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今日報道,民主黨及人民力量分別指出,為減慢來港旅客增幅,當局應開徵陸路旅客入境稅。民主黨建議每人每次收20元至50元,人民力量則認為要收100元。但曾任保安局局長的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則指,過往當局已曾考慮相關建議,不過基於出入香港人流太多,技術上不可行。
須知道,探討問題,必先把握問題核心。若正如now新聞台報道,民主黨及人民力量是基於「為減慢來港旅客增幅」,建議開徵陸路旅客入境稅,兩黨建議的稅額,又是否能起相應作用?尤其是這項建議影響人士,看來將主要是循陸路各關口入境的大陸客?
眾所周知,近年這一類大陸客,一是來港購買各式日常用品,一是真正來港旅遊,一是來港豪花的「大款」。顯而易見,即使是來港只購日用品的大陸客,以他們每次大多「拖喼」來港掃貨數量的規模,即使每次入境要多付100元入境稅,恐怕也發揮不了多大「阻嚇」作用。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種陸路旅客入境稅可以提高的空間,也似乎不大。《852郵報》翻查資料,現時涉及旅客出入境的基本稅項,已經以機場稅為最高,但每程也不過是120元。
故此,即使以2013年全年來港旅客超過5400萬人次計,就算只當其中有五成是循陸路入境,徵稅陸路旅客入境稅可為庫房帶來約27億港元進賬,但民主黨與人民力量既表明,提出這個建議的首要目的,是「為減慢來港旅客增幅」,基於具體成效可謂令人相當存疑,兩黨看來應向行政長官梁振英採取更有力的行動,並同時放棄上述建議,以免令往後的討論,進一步失焦。
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亞洲周刊》2011年12月中的一期所刊登的梁振英專訪,提及梁振英在2003年沙士肆虐期間,曾應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之託,北上促請北京落實自由行。
有關報道指,負責的北京領導人當時已劈頭一句:「梁振英,你好好考慮清楚了。中央不是不願撐香港,只是擔心我們這邊門一打開是關不上的。」
梁振英當時答:「有人認為內地遊客來港會引起一些社會問題……這些顧慮我們早就思考過了,既然中央支持開放自由行,香港會把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好的。」
這段其後令梁振英得來「自由行之父」綽號的對話,港人如今看來,恐怕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梁振英當年既然打開了自由行之門,民主黨及人民力量以至其他有心人,又是否更應集中火力,要這位如今已集中精力主打「內交」的離岸行政長官,回港後再一次親身遊說北京,認真落實新一套可針對性限制來港大陸旅客數目與質素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