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6月3日星期三

劉銳紹﹕我的「新三民主義」與「六四」



今年「六四」26周年,多了一個話題,就是「本土」。我這個人很「老套」,對悼念「六四」始終如一,不想「分拆上市」,但我又不想很「老套地談本土」,因為只要把這些現象看成是一個過程、一個階段、一個趨勢,而不是終結,不是終點,不是終極狀態,就行了。
在這個過程中,各方不妨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另起爐灶」的現象。例如,支聯會可以想想,有人批評每年的悼念 活動比較單調,有否需要改變,或更多元化,才能適應新一代?有新一代質疑支聯會5項主張的某些部分,支聯會表示應該堅持。沒關係,大家可以討論,甚至爭 論,但爭論的過程毋須互相指摘、攻擊,慢慢成為「裂變基因」,不必要地形成無謂的切割和內耗。

官方更值得思考「另起爐灶」現象

我 觀察中國的政治生態和政治文化以來,愈來愈感到中國人的政治血液裏較少(甚或沒有)「妥協基因」。官方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固然不想妥協(它只會在面對強 敵時才會從策略上考慮妥協),但民間群體之間也欠缺「妥協基因」,反而助長了「分裂基因」,甚至演變成「裂變基因」。所以,就把今次「本土」議題的爭論視 為中國人深化民主的一個過程吧。
官方更值得思考這個「另起爐灶」的現象。一些官員和建制派人士認為:「反對派分裂了,好呀!正合吾意!」於 是,「加快催化反對派的分裂」。但只要他們回心一想,「反對派的分裂」並不等於「分裂出來的人向官方走近」,而是更反對你;換言之,一種不滿官方的力量變 成多種反對的力量,這對官方何利之有?對大局何利之有?

回顧過去的26年,官方沒有想過怎樣解開「六四」的結,反而把「六四」視為一條死 線;如果這條死線被突破了,就會政權不保。近來,官方這種思維更為明顯,例如在定立和修訂法律時,毫不迂迴地把國家安全與政權利益等同起來,用「依法治 國」的官方定義來加強管治權力,用經濟實力來鞏固專政手段。一些內地朋友對我說,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也是這樣做,中國未嘗不可。可惜,他們引喻失義, 西方強國對外如是,但對內,對人民,則有較開放的民主制度制約。中國呢?

在現實上,仍有一些人士把未來的希望寄託在領導層走向開明之上,希 望他們在搞好經濟、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的實力之後,就會進行政治改革,「給予」民主。我尊重他們的良好願望,這也是三四十多年前我跟朋友們說的話(當時的 實際情况確是這樣),但今天北京不是經常說中國已躋身世界強國之林嗎?還能用「先強經(濟),後強民(主)」的論調游說萬民嗎?

拓展民智 壯大民氣 提高民技

所以,我逐漸形成了我的「新三民主義」——拓展民智;壯大民氣;提高民技(如用普通話讀出,非常押韻)。

拓 展民智,建基於「有什麼人民就有什麼政府」的現實。民智不斷提高,愈來愈多人懂得分辨官方的政策是否對民、對國有利;好的就拍掌,壞的則用不同的方法抗 衡。這樣可以逐步促使官方順應民眾的訴求,同時減低官方錯誤政策的盲目性。只要細心觀察,26年來大陸的民間社會正朝着這個方向發展,官方的政治教育愈來 愈難影響人民的思維。

壯大民氣,建基於官民力量的平衡。封建意識強調君上民下,君尊民卑,君授民受;現代意識則重視君民平等,君權民授。在中國目前的現實下,尋求官民力量的平衡,是第一步;事實上,壯大民氣不一定導致官民對壘,關鍵在於官方能否因勢利導,而不是堵塞截流。
提高民技,建基於避免無謂的傷害,避免走彎路的玉石俱焚。有人說「不怕犧牲」,在特定環境下,這句話沒有錯,但必須進退有度,不作無謂的犧牲。眼前現實已證明,人民有很多方法提高回應官方政策的技巧。

我的「新三民主義」,有時會遇到阻滯,但我從來不悲觀失望。因為我寄希望於民,而不是官,更不是領導層剎那間的開明。但官方毋須驚怕,因為中國共產黨也是這樣走過來的,能順應民情則天下趨之,不能順應則風浪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