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6月3日星期三

王慧麟﹕來是空言去絕蹤



明白了。兩日前的深圳會面,相信泛民的所謂溫和派,也應該很明白此時此刻,北京處理港澳事務官員的看法。去年「831決定」,既不會撤,也不存在修改空間。過去兩個星 期還在提什麼修改空間,什麼有條件袋住先的泛民的所謂溫和派,反而應該放下幻想,好好的問自己:既然此路不通,還要不要退一步,與建制派議員站在同一陣 線,說服自己,無條件地接受袋住先呢?

從另一個角度看,泛民的所謂溫和派,其實是做了一件好事。因為他們過去兩周所做的事,是進一步讓部分可以接受 袋住先的泛民溫和派人士「死心」,並進一步了解清楚,現時香港面對的北京官員,已不是十多二十年前的官員了。以前的舊官員,至少對香港仍有一份愛護關心之 情,在思考問題上比較多理解港人的感受。現在處理香港事務的,已是一班官僚系統晉升的官員,對於所謂回歸、所謂統戰、所謂港情,已淡薄非常。泛民的所謂溫 和派已無法用過往的手法,包括「又砌又傾」,來與他們周旋。對京官來說,現在的泛民,還憑什麼實力,可以砌北京?

因此,當聽到王光亞提到, 可與大多數泛民朋友溝通,在共同基礎上就任何問題深入交換意見,聽完頗有一點感諷刺的感覺,因為假如泛民的所謂溫和派,在兩周前推動有條件袋住先之前,已 與北京有長期、穩定、坦誠及友好的溝通的話,相信他們定能摸準北京對政改的強硬態度,也不會忽然在政改後期調高期望,高調希望北京能夠有「鬆動」的空間。

「求同存異」 不了了之

1997年前後,泛民的溫和派有一種想法,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香港政治發展的平衡點,即是在爭取民主的時候,應多考慮北京的想法,不要觸怒北京,同時又期 望對方理解港情,了解港人對民主自由等核心價值的堅持,走出一條雙方大抵可以接受的政改方案,並藉此能夠與北京建立一個長期的溝通的機制,讓北京官員減少 誤判,多聽不同層面的市民聲音。因此,在2010年的時候,部分泛民願意接受政改方案,是基於以上的良好意願而作出的大膽決定。

5年已過, 在公開場合上,泛民溫和派與北京溝通或者面對面,談論政改以至其他涉及兩地之事,幾乎是零。2012年特首換人之後,泛民人士(包括溫和派)慢慢被摒除於 政府諮詢委員會之外,議會內,政府與泛民的關係更勢成水火。如果不是因為北京信守2007年的人大常委會決議,啟動政改五部曲,相信泛民議員更沒有機會與 北京相關官員公開會面。說到溝通,去年四五月間,當時北京官員提過「求同存異」,願與泛民議員面談,最後又不是不了了之嗎?

因此,泛民溫和派現在要思考的,反而是政改方案假如被否決的話,應如何處理與北京的關係。這一個新論述,刻不容緩。因為,萬一,京官真的與他們溝通,該如何招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