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香港金像獎五套提名的最佳電影,四套都是合拍片,結果奪得九個獎項的《寒戰 》也是合拍片。昔日的主流港產片,現今只能靠邊站。不過,向內地靠攏、找內地演員、搶入內地市場,不單止是港片獨有的做法,也是荷李活大片的趨勢。表面上,中國似乎相當成功利用龐大市場,迫令各方片商臣服於中國式審片制度,向中國價值觀屈服。
最近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宣佈,與中國廣電總局旗下的中國電影頻道及其合作夥伴 Jiaflix,合拍《變形金剛 4》。而畢彼特(Brad Pitt)的新片《地球末日戰 》,故事原本描述源自中國的殭屍病毒幾乎毀滅世界,但為讓該片順利在中國上映,把中國版本的殭屍病毒源頭改為俄羅斯,還安排中國科學家發現病毒。另一齣迪士尼跟中資合作的《鐵甲奇俠 3》,也拍「中國特別版本」,刪走有漢族血統的反派角色。
為賺人仔 片商焗住叩頭
片商叩頭,無非是為了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彌補本土市場的不濟。美國五大片商迪士尼、環球、派拉蒙、霍士及華納兄弟,在 2011 年加起來的稅前盈利,比 2007 年下跌四成。而美國票房 2011 年錄得的票房,跌至 1995 年以來的新低,去年才錄得反彈。《經濟學人 》歸咎,票房下跌,是因為電影轉用數碼拍攝,特技及成本上漲,最重要一點是片商在新興市場,難有本土市場的margin。
中國就是其中一個外資搵食艱難的市場。由於中國廣電總局對外資片商的分賬比例有嚴格規定,外資片商只能攤分票房的 25% 收入。加上中國每年規定只可引進 20 套電影,甚至列明每年 7 至 8月,是所謂的國產電影保護月份,只讓國產電影上映,儼如電影業的休漁期。
之不過,一旦得到廣電總局官方承認是合拍片,待遇大有不同,不但不受外資電影限額,片商可分到 43% 的票房收入。去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達 171 億元人民幣(約 27 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電影市場,儘管仍然與美國的 108億美元票房有頗大距離。但內地電影市場增長極快,按年增長三成,吸引片商爭先恐後拍合拍片。不過,中國如果要藉此將一套「主旋律」宣揚海外,要全球接受他的一套官方價值,我相信未必有效。
中國價值觀 海外難大賣
海外製片人深明中國主旋律不得認同,所以《鐵甲奇俠 3》及《地球末日戰》在海外,繼續保留原汁原味的版本,不希望得失中國以外的觀眾。電影《赤壁 》監製張家振曾經表示,「我以前有套戲叫《飛虎 》,講美國飛機師在中國的故事,拿劇本給美國人看,他們告訴我,不希望有那麼多中國人在電影裏面,美國觀眾不愛看。」一葉知秋,要海外觀眾接受中國價值觀電影的難度有幾大,可想而知。內地名導張藝謀重金禮聘主演《蝙蝠俠 》的基斯頓比爾(Christian Bale)參演《金陵十三釵》,希望電影可以衝出海外。結果電影在國內大收 6.4億人民幣,成為年度票房冠軍,而北美只是收區區31 萬美元。
最令美國人留下印象的,可能不是電影本身,反而是基斯頓比爾在中國完成電影宣傳時,硬闖山東臨沂東師古村探望中國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被國安暴力驅趕的情景。
外國傳媒近年廣泛報道,中國資金全方位投入外國電影產業市場。去年電影《雲圖》的第二大投資公司,就是國內公司新原野娛樂。內地從事房地產的萬達集團,最近收購美國的 AMC 院線後,盛傳下一張 shopping list,就會是荷李活製片公司。
不過,中資在全球電影勢力的擴張,會否改變國際電影價值觀,令外國電影對中國價值更加friendly?我不相信。
中國富豪不會不明白硬銷中國價值,相當於與荷包過唔去。我更加傾向相信,他們在法理建全的國家,買下一盤相對穩定的生意,為的只是不希望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