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4月18日星期四

紀曉風: 審計署「公審」發展局六宗罪 林鄭難辭其咎茂波保育「空白」




 

「政府可以在發展和文物保育之間求取平衡」是前任特首曾蔭權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事實上,2007年成立的發展局,就是以平衡保育與發展為大前提。可惜,五年幾、二千多日,發展局的「發展」不斷,「保育」卻只聞雷聲,而且愈來愈細聲。審計署昨天發表最新的報告書就批評發展局的保育工作不足,令到多幢史建築被荒廢等結果。

有關注保育人士直言,發展局前任局長林鄭月娥(林鄭)應為此而負上責任。然而,不只是前任,就算是現任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保育工作亦是一無是處。

審計署發表最新一份審計報告書,共有六章,包括古蹟及史建築物的保育、道路安全措施的管理、學前教育學券計劃及公園和花園的發展及管理等。然而,報告中的第一頭炮,矛頭就直指本港的古蹟及史建築物保育政策,更羅列了有關部門的多項罪證。

罪證一、1444史建築物的評級工作尚未完成。早於20103月,發展局已表示,古諮會將於2010年完成1444史建築物的評級工作。然而,截至20132月,即過了目標日期後兩年多,尚有175幢建築物未獲確認評級。舊債未清,新債又來。除了未完成評級的建築物,古蹟辦截至今年2月亦收到公眾轉介共 202幢建築物作史價評審。累積下來,已有300多幢建築物等待被評級。

罪證二、在203幢政府已評級史建築物當中,有10幢並未撥給任何政府決策局或部門使用。審計署表示,該些史建築物至今長期缺乏打理,而且欠缺妥善維修保養,不少建築物亦破舊失修,例如被評為一級史建築的薄扶林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調景嶺茅湖山觀測台等。

罪證三、就算是撥給不同政府部門使用的古蹟或已評級史建築物,一樣可以是沒有管理。報告指,在57項法定古蹟和193幢已評級史建築物當中,有一項政府古蹟及五幢政府已評級史建築物長期閒置不用,年期由620年不等。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已閒置20年的二級史建築─竹坑新圍舊民居。

罪證四、是多項古蹟及已評級史建築物均沒有設立安排導賞團。報告中指,在 57項政府古蹟當中,當局並沒有為36項(63%)安排導賞團,而在203幢政府已評級史建築物當中,當局則沒有為152幢(75%)安排導賞團。

四大罪證仍未,報告中亦指出一些私人史建築物被拆卸,而事前未有通知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及古蹟辦,而很多古蹟及已評級史建築物外面未有豎設資料牌,合共竟達六大罪證。難怪審計署在報告書中批評有關部門未能有效加強市民對文化遺的認識、了解和欣賞,並建議政府要從何東花園個案中汲取經驗。

林鄭未盡發展局局長職責

有罪證,當然就有罪人。這個罪人是誰?答案呼之欲出。因為保育政策,一直都是發展局成立以來的最重要工作之一,而時任的局長,正是現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這個報告猶如對林鄭的當頭棒喝,力證她沒有做好發展局局長的職責。

眾所周知,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重組政府架構,將政策局由當時的11個增至12個,增設「發展局」,由林鄭月娥擔任局長。發展局除了統籌大型工程及地政工務,並負責與發展有關的文物保育。當時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誓神劈願表示,發展局要平衡發展與保育,更提出「進發展觀」,意思就是代表一個可持續、均衡和多元的發展方向,以求取得經濟效益外,也要取得文化、社會及環境的效益。

隨後,他更在發展局之下開設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職責包括為古蹟辦提供政策支援及指導,以及推展文物保育及活化項目。但弔詭的是,古蹟辦並非在發展局之下,而是隸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發展局會就有關建築文物的事宜,向康文署提供政策指令。這不禁令老紀質疑,如此分工有架床疊屋之餘,古蹟辦或有關保育工作又能否發揮到作用?

老紀請教過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他亦同意老紀所言,古蹟辦在行政上隸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但「業務上實際係歸發展局管,而且古蹟辦無政策權,要發揮到功能好困難」。他又舉報告中的例子,指有等候古諮會評審的史建築物,在未獲得屋宇署的同意或地政總署就建築工程發出的豁免證明書的情況下已被拆卸,「根本無放古諮會入眼」。

黎廣德表示,根據審計署的報告,「林鄭要為呢件事負責任」。黎廣德表示,「當年林鄭只係放好多心血項目」,例如保留景賢里事件,但景賢里的處理手法亦令大家知道保育體制的「千瘡百孔」。而在這些大項目之外,發展局就「漠視不理,唔放資源」,因此出現審計報告中的種種問題。

新政府保育工作「一片空白」

林鄭未有做好呢份工已是事實,而她這個發展局局長亦已成過去式。可惜,已上任超過九個月、現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亦「承襲」林鄭的風格,不但沒有就保育推出進一的政策,在保育工作上,亦被指「空白一片」。

老紀翻2013年的施政報告,特首梁振英只是表示「致力在尊重私有權和保護文物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並沒有就發展及保育作任何着墨。他最近一次有提到的保育,就是接受「法庭之星」林以諾牧師訪問,呼籲各界重新檢視保育與發展的理念。不知道特首言下之意,是否要重新為保育及發展工作重新定義或作改動?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現時對於保育,政府不但沒有進,更是愈來愈倒退。黎廣德表示,陳茂波是「外行人領導行人」,他到目前為止,做過關於保育的事,就只有「推翻林鄭做嘅」,指的就是保留政府山,「此外,基本上係空白一片」。他批評,現任政府已上任多個月,但陳茂波連保育的工作範圍、任會進行哪些保育指標等方向性的計劃,「都交唔到貨」。黎廣德直言「失望」,並指即使現時發展局表示會檢討現行保育私人史建築的政策,但要如何檢討,「亦無實質計劃」,而且現在的保育問題不單是私人史建築的問題,審計報告亦道出連已評級、已撥給政府部門的建築物,政府亦沒有妥善處理。

須知道,保育的涵是包括古蹟,但是比古蹟更多。黎廣德表示,香港政府一直沒有公開確認採納國際慣用的準則,例如《威尼斯約章》(The Venice Charter)、《布拉約章》(Burra Charter)。他表示,若政府採納國際準則,「起碼知道保育嘅定義究竟係乜?定義肯定超過只講古蹟,例如會定義咩係文化遺等」。黎廣德認為,現時香港的保育「根本跟唔上世界保育水平」,而只有「改革保育體制」,才有機會改善現


金針集 : 許曉暉國慶日「不能的秘密

距離十一國慶尚有168日之際,負責統籌國慶慶祝活動的民政事務局,該局副局長許曉暉本周一就在社交網站上公開召各路機構,贊助今年的國慶煙花演。由於今年「十一」正「南丫海難」一周年,民政事務局似已把「港殤」之痛諸腦後,因而惹來各方狠評,甚至被網民形容為「人性」。

事實上,當周二美國波士頓馬拉松遭受到炸彈襲擊後,美國NBA賽會即時取消原定當天在當地舉行的塞爾特人對溜馬比賽,且不設補賽,以示尊重死難者,是45年來首次作這樣的安排。由此路進,許曉暉的「召廣告」,自然令群情激憤。

一日後,許曉暉即想「收回成命」,「改口」稱國慶活動會考慮各方面意見。正在北京訪問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昨天也開腔「補鑊」,指會繼續聽取意見,但同時又強調,國慶慶祝活動一定會舉行。然而,如果意見認為基於悼念原因,應把慶祝活動暫停一年,那又怎麼辦?穿了,恐怕曾德成是在真人示範常云的「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吧!

而姑勿論許曉暉在此時此刻公開尋找國慶煙花演贊助是否具「人性」的表現,她此舉卻隱然反映出一個「不能的秘密」,就是今年國慶煙花的贊助,原來陷入乏人問津的困境。

必須指出,筆者這個觀察,只是從國慶煙花演往績中整理出來的一個合理懷疑。翻本版同文紀曉風在2010年國慶當天的報道,自回歸起計,年國慶煙花均有贊助商願意「挺身而出」認頭,且清一色全來自親中派,當中又以「廣東幫」一派獨大。

而這些煙花「金主」之身份亦有所變化,「贊助商」不斷「升級」,由最初的本地社團聯會(如九龍社團聯會、新界社團聯會等),升格至後來的地區性社團聯會(如廣東社團聯會、潮屬社團總會及福建社團聯會),至去年就交予廣東各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出錢,是首次由「政協委員」組織負責,地位之高、份量之重屬來之最,只可惜當天卻因發生海難事故而未能認威。

既然國慶煙花演多年來均獲親中派落力支持,加上今年北京領導層完成換屆交接,可以預料,在習李新政下的第一個國慶,將非常被重視,左派陣營「慷慨解囊」贊助,正好乘機明志,一展愛國愛港情懷,故理論上焉需許副局公開「求財」?除非連這些「愛國愛港」組織都暗地裏認為,在「港殤日」大肆慶祝實有不妥,因此才躊躇甚至卻

不過,自1997年回歸後即已連續16年舉行的國慶煙花演,豈可隨便暫停?特別是在愛國愛港與一國兩制中,都必定是「國」先於「港」時,慶祝國家成立自然大於悼念屬香港部事務的「港殤」。而今問題是,在慶祝國慶與悼念「港殤」之間,其實有沒有很大的空間?以至在慶祝同時不用排除悼念,甚至可把兩者結合,成為具香港特色的「慶祝國慶悼念海難」活動。

把慶祝與悼念結合並非沒有先例可尋,最少從過去香港節日中便找到類似精神。在香港回歸中國前,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及之前的星期六,被訂作重光紀念日(Liberation Day),是紀念香港在二次大戰中恢復自由的日子。打勝仗自然得慶祝,翻查歷史,在1945年時,香港市區亦真的出現大規模慶祝活動,但直至現時,年紀念香港重光,悼念戰爭死難者仍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再環顧全球,多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Liberation Day」,多被視為國家被解放或獨立之日,性質雖未至跟國慶等同,但其實也不相伯仲。新中國史裏,首任國家主席毛澤東在使用「新中國成立前或後」這時間概念時,也不時以「解放前」與「解放後」代替。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日即國慶日本身,就具有解放的意思,為新中國建功立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其英文名稱也是People's Liberation Army

如果再回看20085月,當時奧運火炬傳遞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四川汶川發生「五.一二」大地震,然後全國哀悼三天,期間火炬暫停傳遞外,傳送路線也作大幅修改,然後起跑前參與者也一同為地震死難者默哀。可見,慶祝與悼念不是一個「紅白相沖」的排斥關係。

誠然,因南丫海難悼念而要慶祝國慶活動「讓路」,筆者相信也不會符合現今國情,但港府卻必定要在安排國慶活動中,同時充分顯示出對悼念南丫海難的重視,例如是否可把國慶煙花規模減半,又或在當中加插默哀環節,否則只會再次向全港市民示範只有國而沒有(香港是我)家,並因此會在深得不可再深的中港矛盾中,再添多新一章矣。



林行止:到處濫殺無辜 美國已無寧日

 一、二枚炸彈爆炸造成多人傷亡(寫稿時只知三死百餘傷〔包括一名中國女留學生及一名在終點守候爸爸沖線的八小童〕),第一枚於波士頓時間十五日下午四時零九點四四秒引爆,第二枚約於二十秒後爆炸,地點均在市中心馬拉松終點附近隔了四五小時,遠離市中心的「肯尼地總統圖書館」又發生爆炸,其初警方以為是馬拉松爆炸的伸延,後來証實更可能是電線短路的意外。

年舉行的波士頓馬拉鬆(全程四十二點一九五公裡),始於一八九七年,以希臘一八九六年夏季奧林匹克的馬拉松項目「十分成功」,波士頓市政府見獵心喜,遂仿效之雖然首屆波士頓馬拉松只有十八名選手(全部抵達終點),但隨著經濟發達、交通方便及健跑意識普及,參加人數逐年增加,今年這一屆的選手已突破四萬,而夾道旁觀者更在五十萬以上。非常明顯,作為一場體育項目,有這樣多的選手與旁觀者,令馬拉松算得上真正的運動盛會,其對主辦城市帶來的經濟利益亦極可觀。選手報名費一百二十(美元),八成以上選手來自外省和海外(包括香港),他們及其家人與旁觀者為餐館(賽前選手必須大量「進補」,網上遂有波士頓十家提供最多「碳水化合及高糖食物」餐廳的廣告)和酒店帶來近億生意而前來「打氣」的家人和旁觀者,他們的觀光、消費及購買紀念品,令這場於四月第三個星期一「愛國日」舉行的波士頓馬拉松,為該市「旅游業」共獲約一億五千萬的進賬。這種不錯的「經濟回報」,令主辦城市(或可收宣傳效益的贊助商)樂意提供巨額獎金及以不錯的酬勞吸引世界高手參賽以壯聲勢!

正因為既樹立提倡運動的健康生活榜樣又有經濟進賬,如今全球主辦馬拉松的城市數以十計,香港今年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的已是第十七屆而揚言會主動發動核戰因此勸諭外國使館人員撤離平壤的北韓,亦如期在「戰雲密布」的去周日舉行第二十五屆萬裡台(金日成生地)馬拉松,北韓的目的也許不在經濟收益,以當局深知願意踏足此一「封建王國」的人不多(今屆只有外國選手十四名、本國選手二百三十七名),然而,金正恩志不在錢,其目的無非在爭取西方傳媒的報道,這等於北韓搭了布景板,讓西方傳媒報道那些足以彰顯北韓人民生活幸福國家和平富強的「強國風範」但此目的顯然未達,以有關報道本便甚少由於波士頓馬拉鬆慘劇震驚全球,平壤的馬拉松遂「相形失色」,少人理會。

在波士頓馬拉鬆炸彈慘劇爆發後,倫敦市政府急不及待地宣布下周日的馬拉松將如期進行,主辦當局剛成功地辦完奧運會,因此信心滿滿,不擔心發生意外,但願倫敦馬拉鬆平安無事。

二、二○○一年紐約「九.一一慘劇」後一周的九月十八日,美國發生數周連串的生物(炭疽)恐怖襲擊事件(數家傳媒及數名政客收到含著炭疽杆菌的信件),最初輿論及警方都想當然地把矛頭直指激進「伊斯蘭恐怖組織」,但至二○○八年,聯邦調局長期偵確定主犯為生物學家艾文斯(B.E. Ivins),他於是年七月二十七日被捕毒藥自殺……。

這次馬拉松炸彈慘劇,除了奧巴馬總統,幾乎美國「所有人等」均認定阿爾蓋達(基地)或其他伊斯蘭激進組織是罪魁禍首,結果是否會與炭疽襲擊案的結果一樣,現在誰都不敢肯定但奧巴馬顯然極之謹慎,以免激怒對美國不懷好意的「恐怖分子」。不過,據本報昨天網站刊出的消息,聯邦調局已鎖定目標,正在「追緝一名深色皮膚,背背包的男子……,該男子操外國口音。」而有報道且指這名男子為沙地阿拉伯人。如果疑犯便是真凶,其國籍其背景已昭然若此全民(全世界)對警方破案寄予極高期待之際,警方既可能故布疑陣,亦可能情急之下「點」錯良民。無論如何,在現階段,一切都是揣測,不能作准。

由於未看到有關資料,不知「炸彈案」哪國最多,只知美國早在一八八六年五月四日便有無政府主義者及工會會員與警方(和資方)沖突而前者向警方擲燃燒彈的所謂秣市騷動(Haymarket Riot),到了一九一○年十月一日則有「洛杉磯時報爆炸案」(The Los Angeles Times Bombing),時有二名鋼鐵工會會員不滿《洛杉磯時報》偏幫資方,憤而在該報放置定時炸彈,造成該報員工二十死百餘傷的慘劇……上世紀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世貿中心爆炸及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的「奧拉荷馬市炸彈案」,大家應記憶猶新。美國炸彈案之多料高踞世界前列,而這些案子的特點為犯案者都是美國人!

這次爆炸,由於在終點附近,總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以此地聚集了不少專業特別是醫護人員及警察,因此雖然驚叫之聲響徹雲霄、人們突狼奔,但傷亡者均獲及時急救處理令人感動的是不少完成及未完成賽事的選手,與聞慘劇發生後,都直跑至附近醫院捐血……。

三、雖然現在揣測炸彈何人所放,很易墜入捕風捉影甚至認定為阿爾蓋達所為的窠臼,但近年美國在世界和平的大環境下,四處撩是生非、南征北伐,以其擁有最先進最精的武備,尤其是其無人飛機,所向披靡,不知誤(濫)殺了多少無辜有人激於義憤向美國本土進行報復,不足為奇,而這些人和組織,便被美國視為恐怖分子和組織。事實上,美國不斷屠殺外國人民(包括美國政府認定的恐怖分子),令「外交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月前公開警告必有報應(generate retributive violence而從伊拉克及阿富汗所見,所謂「家制菠蘿」(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IED)已十分普及,且效能(破壞力)愈來愈高,當地美軍及其盟友防不勝防,時有被炸死炸傷的新聞,美國國土安全部官員對此早已憂心忡忡,擔心這種輕便簡單易制的土制炸彈會流入或在美國制造……。立國二百多年,只有美國派兵攻打外國,美國本土從未遭受外國入侵,這與其睦鄰有方及國富兵強有關,但「九.一一慘劇」改變了只有「美國外侵沒有入侵美國」的游戲規則,認為受美國欺凌的國家無法與美國硬碰,其死士便「不怕犧牲」,以血償血,用IED回敬美國。

「波士頓馬拉鬆慘劇」也許和這種因果報應(retributive)有關也不定!


林行止:三權合作前海難成 君臨天下睦鄰不易

 甲、葵涌貨櫃碼頭罷工已進入第二十天,從一般市民的反應以至罷工基金捐款累計至五百多萬看,這場罷工顯然獲得市民廣泛支持,政府若不設法「仲裁」,讓罷工持續下去,在社會不平等欠公義事例隨處可見的環境下,不僅會重挫香港「商譽」,加深勞資對立並會釀成更深層的社會分裂,還會突顯政府的無能—其紓解罷工的遲鈍與無能,路人皆見,彰彰明甚。

在這種彌漫著對政府和大資本家不滿的社會氛圍下,「中環海濱休憩地」在未經公開咨詢下可能成為「解放軍專用碼頭」,積聚的民怨民憤,必會令今年的六月和七月很難和諧渡過加上「佔領中環」這項公民抗命運動成為有組織對抗活動的打擊對象,未來的日子,相信會愈來愈亂愈難過!

多月以來,雖然輿論的響應不算熱烈,但筆者依然堅信前海的建港,目的之一在作為香港、嚴格來是中環的後備區,這即是,當香港的民主運動鬧得如火如荼以至影響香港金融業正常運作時,前海可以有秩序有效率地分擔甚至全部承接香港的工作……。

這種「構想」非人人同意,不少有地位的「中環活動家」甚且以為前海之設,只為地金融服務,香港的國際地位怎能取代?!明白香港成功之道的人,多會認同這種分析,但筆者要提醒大家,習近平主席早前在前海視察,那幾句輕描淡寫看似毫不經意的話如「前海要比特區更特」等等,其實便是給建設前海幹部的最高指示,那意味前海成功建成之後,與地城市以至經濟特區比較會非常特別,而這些「特別措施」,必然對在香港的企業,不論中外、不論性質,都有吸引力。在規劃前海新城者的想象中,前海會很快便具備香港的商業特別是金融業功能,當這一天來臨時,沒有人會理會「佔領中環」的發展,因此即使成功「佔領」,亦只是一種走上街頭有組織有秩序的民意訴求,足顯在中國治下,香港人有和平集會的自由……。

當然,前海能否成功—商人金融家是否有在那兒生根的打算,是檢驗其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准—在筆者看來,不在制低管制寬鬆治安良好,而在究竟是三權分立還是三權合作如果什麼都可比「特區更特」但三權必須合作,則前海可以快速建成並搶去若干香港生意,但對不能取代香港!

乙、美、韓的例行軍演引起北韓揚言不惜發動核戰的不尋常反應,有關種切,這十天半個月來,本港和海外的評論可鋪天蓋地,方方面面的情況均被討論過,而且此中確有不少真知勺見筆者現在能的僅是,這場言文配合行動的備戰,最大的得益者是美國!她藉防范北韓的核武突襲,理直氣壯地在遠東部署包括最先進核武的海空重兵,表面理由當然是必須在北韓近鄰擁有足「後發制人」的軍力,骨子裡的目的則在圍堵中國,那在過去必然引起北京的強力反彈,但如今北韓的「兒皇帝」口出狂言、如此囂張,美國為了其亞洲盟友的安全,雖然財政困頓,亦不惜把最精的武備調駐區應變。事實上是,在這種情勢下,對美國在家門外布置重兵,中國怎能反對!?

美國當然可以從遠東撤走核武,條件是中國促使北韓放棄制造核彈,令朝鮮半島達致無核化的標的,等於使美國的盟友、北韓的敵人無後顧之憂若非如此,南韓和日本都有自制核武作為對抗的必要,結果形勢只會更亂更緊張,那對致力於「維穩」和經濟發展的中國,大為不利假如以核制核的責任由美國承擔,從此角度看,反而對中國有利。換句話,整個遠東(尤其是東北亞)的局勢被金正恩這個毛小子搞得天翻地覆,遂予美國有在區布置重兵的借口,而美國這樣做,意味日韓不必核試,區不致太亂,中國亦受惠。在可見的將來,如果北韓回心轉意,開放市場,走上發展經濟為重之途,六方會談重開,然而,只要金氏皇朝不倒,為未雨綢繆,美國便不會從遠東「撤兵」,運載核武的戰機軍艦也許會飛回駛回美國本土基地,但在韓、日、關島的駐兵,不僅不會撤走,而且會不斷升級她與菲律賓、澳洲和印度的「軍事聯系」,亦只會愈來愈密切。所有種種,意味美國重返亞洲實際上是軍事包圍中國的策略,不會因為北韓回復「正常」而有絲毫鬆懈。

金正恩「鬧著玩」,令美國在遠東區調兵遣將師出有名,而「名」在防範北韓發動突襲以保護其亞洲盟國的安全。非常明顯,美國在裁削軍費的局限下這樣做,南韓、日本、菲律賓以至澳洲諸國,對之感恩之餘,日後與中國交往便不能不把美國利益考慮在而把美國不惜一切保護盟國安全的先例看在眼裡,越南、緬甸以至其他東盟諸國,必會逐一投入美國懷抱……連剛與日本簽署《日、台捕魚協議》的台灣,亦指出「今後大陸或者其他非台灣籍漁船進入釣魚島海域,海巡署將其進行驅離!」台灣海巡署艦艇一旦驅逐進入釣魚島海域的大陸漁船,北京有什麼反應?

北京對北韓的金氏皇朝可仁至義盡,但金正恩不自量力,欲成一方之雄,終於弄出這個尾大難掉之局。回首往事,中國應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抗美援朝」結束不久金日成進行「清黨」(清算留學中國、與中國有這樣那樣關係的高幹)時,和北韓劃清界線,可惜為了北韓這個「緩沖區」,中國一錯再錯。有關「緩沖區」的設想,隨著形勢變化,已失功用。顯而易見,中國雖然刻意睦鄰,但中國皇朝高高在上有無比優越感的封建意識,與生來,無法消除,令近鄰對中國怕得要死。中國軍事崛起,即使一而再宣稱不稱霸,她們為防範中國侵佔,亦大購武器,甚且不惜與美帝結盟、租出土地讓美國建立軍事基地或聲言一旦有事可借出基地讓美軍使用,那意味中國周邊並無「緩沖區」,即使北韓對北京言聽計從,亦於大局無補,何況現在北韓在政治上有意「獨立自主」!換句話,讓北韓自生自滅,即使最後令這個「緩沖區」消失,對中國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林行止:政策貴在適時 戴卓爾功在西方

一、三度當選英國首相的戴卓爾夫人(Lady M. Thatcher, 1925-2013),已於本月八日久病而終。在鋪天蓋地的悼念(及評論其功過)文章中,筆者獨推薦昨天本報第A十五版僅三百多字的「補白」(圖片明):〈堅固透出柔情 熱忱深藏冷靜〉。

本報(起碼在筆者「主政」期間)對戴卓爾夫人的「興趣」,甚於對其他英美及西方國家政治領袖,原因有二。其一是她當政期動與北京就香港回歸問題的談判,這與香港人的切身福祉有關,不由得不倍加留意其一是她奉行(而非空談理論)的自由主義經濟,扭轉疲已久的英國經濟之餘,尚成為美國經濟再度起飛的觸媒。對此本報還能不留意?一九七九年戴卓爾夫人首度當選(英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翌年列根就任美國總統(美史上第一位演而優則「仕」的總統),二人意氣相投,不但政治意識相近、經濟理念相同(實踐上則有差別),英美同調的政治立場和幾乎同的經濟「改革」,令西方陣營頓呈生機勃發之象,把社會主義陣營比下去,最後迫使蘇聯走上解體之路、冷戰結束,而英美二國亦走出經濟困境。今天西方陣營能主導世界大局(中國要分杯羹因此備受圍堵打壓),由戴卓爾夫人主導、列根跟進的「政治同盟」,功不可沒。

二、沒有顯赫家世、丈夫只是個典型的受薪者,戴卓爾夫人能在人才濟濟的保守黨中穎而出,不簡單在她「力爭上游」過程中,其處事的靈活、不爭朝夕的遠見、待機而動的耐性,得欲有所為者細味。現在大家都她甫上台便收伏了戰意高昂、闘志極強的工會,卻不知她在「時機未成熟」時曾敗於工會之手。一九八一年勢力龐大的英國全國礦工聯會乘勝追擊,又要求加薪,鑒於英國經濟疲憊不堪,當時她的智囊都勸她別作讓,以免因小失大,但她不為所動,迅速答應礦工要求,令對她有所期許的人大失所望哪知戴卓爾夫人利用三年時間,「默默耕耘」,政府固然貯存大量煤炭(當年英國家庭的主要能源)、在工會高層中安插軍情五處特務為「臥底」以至設法令國會通過規范工會活動的法例。完成這些部署後,當八四年礦工發動大罷工時,她便寸不退,斷然拒作出任何妥協,令這場始於八四年三月二十三日的大罷工於約一年後的三月三日慘敗收場。自此之後,工會和其支持者工黨,元氣大傷,至今未完全復元!

三、在六十年代,英國經濟可病入膏肓,勞動階級勢力大盛,有工黨作「應」,工會對資本家和政府真是予取予攜另一方面,政府重床疊架人員臃腫、率與通脹高而且過度借貸。在國際上,蘇聯在冷戰中似佔上風,威脅自由世界存亡。戴卓爾夫人於一九七五年二月在黨選舉中打敗剛剛在大選中丟掉首相寶座的希斯,成為保守黨主席作為在野少數黨領袖,在政上受制於國會,難有施為,她遂把矛頭指向當時自由世界頭號敵人蘇聯。她鼓吹私有權,直指這種蘇聯所缺的制度等於褫奪人民的自由,又指社會主義國家無法避免財政困局,因為缺乏有效監督,「政府亂用人民的錢已成傳統」,加上她直斥蘇聯有藉緩和(detente,亦音譯低蕩,期間東西方簽訂不少協約,是冷戰新階段)支配世界的野心,令蘇聯在一九七六年給她加上「鐵娘子」(The Iron Lady)這頂「帽子」。

有趣的是,這個蘇聯人出於嘲弄的稱號,戴卓爾夫人甘之如飴,視為「榮譽」,為此沾沾自喜。事實上,戴卓爾夫人確是「左派」克星,蘇聯固如是,阿根廷軍事集團、愛爾蘭共和軍、卡達菲上校以至英國工會領袖史卡基爾(A. Scargill,一九八二至二○○二年英國全國礦工聯會主席),可都是她手下敗將,令戰後以還英國在工黨及工會連手領導下予人以社會主義福利國形象,一掃而空!

福克蘭大敗阿根廷令她聲威大振,加上工黨有派系之爭鬧分裂,令戴卓爾夫人八三年得以高票連任,保守黨在國會有對優勢(比在野黨多一百四十四席!),使她有貫徹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足支持,這些措施,舉其犖犖大者,有把最高入息率由百分之八十三降至百分之六十(七十後的讀者—如果有的話—應該知道,在戴卓爾夫人、列根掌權之前,入息利得均高懸太空),基本率則從百分之三十三降至三十為補入的「流失」,把「增值稅」從百分之八調升至百分之十五(這種改革果收宏效,統計顯示七八—七九年入佔GDP百分之三十三點一,至她落台的一九九○年,有關數字為百分之三十五)。更重要的是,戴卓爾夫人政府逐一把國企(二戰後工黨當政把不少重要企業國有化)私有化(令投資銀行〔當時英國稱「商人銀行」大受其惠,亦因此再次強化倫敦金融城的國際地位〕),又把「公屋」低價售予「合資格」買家……。這種種大膽舉措,增強英國經濟活力,令經濟持續增長。戰後工黨長期執政,走國營、高等不利營商環境的政策,把這個老大帝國弄得元氣大傷,在經濟上早就給她的「宿敵」法國比下去。一九七九年戴卓爾夫人登台時,英國的人均收入約一萬九千元(美元.下同)、法國近二萬四千,其後二國有關數字都向上升,只是英國速度較快,至二○○四年便後來居上,其後數年更漸漸離法國,如今(二○一二年)法國人GDP為三萬五千五百而英國則為三萬六千七百差距不大,但要知道在十年前英國遠遠落於法國之後,戴卓爾夫人的經濟政策的確收到宏效!戴卓爾夫人還削減裁掉不少福利項目,但「全力支持」全民醫療服務(NHS)……,她深切明白,摧毀此一人人受益(當年包括赴英的外國人)的福利制度,會使保守黨的「可選性」(electability)大降。

眾所周知,戴卓爾夫人是「疑歐派」(Euroskeptic)的中堅分子,其實她只是堅決反對放棄英鎊加入歐羅而已。瀏覽她的從政簡,戴卓爾夫人主張英國加入歐洲聯盟及共同市場,但堅定地反對採用歐羅,因為這等於放棄體現英國作為主權國的「經濟手段」。事實証明戴卓爾夫人的堅持完全正確,她的後任,不論保守黨還是工黨,都堅定走這條路。

戴卓爾夫人任對英國經濟的另一項貢獻當然是放寬對金融業的管制,不少論者指九十年代開始出現的金融危機皆因此而起不過,戴卓爾夫人的金融改革,目的在使利伯維爾場發揮最大功能,對於這位拜海耶克為師(他於一九八四年獲英女皇頒賜「白金漢宮行走」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CH〕)榮銜,便是戴卓爾夫人的推薦)的政治家,其一切作為都是為了賦予市場和人民更大自由!她曾在國會辯論中從手袋掏出海耶克的巨著《自由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眾所周知,這本書力陳個人自由的重要「世界上不少國家假集體自由之名而抹殺個人自由……。」可見戴卓爾夫人是如何憎厭專制的社會主義國家。不過,話得回來,不加有效管束的自由,肯定會衍生許多風險。如今的經濟亂局,與過度的自由放任肯定有關。

四、以這種思想背景,戴卓爾夫人為香港回歸問題和中國領導人談判,注定困難重重,她雖然挾打敗阿根廷的餘威赴北京,最後還得乖乖就範!當然現在有人指她不應該出賣港人(送羊入虎口),有人則認為她爭取回來的《中英聯合聲明》不算太差,以這是香港能平安過渡之本。不過,從現實政治看,戴卓爾夫人政府能獲得中國最高領導人承諾給予回歸後港人治港的五十年不變,已然不錯,問題是多方崛起的中國有否確切貫徹執行而已……。戴卓爾夫人曾對本報記者,和福克蘭群島只有二三千居民不同,英國一旦與中國鬧翻,港人要向英國尋求庇護,英國如何容得下一百數十萬港人(不是人人對投入祖國懷抱沒有幻想的)。戴卓爾夫人不是空想型而是務實型的政治家,從她這種想法清楚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