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感上來說,人常會對逝去的一切依依不捨,胡國雄去世消息證實當天,是極其傷感的星期一早上。幾分鐘之間,想到念中學時跑到球場看精工練波,人叢裏遠望胡
國雄一眼已經心滿意足;想到在掃桿埔大球場東看台八段居高臨下觀戰精工鬥南華,那張印著「豐收牌朱古力」廣告的十五元球票搬家前是隆而重之夾在集郵本子; 想到七八十年代大球場紅旗高掛散波後車水馬龍的波斯富街以及天樂里人龍延綿到堅拿道西的過海巴士站。
每次記念逝者都是一次回憶之旅;更準確的說,亦是一次煎熬。理性而言,人總不可能回到過去,可是過去往往值得留戀。在尋找記憶——留戀過去——酸甜交集的五味紛陳過程,其實是對當下的拷問:為什麼今不如昔?
胡國雄的球技過了三十年仍然沒有香港球員能有他七成水準,這裏無意動輒示以「食鹽多過你食米」,然而那是鐵一般的事實﹕兩隻腳都可以傳球不難,兩隻腳都可 以無分軒輊射門是難之又難。不過這都是前菜,胡國雄寶貴處在於他是我們芸芸眾生裏的一人,不是富二代沒有「我爸是李剛」,他是一個白手建構自己的香港人, 所以親切、親近。
香港三代球王姚卓然張子岱胡國雄,姚張二位是上承戰前與戰時出生的一群。張子岱有弟張子慧,綽號拚命三郎,乳名「阿平」,是因為他於一九四五年和平之年 出世。姚卓然比張氏兄弟更早,二十年代末出生,五十年代已是顛倒眾生的球王。張氏兄弟和姚卓然都有一個共同身分,那是代表中華民國參賽的香港球員。一九四 九年以後,國民政府遷到台灣,國際足球賽由一海之隔的香港球員代表出征。有道台灣民間對足球並不嫻熟,因此由精於此道的港人上陣。甫聽之下覺得言之成理, 台人對棒球熱枕必定甚於足球,找港將上場說得過去。然而這裏頭也許有著更大的政治及民族意義,星夜遷台的國民政府仍視香港這塊英國殖民地為廣義上的中國國 土,港人雖是拿英殖身分證,卻依然是中華民國國民,順理成章為國出賽。一九六○年,姚卓然代表中華民國參加羅馬奧運會,分組對英國射入兩球。這些,恐怕在 如今天天高喊「足球夢」的中國大陸沒有幾人知道,早些時「愛國愛港」朗朗上口的一群大概也不是全知。
中華民國隊與香港隊
一九四九年出生的胡國雄則是另一個故事。胡國雄去世,人們追溯球王的成長歷程,從上環卜公球場開始數說,手空空無一物靠一對白飯魚揭開球場人生。當年沒有電視直播世界盃,比利好波只是道聽塗說,況且更說不上依樣畫葫蘆也沒臨場仿傚,只是一個四號波十幾人赤膊上身烈日下廝殺,日出踢至日落,肩上搭著地布似的球衣拖著疲憊身軀回家,唇乾舌燥路上只聽到自己喘氣,那是充滿愉悅的聲音。年輕的身體沒有名利負擔只是為了心中所想,簡單美麗,莫忘初衷。
同一時間,香港在如此氛圍底下多層次大興土木建設一己空間。胡國雄年少得名,沒有代表中華民國,他進了香港青年隊,之後是香港隊。那時「中華民國」與「香 港」是兩塊牌子,資深球迷定會記得,賀歲波大日子,香港派出兩支球隊參戰,一支是以香港的中華民國國腳為主的華聯,一支是土炮香港隊。我到今天都不明白, 香港隊球員是不願意代表中華民國還是有別的原因,那年代稚嫩的香港隊通常不堪一擊,華聯則是粒粒皆星,香港能踢足球的球員幾乎都去了華聯,留下嗷嗷待哺的 黃口小兒在香港隊。說得難聽一點,七十年初的香港隊在球迷心目中只是二線隊,但香港隊任何年代都有一個共同點:拚勁。我跟父親入場看球時,港隊中鋒是後來 成為亞洲第一中鋒的鍾楚維,渾號「老虎仔」,有跑不完的體力,可是前頭只他一人,後面支援乏人,每每輸波收場。
一九七五年的一場比賽
今天回看,這一過程是從黃連苦澀到甜美如蜜,球隊榮譽從無到有,球場人格從沒有地位到自我身分確認,恰如少年青春期長成的躁動。一九七五年六月一個懊熱夏 夜,香港隊在亞洲盃外圍賽主場對戰北韓,這支來自鐵幕國家的球隊紀律嚴明,球技高超,陣上有九年前在英格蘭世界盃決賽周差點打垮葡萄牙的名將梁晟國。那夜 是香港隊花開滿溢之夜,兩隊惡鬥至加時,互射十二碼一輪又一輪。球迷必會記念這場比賽一生一世,碌架脇上格的我耳朵緊貼收音機,在漆黑一片公屋晚上耳畔微 弱的現場評述聲音當中緊握拳頭心神激動,最終香港隊力戰三小時而負。四十年了,到今天還能背誦出那夜的球員出場陣容﹕張耀東,鄭潤如,黎新祥,曾廷輝,陳 世九,胡國雄,郭家明,鄭國根,馮志明,鍾楚維,劉榮業。翌日回到學校是世界歷史期終考試,平時倒背如流的記憶一個不剩,腦海只想著昨夜如果鄭潤如那一球 不回傳,將會是更美好的戰局。
一夜之間,香港本體卓然成家,由此萌生自我肯定,成就此後長達二十年的香港足球黃金時代;極大程度而言,這也是香港的黃金時代。與之相輔相成的是七十年 代香港社會轉型,轉貨港口變成既有輕工業也有第三產業的大城,六年免費教育,大學學位增加,公共房屋拔地而起。儘管沒有先天條件,食水要「東江之水越山 來」,事實上這是當年一部紀錄片名稱,然而無人無物硬是變出有氈有扇,小島的存活由此決定了香港意識。球場上,香港隊走出台前,華聯隱入歷史,一九七七年 春末夏初的三月,世界盃外圍賽在新加坡舉行,最後一戰香港對東道主,無線電視黃金時間節目統統讓路;在這個星期五的晚上,全港巿民看著劉榮業上半場乖巧盤 過對手一腳破網。這一腳帶來另一波的香港社會自我肯定,球隊回港之日,機場人山人海,此刻香港無論足球及其他已是巋然矗立。
百轉千迴的自我肯定之路
這條百轉千迴的迤邐長路並非刻意打造,一塊千把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口來源複雜,有一九四九年南下避秦的北人,有本來土生土長的南人,六十年代不少電影以 「南」與「北」地域矛盾為腳本,等於昔時中華民國國腳與香港代表隊的互相杆格。然而那是美好的年代,人們營營役役於工作與生活之間,專注而滿足,就像奔走 在球場上的胡國雄張國雄李國雄,他們視野之內是一個渾圓球體,滿身汗水只想把球踢進白門框。沒有吹到半天高的足球夢,專心致志,這是實事求是的香港人生, 就像把大半輩子奉獻給足球的胡國雄,簡潔而華麗,只要自己,不作他求。
每次在周記寫到去世的香港記認(icon)是極其痛苦的工作,這並非指在腦海竭力搜尋叮噹配音員林保全的聲音,也不是在YouTube找回胡國雄的綠茵 場片 段,而是下筆之時憶起的昔日種種。客觀的歷史紀錄就像一面鏡子,論實體建設今勝昔絕無疑問,論社會前進氛圍是昔時遠勝如今不容爭論。港人在「當今」與「往 昔」二元之間無語問蒼天,源於失去的都曾經是我們白手興家年代的一分子,然而心中痛恨的是,當我們大規模記念這些人與事或是價值觀的時候,往往已經在指掌 之間溜過。我們體認的自由開放,我們體認的社會公義,一一俱隨時光消逝。
上世紀九十年代,西方社會經過繁花錦簇的戰後幾十年好日子,捲起自我拷問的大潮:經濟繁榮政治保守就是我的全部人生?之後出現極具反省意味的回家運動 Cocooning,中文望文生義雖是「作繭」,但絕非自我約束的禁閉,而是尋回自己,回到一己家園當家作主。今天說這些,唯生產力論或唯發展論者當會嗤 之以鼻,認為這是「活得不耐煩」的投射。可是,說這些的,或是少讀了一些西方近代史,八十年代西歐及美國的保守思潮令人窒息,列根主義與戴卓爾主義交替主 宰,意識形態日趨保守,人民失去自我創新的新邊疆,變成一潭死水的經濟動物,Cocooning帶動人的心靈解放,創製home office(家中工作)潮流,客觀上令到資訊科技得到推動,創造另一個社會空間。
歷史鏡子前的自我拷問
由此觀之,香港社會每一次記念逝者,也是在歷史長河尋找當年自己,重新體驗掌握命運的過程。走上這條尋覓的路途必須具有巨大勇氣,不破不立,始能面對昔日 的自己而不赧顏。說起來像是犯難闖險,實行起來卻舉重若輕,就像卜公球場年代的胡國雄,一對白飯魚一個皮球,心無罣礙,由此成就出一個不世足球天才。「不 信青春喚不回」,一切操諸在己,儘管路途多舛,雖苦亦甜。
每次記念逝者都是一次回憶之旅;更準確的說,亦是一次煎熬。理性而言,人總不可能回到過去,可是過去往往值得留戀。在尋找記憶——留戀過去——酸甜交集的五味紛陳過程,其實是對當下的拷問:為什麼今不如昔?
胡國雄的球技過了三十年仍然沒有香港球員能有他七成水準,這裏無意動輒示以「食鹽多過你食米」,然而那是鐵一般的事實﹕兩隻腳都可以傳球不難,兩隻腳都可 以無分軒輊射門是難之又難。不過這都是前菜,胡國雄寶貴處在於他是我們芸芸眾生裏的一人,不是富二代沒有「我爸是李剛」,他是一個白手建構自己的香港人, 所以親切、親近。
香港三代球王姚卓然張子岱胡國雄,姚張二位是上承戰前與戰時出生的一群。張子岱有弟張子慧,綽號拚命三郎,乳名「阿平」,是因為他於一九四五年和平之年 出世。姚卓然比張氏兄弟更早,二十年代末出生,五十年代已是顛倒眾生的球王。張氏兄弟和姚卓然都有一個共同身分,那是代表中華民國參賽的香港球員。一九四 九年以後,國民政府遷到台灣,國際足球賽由一海之隔的香港球員代表出征。有道台灣民間對足球並不嫻熟,因此由精於此道的港人上陣。甫聽之下覺得言之成理, 台人對棒球熱枕必定甚於足球,找港將上場說得過去。然而這裏頭也許有著更大的政治及民族意義,星夜遷台的國民政府仍視香港這塊英國殖民地為廣義上的中國國 土,港人雖是拿英殖身分證,卻依然是中華民國國民,順理成章為國出賽。一九六○年,姚卓然代表中華民國參加羅馬奧運會,分組對英國射入兩球。這些,恐怕在 如今天天高喊「足球夢」的中國大陸沒有幾人知道,早些時「愛國愛港」朗朗上口的一群大概也不是全知。
中華民國隊與香港隊
一九四九年出生的胡國雄則是另一個故事。胡國雄去世,人們追溯球王的成長歷程,從上環卜公球場開始數說,手空空無一物靠一對白飯魚揭開球場人生。當年沒有電視直播世界盃,比利好波只是道聽塗說,況且更說不上依樣畫葫蘆也沒臨場仿傚,只是一個四號波十幾人赤膊上身烈日下廝殺,日出踢至日落,肩上搭著地布似的球衣拖著疲憊身軀回家,唇乾舌燥路上只聽到自己喘氣,那是充滿愉悅的聲音。年輕的身體沒有名利負擔只是為了心中所想,簡單美麗,莫忘初衷。
同一時間,香港在如此氛圍底下多層次大興土木建設一己空間。胡國雄年少得名,沒有代表中華民國,他進了香港青年隊,之後是香港隊。那時「中華民國」與「香 港」是兩塊牌子,資深球迷定會記得,賀歲波大日子,香港派出兩支球隊參戰,一支是以香港的中華民國國腳為主的華聯,一支是土炮香港隊。我到今天都不明白, 香港隊球員是不願意代表中華民國還是有別的原因,那年代稚嫩的香港隊通常不堪一擊,華聯則是粒粒皆星,香港能踢足球的球員幾乎都去了華聯,留下嗷嗷待哺的 黃口小兒在香港隊。說得難聽一點,七十年初的香港隊在球迷心目中只是二線隊,但香港隊任何年代都有一個共同點:拚勁。我跟父親入場看球時,港隊中鋒是後來 成為亞洲第一中鋒的鍾楚維,渾號「老虎仔」,有跑不完的體力,可是前頭只他一人,後面支援乏人,每每輸波收場。
一九七五年的一場比賽
今天回看,這一過程是從黃連苦澀到甜美如蜜,球隊榮譽從無到有,球場人格從沒有地位到自我身分確認,恰如少年青春期長成的躁動。一九七五年六月一個懊熱夏 夜,香港隊在亞洲盃外圍賽主場對戰北韓,這支來自鐵幕國家的球隊紀律嚴明,球技高超,陣上有九年前在英格蘭世界盃決賽周差點打垮葡萄牙的名將梁晟國。那夜 是香港隊花開滿溢之夜,兩隊惡鬥至加時,互射十二碼一輪又一輪。球迷必會記念這場比賽一生一世,碌架脇上格的我耳朵緊貼收音機,在漆黑一片公屋晚上耳畔微 弱的現場評述聲音當中緊握拳頭心神激動,最終香港隊力戰三小時而負。四十年了,到今天還能背誦出那夜的球員出場陣容﹕張耀東,鄭潤如,黎新祥,曾廷輝,陳 世九,胡國雄,郭家明,鄭國根,馮志明,鍾楚維,劉榮業。翌日回到學校是世界歷史期終考試,平時倒背如流的記憶一個不剩,腦海只想著昨夜如果鄭潤如那一球 不回傳,將會是更美好的戰局。
一夜之間,香港本體卓然成家,由此萌生自我肯定,成就此後長達二十年的香港足球黃金時代;極大程度而言,這也是香港的黃金時代。與之相輔相成的是七十年 代香港社會轉型,轉貨港口變成既有輕工業也有第三產業的大城,六年免費教育,大學學位增加,公共房屋拔地而起。儘管沒有先天條件,食水要「東江之水越山 來」,事實上這是當年一部紀錄片名稱,然而無人無物硬是變出有氈有扇,小島的存活由此決定了香港意識。球場上,香港隊走出台前,華聯隱入歷史,一九七七年 春末夏初的三月,世界盃外圍賽在新加坡舉行,最後一戰香港對東道主,無線電視黃金時間節目統統讓路;在這個星期五的晚上,全港巿民看著劉榮業上半場乖巧盤 過對手一腳破網。這一腳帶來另一波的香港社會自我肯定,球隊回港之日,機場人山人海,此刻香港無論足球及其他已是巋然矗立。
百轉千迴的自我肯定之路
這條百轉千迴的迤邐長路並非刻意打造,一塊千把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口來源複雜,有一九四九年南下避秦的北人,有本來土生土長的南人,六十年代不少電影以 「南」與「北」地域矛盾為腳本,等於昔時中華民國國腳與香港代表隊的互相杆格。然而那是美好的年代,人們營營役役於工作與生活之間,專注而滿足,就像奔走 在球場上的胡國雄張國雄李國雄,他們視野之內是一個渾圓球體,滿身汗水只想把球踢進白門框。沒有吹到半天高的足球夢,專心致志,這是實事求是的香港人生, 就像把大半輩子奉獻給足球的胡國雄,簡潔而華麗,只要自己,不作他求。
每次在周記寫到去世的香港記認(icon)是極其痛苦的工作,這並非指在腦海竭力搜尋叮噹配音員林保全的聲音,也不是在YouTube找回胡國雄的綠茵 場片 段,而是下筆之時憶起的昔日種種。客觀的歷史紀錄就像一面鏡子,論實體建設今勝昔絕無疑問,論社會前進氛圍是昔時遠勝如今不容爭論。港人在「當今」與「往 昔」二元之間無語問蒼天,源於失去的都曾經是我們白手興家年代的一分子,然而心中痛恨的是,當我們大規模記念這些人與事或是價值觀的時候,往往已經在指掌 之間溜過。我們體認的自由開放,我們體認的社會公義,一一俱隨時光消逝。
上世紀九十年代,西方社會經過繁花錦簇的戰後幾十年好日子,捲起自我拷問的大潮:經濟繁榮政治保守就是我的全部人生?之後出現極具反省意味的回家運動 Cocooning,中文望文生義雖是「作繭」,但絕非自我約束的禁閉,而是尋回自己,回到一己家園當家作主。今天說這些,唯生產力論或唯發展論者當會嗤 之以鼻,認為這是「活得不耐煩」的投射。可是,說這些的,或是少讀了一些西方近代史,八十年代西歐及美國的保守思潮令人窒息,列根主義與戴卓爾主義交替主 宰,意識形態日趨保守,人民失去自我創新的新邊疆,變成一潭死水的經濟動物,Cocooning帶動人的心靈解放,創製home office(家中工作)潮流,客觀上令到資訊科技得到推動,創造另一個社會空間。
歷史鏡子前的自我拷問
由此觀之,香港社會每一次記念逝者,也是在歷史長河尋找當年自己,重新體驗掌握命運的過程。走上這條尋覓的路途必須具有巨大勇氣,不破不立,始能面對昔日 的自己而不赧顏。說起來像是犯難闖險,實行起來卻舉重若輕,就像卜公球場年代的胡國雄,一對白飯魚一個皮球,心無罣礙,由此成就出一個不世足球天才。「不 信青春喚不回」,一切操諸在己,儘管路途多舛,雖苦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