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住先」和 「袋一世」可說是形象地概括了特首普選爭議雙方的論據。政府和建制派認為市民「有票比冇票好」,泛民就表示如接受了不合理的篩選安排,就永遠無法實現真普
選。支持還是反對政改方案,就是「袋住先」與「袋一世」的對決。究竟這對「雙袋」用語何時出現?近一年多來報章如何論述它們?
在慧科新聞資訊庫中,「袋住先」最早出現於1999年10月5日一篇報道的內文,《成報》的一篇新聞題為〈騎
師限制賽十一戰將受賄造馬〉,有人叫一名騎師把賄款「袋住先」。2013年7月13日,《大公報》對政改普選的爭議報道,新聞為「互諒互讓達普選共識」, 內文提到范徐麗泰出席劉慧卿的網台節目,范表示「即使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你都袋住先,下一次再選的時候不斷改進。」
2013年12月11 日,《蘋果日報》的一則新聞〈余若薇:諮詢文件預設陷阱〉,余若薇在內文中呼籲市民不要認命,強調現時並非必須袋住先或「唔要就冇」。「袋一世」在慧科最
早出現於2014年9月4日,《明報》即時新聞報道了港大學生會罷課宣言,當中有下列句子:「所謂『袋住先』,實質是『袋一世』!」。
利用 慧科的資訊庫,自去年1月到現在,我對「袋住先」及「袋一世」作關鍵詞搜尋,其中文章包括新聞、社論、評論和專欄(因此下面的統計結果反映了記者、編輯及 專欄作家等人的總體看法)。接下來是對標題有這兩個詞語的文章作進一步分析,看它們的標題是屬於正面、中立還是負面。如未能確定,便再看文章內容。
大致可將報紙分為六種立場
結果顯示,以標題有關鍵詞計算,「袋住先」最早見於2014年6月,到了8和9月是高峰期,及後回落。到了今年1月再次上升,在4和5月見另一高峰。有「袋一世」標題的文章首於2014年9月出現,之後消失了數個月,到今年4和5月才突然冒升。
從 附表可見,對於「袋住先」的論述,在新聞內文數量上以《蘋果日報》、《明報》和《信報》最多,幾份免費報紙則較少,但《am730》例外。從文章取向分佈 看,大致可將報紙分為六種立場。第一是明顯支持「袋住先」,報章包括《大公報》、《文匯報》和《香港商報》。第二是傾向支持:《星島日報》、《頭條日
報》、《東方日報》、《太陽報》和《成報》。第三是有點支持:《經濟日報》和《新報》。
第四是相對中立的報紙,包括《am730》和《晴報》。第五是傾向反對:《明報》、《信報》和《都市日報》。第六是明顯反對「袋住先」,以《蘋果日報》作為代表。上面所得結果,基本符合大家對香港報章政治生態的理解。
整體而言,在622篇文章中,對「袋住先」正面、中立和負面的比例是39:31:30。這和近期政改民調結果的比例可說相近。換言之,報紙作為一個整體,相當程度反映了民意,但到了個別報紙層面卻是另一回事。
「袋 一世」的報章論述有些不同,最多引用的報章依次是《大公報》、《文匯報》、《明報》和《蘋果日報》。以標題取向作分析,替「袋一世」作辯解的報章包括《文
滙報》、《大公報》、《星島日報》、《太陽報》、《東方日報》、《香港商報》、《成報》。其他報紙對此各有正反的論述,或是沒有討論。似乎為「袋一世」作 辯解的報章論述更為明顯,在54篇文章中佔76%。
「袋住先」的含義有正有反
「袋住先」作為政府呼籲市民暫時接受政改方案, 是個階段性的策略,並暗示將來可進一步改良,合乎循序漸進的原則。「袋住先」的含義有正有反。關鍵是「袋住先」這個行動是一次性還是真的有續集,是句號還
是逗號,是已經到了終點還是循序漸進的中途站。它是即時(但有限)的滿足,還是延遲的更大(但不保證得到)的滿足。沒有了下一步的優化可能性,大概只稱得 上是「袋住」,「先」就不見了。
另一方面,「袋一世」可否變成只是「袋一回」?以後能否「一袋再袋」?究竟目前的情况是「一袋天堂」還是「一袋地獄」?很快就有答案。這牽涉到政府、政黨和市民多方的判斷和互動,更根本的是存在互信的問題。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