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2月9日星期日

丘亦生:大城市病




近期港人的話題,離不開港府早前預測有過億遊客湧港的陰影,其實最深明港人這種憂慮的不是別人,絕對是強國自己,北京市最近便把控制外來人口視為首要任務,目標是把500萬人疏散到周邊地區,而且不是大隻講,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


農曆年前北京市政府發表了一份工作報告,提出市內的常住人口已超出交通、教育、住屋及環境的負荷能力,劏房(當地叫群租房)問題嚴重,北京染上了大城市病,需要堅決控制人口增長,令京城變回宜居城市。


外來人口多 北京也落閘
市政府這裏針對的,是近年遷移至北京居住的外來人口,這些人口大多沒有北京戶籍。去年底北京常住人口達到2,115萬,當中外來人口佔803萬,他們是人口的主要增長動力,影響遠超本地居民的自然增長,如2012年北京的新增人口中,便有74%是外來人口。


內地的大城市,人口當然會不斷流動,但問題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來找工作機會,之後安頓下來,在日積月累之下,已令到北京人口總數,遠遠超過原來規劃的20201,800萬人的目標。


外來人口的增長居高不下,京城的基建及服務設施開始承受不了。


樽頸位下 變城市人噩夢
原來剛過去的1月,北京地鐵的日均客量達到1,000萬人次,高峯時更達到1,100萬人次。每年僅外來人口的就醫需求就達到5,000萬人次。人滿之患不但導致塞車逼車,也令食水的供應、空氣質素等惡化,劏房成行成市自不待言。本來人口流動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當到了一個大城市的基建及資源負荷能力的樽頸時,便變成城市生活的噩夢。


市政府今次多管齊下出招,一方面於去年底開始,重手取締外來人口聚居的劏房,另一手則把一些人力密集而低增值的產業遷離中心城市區,讓人口隨工作機會移居,第三招則是計劃透過價格機制,實行水、電、氣價及交通票價等的分級制,達致城市可持續發展。最近更傳出,北京已與毗鄰河北省達成協議,向周邊疏散500萬人。


其實,不單北京,去年的十八大會議召開後,中央已確立要嚴控大城市人口的方針,上海、廣州與深圳都在名單之列。上海市市長楊雄月中亦提出了要加強管理人口規模的政策重心。當然,暫時以北京的力度最強。


香港面對的問題,雖不盡相同,但性質類近,都是大量外來人流做成的資源衝突及容量負荷問題,只不過頭痛之處,是由他們的常居人口變為內地的過夜及不過夜旅客。


我相信,如果香港立心要解決這問題,在一些關節位推一些措施,中央理應不會阻撓,反而最大的障礙,是在於我們的官員,仍未察覺這是個問題,還以為這是經濟增長下的一個小小代價,一個不用處理的happy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