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4月17日星期三

陳景輝﹕怪哉,「建制行動派」的踩場文化!




挺政府組織頻頻「踩場」,他們在民主派的研討會中喧嘩叫囂,既使討論會受嚴重滋擾,有一次更試過被迫中斷。問題在於,若然任憑類似情持續發生,則香港社會舉辦討論會的言論自由,實將形同設。

不難理解,基於財力人力的限制,民間團體舉辦的研討活動,一般沒有強力保安(尤其街頭論壇)。因而,「有心人」只需集夠二三十人,其間不斷的大叫大嚷,那就沒有任何「研討」可以正常進行。這完全是一種黑社會邏輯,純粹講求力量比併,蠻橫地威脅公民的言論自由。事到如今,警察必須介入。

然而,有建制派卻對泛民主派語帶嘲弄,聳聳肩的,挺政府者的「場」,「可能是參照反政府者的做法」云云。可是,兩者到底只有表面相似,實則卻全然不同。

最近不斷以「社會行動」挺政府的團體,筆者給它安了一個名字,叫作「建制行動派」。這個名字本來就是一種弔詭。按照一般社會學所定義的「社會運動」,通常是指「既存權力結構的弱勢者」所發動的「集體行動」,而非站在強大建制一方的滋擾行為。

跟舊時「社會運動」由下而上,挑戰建制權力的行動邏輯有別(通常是挑戰政府和大財團),「建制行動派」卻是由上而下,矛頭直指公民社會的反對陣營。

這就引伸出跟以往不同的社會秩序問題。以往由於「踩場」針對的是高牆一方,高牆總能維持起碼秩序(往往具備足的警力或保安),但正在討論的「」卻是針對弱不禁風的雞蛋,因而在沒有保護下非常易碎。

令人擔心的是,已有陰謀論在坊間流行。建制派滋擾者屢次得逞,警方沒有積極阻止,這是否刻意縱容?更甚者,這是否專制政權背後策動的「群眾鬥群眾」的統治術?

或許,政府闢謠的唯一方法,就是積極維護公民的言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