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5月22日星期三

古德明: 公民教育 「包容」至上?




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最近不斷宣傳「尊重不同價值,包容不同聲音」:現代漢語所謂「價值」,是英文value的化身,等於中文「是非觀」或「原則」;至於所謂「包容」,當然也不是中文。

中文「包容」一詞,首先應見於統治者教育,而不是公民教育。《尚書.君陳》載:周公去世之後,成王命周公兒子君陳繼任,教他弘揚父親遺訓,為政須有容有忍:「君陳,爾惟弘周公丕訓……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孔安國注:「為人君長,必有所含忍,其乃有所成;有所包容,德乃為大。」

至於百姓,却不必「包容」統治者。《尚書.西伯戡黎》就,紂王無道,不能怪百姓咬牙切齒:「今我民罔弗欲喪(無不希望紂王滅亡),曰:『天曷不降威(老天為什麼不懲惡)?』」孔子對權貴也不「包容」,曾責備弟子冉求不諫正權臣季氏:「求,無乃爾是過與(這不是你的過失嗎)?」總之,臣民不能「包容」位高權重者,位高權重者則不能不包容臣民直言極諫。這是中國傳統道理,和今天西方政治觀念無別。

現代漢語「包容」的含義,却和傳統中文相反。例如香港百姓籌劃「佔領中環」行動,以爭取真正普選,中共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竟然怒斥他們不懂包容:「佔領中環方案,即使有一萬人簽名支持,假如不考慮其他人意見,等於少數人的獨裁。」

同時,長洲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飄色巡遊,向來以諷刺時弊聞名,今年却「希望社會和諧」,把梁振英、陳茂波、林奮強等權貴可刺可諷言行都「包容」去了。只有前廉政專員湯顯明不廉不潔的故事,還見於飄色,但也「包容」了湯顯明向共幹送曲奇餅的一節:巡遊前一刻,有心人把整罐曲奇餅偷去,於是演員無餅可贈,在場主禮的中共駐港辦公室副主任林武得免尬。怪不得《文匯報》盛讚「今年巡遊,表現出社會和諧」。

另一方面,統治者對民眾却是睚眦必報。根據現代漢語法,這不是不包容,而是「維護社會安寧」。五月十六日,梁振英往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出席明愛六十週年國際會議,二十多個學生到場請願,氣氛和平;梁振英却一不接請願信,二懶得聽他們話,左右一擁上前,就向學生動武,或用脚踢,或用手推;或施展金剛鐵腕,直叉學生脖子;或張開男兒鋼臂,環抱女學生兩隻乳房。這樣的事,今天已是司空見慣。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教我們必須懂得尊重包容。

但我受的是儒家教育。我記得孔子見權貴橫行,會憤然:「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古德明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