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9月24日星期三

練乙錚: 罷課與面聖.「福地」福什麼.老坑之邦

京港矛盾因政改問題惡化,引發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罷課行動,參與者絕大部分是大專生,首天人數超過13,即佔今年八大院校大專生總人數9514%。換作是一次示威大遊行,以本港1579歲的人口作基數,按14%的參與度推算的話,遊行人數就會是實實在在的 85萬。如此出現「歷史最強音」,統治階級不但充耳不聞,還刻意於此時安排一個精英富豪團浩浩蕩蕩上京面聖接旨,衣香鬢影,期間更有多個富豪相繼發表抨擊、詆毀學生的言論,十足快意,兼且達到表忠目的。精英富豪與港人之間出現的這種鴻溝,實與古代的「朱門酒肉臭,野有餓死骨」異曲同工。


一、面聖團的窘

然而,細看面聖團的名單,可得另一深意。這個名單,清一色是「本土富豪」(此名詞簡化不得),並不包括大陸在港的紅色資本的老闆大班。大家勿以為後者還是十年前的斤両;不知不覺之中,紅色資本陣營已取得在港的一哥地位:至去年底,旗下在港上市的公司有 182家,包括主板158家、創業板24家,籌得資本共計約為16000億港元;若連H股、紅籌股、民企股在內,市值約佔港股的五成半,每天成交金額一般佔大市總交易額的七成。換句話說,中環從今年開始,已給紅色資本佔領;北京對三子領導的佔中運動如此緊張,此是重要原因之一【註1】。

紅色大亨對北京而言,可直接通過西環完全操控(如華潤頭頭被跨境「雙規」),但要這些人在港人面前當傳聲筒,卻無說服力還會惹反感,所以沒有必要跟團。況且,那些太子黨駙馬黨高調亮相曝光的話,不僅自身尷尬兼令港人驚愕,還有給外國傳媒和政府盯上的危險;於是,面聖團只含「本土富豪」。鎂光燈聚焦之下,這幾十個已然落得只剩「港資少數派」集體身份且在大陸有大量投資作為給中央「揸手」的兩制富豪,哪能不向一國至尊俯首?縱有獨立人格,庶幾亦得任由魚肉矣。

「窘」字從「君」從「穴」,粵音困。請君入穴,也得低頭。窘也不窘?不窘不窘,困也不窘。


二、「福地」論

「香港乃福地」之說,近日愈來愈流行,統治階級中人琅琅上口。的確,此輩在香港,賺錢予取予攜,消費紙醉金迷,真福地也!對他們而言,福地的意義,僅此而已,故歇後那句,當然就是「咪搞搞震搞衰晒」。然而,我們講的福地,物質以外,有同樣重要(甚或更重要)的精神價值。

中華文化傳統講的「福地」,有特殊宗教意義,泛指道觀或一些有靈氣有仙人居住的地方,皆與大商賈賺錢消費之所風馬牛不相及。五代名道士杜光庭著有道教神學地理書《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列明五嶽、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等,都是名山,例如第一福地就是江蘇鎮江的茅山(另一說是陝西終南山)。杜光庭道教著作甚豐,「維基文庫」裏收錄了很多,古代奇情歷史小說《虬髯客傳》相傳亦是他的手筆。香港中學國文科數度課程「改革」之前,這部關於「風塵三俠」(虬髯客、李靖、紅拂女)的作品乃英文書院高中生必讀;其藝術手法高超,內容卻十足十保皇兼含帝國主義意識,結尾處恰巧還有一條勸人不要「搞搞震」的政治尾巴,妙絕(故事梗概見【註2】)。

道教本生中華,追尋一種透視、突破物質的生存境界;「福地」,就是這種超越純物質追求的一個起點。西方宗教也有類似的「福地」概念。在猶太基督教的傳統裏,以色列人的「福地」就是迦南,相當於今天的以色列和黎巴嫩一帶。迦南在古經裏也稱作「應允之地」、「流注着乳和蜜之地」。「福地」一詞,是基督教來華之後中國人給的稱呼。

迦南的故事有點複雜。簡單地說,耶和華許諾給阿伯拉罕多如繁星的後代,又允諾把迦南賞賜給他,但同時告訴他他的後代要受外方人統治,顛沛流離四百年,才能回到迦南(《創世紀15》)。這一切都應驗了:阿伯拉罕的後代(由他的孫子雅各起,稱作「以色列人」)果然流放埃及,歷盡艱辛之後才由摩西帶領出埃及(《出埃及記》);摩西死後,以色列人再由摩西的繼承人若書亞帶領,進入迦南,驅趕掉邪惡的迦南人,終於得到那塊「應允之地」(《若書亞記》)。

迦南雖稱作「流注着乳和蜜之地」,但在以色列的文化傳統裏,迦南的終極意義,也是超越物質的。「乳」,象徵純潔、孩童的精神食糧;「蜜」,代表耶和華給以色列人的所有恩賜,包括信仰誡命【註3】。

話說回頭。香港的確是福地,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香港之「福」,並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事實上,對不少生活拮据、甚或住在籠屋劏房裏的市民來說,物質方面的困厄,很難說是什麼「福」。大家都感受到並且引以為珍貴的「福」,是因為處於強梁的專制主義大國的邊緣上,還一直幸運地可以吸一口自由空氣,有法治、有廉政、有一點點民主體制的保障。正正是因為此非物質的「福」受到嚴重威脅,所以才要行動、要發聲,卻被一些壟斷了絕大部分物質之「福」的人干預,指為「搞搞震」。

人得到溫飽之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一種是攀登「馬斯洛三角」,追求更高又更高的社會目的、行為意義與道德價值,即所謂發財立品【註4】。另一種就是國人常說的飽暖思淫慾,用猶太基督教的意象來表達,就是若書亞進入之前的迦南,或者阿伯拉罕時代的迦——包括所多瑪與蛾摩拉兩個罪惡之城的迦南。

都是求「福」,都是想保有「福地」,卻有高下之分呀。


三、老坑難興業:中、美、日對比

人口結構影響經濟發展,這個觀點比較晚近才逐漸多了經濟學家去研究,因為人口過度、人口老化、少生、長壽等現象都會出現和發展得比較緩慢,不如一些爆炸性的問題如金融危機等那樣吸引大眾關注。不過,儘管人口經濟學到今天還是相當冷門,筆者卻有強烈興趣,所以最近看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兩位教授(梁建章、王輝)與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EdwardLazear教授合作的一個這方面的研究,便十分高興。論文的題目很簡單:《人口與興業》(Demographics and Entrepreneurship)【註5】。

這裏,興業指的是創設新公司;其重要性有兩個,一是新技術主要是由新創設的公司引進市場的,一是新增就業機會主要是由新創設的公司提供的。各國經濟的實況都是如此。

文章以此為立論:

一、興業需要創造力和經驗,年輕人有創造力但缺少經驗,老年人正好相反。因此,對個人來說,興業成功率與自己的年齡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倒轉U形曲線。
二、在平均年齡不斷增加、員工愈發長壽的公司(或國家經濟)裏,年輕人升級愈來愈困難,他們累積經驗的速度也就愈來愈慢;因此,任何年齡的員工要創業,其經驗都因累積緩慢而偏低。結果,這個公司(或國家經濟)的任何年齡的員工離開公司去興業,其平均成功率都會下降。成功率下降,興業的誘因就減弱;這個國家的興業家減少,富創造性的企業就減少,經濟就停滯。

作者以日本過去的二十五年經濟停滯不前作引子。日本企業的研發投資平均是GDP3%,在已發展(OECD)國家中最高,但高科技創業的成績卻不如理想。跟美國比:在美國,前十名的高科技公司中的五間,都是1985年以後成立的,創始時創辦人的平均年齡為28歲;在日本,前十名的高科技公司,沒有一所是1975年之後創立的。日本的新公司進場率從六七十年代的6.5%降至九十年代的3%,比起美國的數字的三分之一還不到,也是在OECD國家中最低的。在美國,現時1864歲的工作人口中,有4.9%的人正在積極籌組新公司;在日本,只有 1.9%。作者認為這是日本經濟三十年愈來愈落後於美國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來,不少人以為日本經濟不振,皆因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圓狂升至最後地產泡沫爆破引致的;筆者對此一直抱有懷疑,看了這篇文章就更加覺得這個以資產市場價格加滙率波動的解釋不着邊際。

研究了大量發展中和已發展國家的數據後,文章進一步給出兩個實證結果:一、國民年齡中位數每增加一個標準誤差(standard deviation)的話,新公司組成率就下降2.5個百分點,長期平均速率則下降四成;二、平均年齡較高的社會裏,任何年齡組的興業率都較低。結果(一)表示年齡因素對興業的影響的確很大;結果(二)支持了上面講的第二點立論。

這個研究提出的問題,對中國非常不利,因為中國的人口老化速率十分高。筆者找出美國智庫CSIS的人口資料,對比中國和美國在200520302050年之間的人口老化率,給讀者參考【註6】。

2005
年,中、美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分別是32.6歲和36歲;中國比美國「年輕」。

2030
年之時,中、美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將分別是42.2歲和38.6歲;中國反過來明顯比美國「年老」。

2050
年之時,中、美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將分別是47.4歲和39.6歲;中國比美國「年老」得多。

最後兩組數字是中肯估算,用的假設都不極端。須知人口年齡中位數的估算通常十分準確,不像股市指數那樣多變難測,因為幾乎所有影響這個中位數的人,一個一個都存在了;並且,這些人每年都長一歲,人人如此,歲歲如是,除了年中離世的,所以計算很容易。

中國人的創造力不算高。筆者常常給學生舉的例子是:現代辦公室裏的用品,從萬字夾到橡皮圈到電腦到傳真機,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除了紙張;但那已經是兩千年前漢朝時的事了,之後一片空白。至於活字版印刷中國另一可用於生產辦公室用品的發明,則已經在三十年前左右完全淘汰了。過去如是,往後由於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關係,就更不容樂觀。

最近大陸稍稍放鬆了禁育政策,但能夠產生的邊際影響很有限,而且遠水救不了近火。日本的老化速度現時比大陸快,不過人家的問題出在社會富裕之後,而大陸則相反,還未普遍富裕,問題就出現了。

《氣短集》之四十九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見大陸中央政府官網之http://www.gov.cn/jrzg/2014-01/22/content_2573270.htm
【註 2】隋末司空楊素家妓張氏(紅拂女)與李靖(軍事家,效力李世民)私奔,途中遇豪俠虬髯客,相談甚歡,並相約見於太原。抵太原後,李靖引虬髯客見「真命天子」李世民,虬髯客見之心死,遂放棄逐鹿中原,攜妻僕遠走扶餘國(今朝鮮一帶),殺其主自立。消息傳回,李靖與紅拂女灑酒遙賀。小說最後說:「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我皇家垂福萬業,豈虛然哉。」作品成於晚唐亂世而寫隋唐之際的事,勸人識趣勿搞搞震想造反也。
【註3】見http://www.biblestudytools.com/encyclopedias/isbe/milk.htmlhttp://www.biblestudytools.com/encyclopedias/isbe/honey.html
【註4】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Maslow's_hierarchy_of_needs
【註5】論文下載可到 nber.org輸入workingpaper number:20506
【註6】見http://www.voltairenet.org/IMG/p ... he_21st_Century.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