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林行止: 傳揚我國傳統節日 強軟實力圓中國夢




一、新曆年將盡、農曆春節快至,檢討得失展望未來的季節降臨;不過,這類應節文字,筆者過去固不常寫(恐與社會名流及演藝界紅星接受傳媒訪問的說詞重複),如今人在山水,當然更不必亦不想寫了。今年此際卻有點想法,爰寫這篇短文,一敍己見。

以我國來說,一年之始(歲首),以及年中時節,皆古人巧立名目「假事以為娛樂」,目的無非「節民勞、和民氣」,在沒有法定假期的古代,無論士農工商三教九 流,終年無休,於是有人為的時節出現,以令終年勞碌的人民有一天數日的休閒,數千年下來,已成風俗習慣;而這種以娛樂、飲食為主調的節日,用孔夫子(《禮 記.雜記〔下〕》)的話,是休養生息鬆弛神經的安排,「子曰(對子貢說):百日之蠟(百日的工作),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 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應該是指勞心勞力,這等於說士人和勞工,一年總要有幾個節日放假休息大吃一頓。

想起孔夫子這幾句話,是有感於當今之世的「世界性節日」,完全是西方基督文明的天下;而這些節日,全部被商人騎劫。我國人口近十四億,近年除了國慶這種重 大日子,其餘的節日,都被西方國家牽着鼻子走,內地人民在精神狂歡物質消費之餘,還受價值觀與我國固有文化不盡相同的基督文明的薰陶,累而積之,潛而化 之,我國更具普世價值及與天時大地息息相關的傳統節日,便會漸漸被遺忘!

北京應好好利用已開遍世界大城小鎮的「孔子學院」,傳揚我國「歲時伏臘」全民共慶同祭的節令;這些節令隨「時代進步」,不少已受淘汰(如上巳、禁火、寒 食、臘日、春社、秋社等),但不少仍於民間廣為流行(如上元〔元宵〕、清明、冬至、端午〔競渡〕、七夕〔七月七日牛郎織女一年一度渡鵲橋會於天河〕、中 秋、中元〔鬼節〕及重陽〔九月九日登高節〕等),都有令人神往的傳說傳奇或與農閒季節有關,且彰顯了我國的多元宗教進而展示我國自古以來的宗教自由,可說 既適時又具意義。而一些已「湮沒」的節令如禁火、寒食等,因與時人最嚮往的飲食健康及節省能源有關,應該重新啟動;至於三月三日的修禊(水邊嬉遊,以驅不 祥)今人雖大多已不復憶,亦可重張旗鼓,廣為推介,向西人介紹王羲之《蘭亭集序》(《臨河敍》)的「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是日也,天朗氣 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杜甫《麗人行》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 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女性髻飾花)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以至九月九日 「秋菊盈園」(陶淵明《九月閒居》詩序)和杜甫的「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工部《九日》),這幾句散文幾句詩,便足把一眾對我大中華興趣日 濃敬仰之心漸生的鬼子佬弄得神魂顛倒!

二、把我國這類集先賢智慧形成的節令介紹給西方社會,誰曰不宜?

以中國現在的綜合國力,政府在世界各地進行推廣一些經篩選的傳統節令,固然游刃有餘,國企更有重金贊助使之成為時興熱潮的實力!這些節令在海外流行,等同 擴大我國在西方社會的影響力(亦即是軟實力的具體化,亦可套用昔年罵西方帝國主義的話:「抗衡西方的文化侵略」);於內地而言,此舉可使為那些荒誕鬼怪的 西方節日而瘋狂的民眾清醒過來,重新認識我國固有文化。由政府主催、民間全力興辦「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以至 「韓國夫人造百枝燈,高八十尺,光照數里……」的元宵燈會(上元燈火);清明節則「柳綠桃紅,士女踏青,不忘和樂」;而三月三日(「二月二,龍抬頭;三月 三,生軒轅」,是日傳為黃帝誕辰,是為春郊遊樂之始),盛裝(泳衣?)麗人到水邊嬉遊採蓮,均足以成為吸引西方遊人前赴內地「圍睹」的盛事。比起今日若干 國家(如日本和東南亞國家)舉辦一些旨在吸引遊客的傳統節日(她們都在旅遊刊物上大事宣傳,足證宣揚傳統文化只是藉口),其中不少粗鄙不文,我國的傳統節 日,可以辦得更高雅更有文化更能吸引遊客!

事實上,西方文明的大部分節日的發源都可說荒誕不經,有的被宗教據為己用,而幾乎全部為商界騎劫。有關的例子,以剛成過去的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最典型。現在的都市人尤其是基督徒,均相信這是普世人民感謝上主(向上帝禱告禮拜帶來豐收)的節日,其實大謬不然。在十年前的二○○三年十一月二 十八日,本欄題為〈豐收知恩重 匱乏火雞香〉(收《舞袖長風》),現在重讀,仍有「新意」,茲去「為何吃火雞」部分,稍談感恩節緣起。

三、一六二年八月,一百零二名英國清教徒乘搭船身九十呎的「五月花號」三桅航船、從荷蘭鹿特丹出發,經過四個月(一說六十六天)航程,於同年十二月十一 日抵達美東普里茅斯港,嚴寒的氣候和突如其來的瘟疫,不僅殺死數以百計的「紅番」,這批為逃避宗教迫害遠走他鄉的「進香客」死於肺炎或壞血病者(長期航海 多食鹹肉少吃蔬果致病)達四十六人,缺乏醫療設備,耕地失收,令十多名幸存者同年回國(存活者不足半數);那些留在這塊當年稱為「普里茅斯灣殖民地」的英 國人,過着飢寒交迫和有違其宗教信仰而偷搶求存的悲慘生活。

農作物歉收的原因,除了天氣惡劣,主要是這批清教徒實行「公地耕作」(Farming in Common),收成集中起來,大家「各取所需」(與五十年代內地的公社相近),據當時民選村長布烈福(W. Bradford)的《普里茅斯開墾史》(Plymouth Plantation, 1620-1647,麥克羅希爾出版社一九八一年重新排版印行)的說法,他見「生產力」極劣,認為「公耕」和「大鍋飯」式的生活方式不可行,遂於一六二三 年分田分地(比我國的土地早三百多年!),由各位小地主負責耕種,是年便大豐收。布烈福當然不知道「私有產權可以誘發人類生產潛力」的理論,但各自為耕的 效果極佳,不僅壯丁,連過去經常稱老詐病的人都落田,女人亦背着孩子做幫工,結果當然農作物收成大躍進,人人得以溫飽,「自此以後,饑荒便與我們絕緣」; 不但如此,他們還有餘糧,可以向土著換取其他日常必需品(據小女相告,新移民得以和土著溝通,全靠一名「海歸」,此紅番被賣到英國當家奴凡十五年,學得滿 口貴族腔英語,獲自由後回歸故土,正好成為新移民的「舌人」),形勢大好。和他們的「州長」一樣,這批新移民當然亦不明私有產權的「神奇功能」,由於他們 是虔誠保守的新教徒,遂認為這是上帝顯靈,便要「謝『主』隆恩」。狂歡三天大飲大吃的感恩節由是而定,終年無休的新移民因此大樂!

非常明顯,這批歷劫餘生的英國清教徒要感謝的是私有產權而非什麼上帝神仙,但時人無知,遂有此將錯就錯的宗教節日。和其他節日一樣,感恩節亦因為商業化而成為並非僅僅限於基督社會的全球性節日。教商結合,影響深廣,此為顯例。

中共奉行無神論,然而,中共在內地以至海外親共華人社會的影響力,比宗教還大(過去一窮二白亦會大解慳囊如今有的是錢不少僑胞更「歸」心似箭),現在國力如日中天,在宣揚「國故」上用點力花點錢,必能於短期內圓「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