例,一九四五年、一九五一年的平均負債與GDP比率比現在的高約三倍),政府只有厲行節約,全民勒緊褲帶節儉度日;但此困難很快被克服,因 為當年經濟百廢待舉,大部分人一窮二白,社會匱乏缺財,貧富不均的矛盾不彰,加上大敵剛滅,同仇敵愾之意尚存,遂能團結一致,節衣縮食,努力重建,而當年 行的是對富裕階級課重稅(最高入息稅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國家比比皆是)的累進稅制(全球自由貿易開放後有錢人及高薪者可遷移至低稅地區,是最高稅率拾級 而下的根本原因),等於不同階層都有付出;此外,戰後重建令「全民就業」,平衡預算不等於削減勞工及貧民的福利,人人有工作,對緊縮政策便少怨言。

如今形勢有根本性變化,貧富兩極化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高入息稅率本是對富裕階級的「懲罰」,但有錢人在稅務及法律專家協助下避稅逃稅之風甚盛(美國的 「畢非德法則」由是而生),是為庫房稅入不豐的原因之一。在這種種不利低下階層的環境下,政府緊縮開支等於要對福利、醫療、教育這些他們享用已久的「免 費」服務開刀,既得利益階層糾眾上街示威,已是最理性的反應,在這種氣氛下,社會肯定會愈來愈不和諧!

美國Rutgers大學經濟史教授李 雲思敦去年底出版的《反節儉》(J. Livingston:Against Thrift》),認為「量入為出」的生活方式(living within your means)最王道但不合時宜,又以具體數據推翻工商投資是推動經濟向前的原動力。他認為資本家應少賺,大幅提高員工的薪酬,讓他們有較高的購買能力,只 要他們盡情消費放心消費,便可促進經濟增長……。不過,由於與主流想法背馳,李雲思敦的看法似未引起太大的回應(筆者稍後詳介這本觀點新銳的書)。當前的 主流觀點是動腦筋增加稅入,但高稅可能令企業和個人外移,因此,最可能被徵收的是「物業價值稅」(英國副首相敦促財相在三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徵收 「巨宅稅」〔Mansion Tax〕,值百萬鎊物業每年抽百分之零點五稅,價值愈高稅率愈高),因為物業不能「移民」,此外還要賦予與工會更大權力,使之有力與資本家公平談判,亦在 考慮之列……。不過,這些辦法能否生效扭轉財赤頹勢,是未知之數,但因此趕跑有錢人及打擊市場令經濟愈難復蘇,則可斷言。

一句話,由於長期「先使未來沒有的錢」,西方社會一定得為此付出沉重的政經代價。這種代價,不管政府採納哪種政策,都無可迴避!

窮奢極儉兩不宜.二之二

* 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談,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後度曲,賓客滿席,男女交舄,燭氣燻天,珠翠委地,金錢不足,繼以田 土,二快活也。篋中藏萬卷書,書皆珍異;宅畔置一館,館中約直正同心友十餘人,人中立一識見極高,如司馬遷、羅貫中、關漢卿者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書, 遠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買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數人,游閑數人,浮家泛宅,不知老之將至,四快活也。



林行止: 勤儉或能致富 奢侈足以興邦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