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釣魚島危機未解之際,台灣與日本簽署了《台日漁業協議》,消息傳來,中日台反應不一,折射出各自不同的戰略思維與微妙的三方關係。
在台灣,這次就漁權談判的成功,是奮鬥了17年才獲得日本讓步的難得「成果」,使台灣漁民的漁場範圍擴大了4530平方公里。此外,涉及釣魚島問題的中日台美四方中,台灣是最弱的一方,作為有限,因此這次協議成功簽署,台灣朝野一片叫好。
在日本,之所以這次願意向台灣讓步,不外乎兩大因素。其一,日本不願看到台灣倒向中國,而拉住台灣,也符合安倍「圍堵中國」的戰略。其二,兩年前日本大地震,來自台灣的捐款,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所捐的總額還多,感動了日本社會,安倍此舉也被視為是對台灣社會善意的回饋。
另一方面,看台日互送秋波,北京自然很不是滋味,不過尷尬的官方也只能表示「嚴重關切」,不過輿論就不客氣了,紛紛批馬英九此舉等同承認了日本擁有對釣魚島的主權。
平心而論,日本這次讓步,放棄了對國際公法上「專屬經濟海域」的堅持,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視為日本在主權問題上的妥協。
問題在於協議對兩岸對釣魚島主權的堅持與華人世界的保釣運動是否帶來負面影響?就此一問題,筆者以為未來關注的焦點有二。
其一,台灣的民間保釣船是否還有可能出海並駛進釣魚島12海里去宣示主權?如果出海,台灣海巡署的船艦是否一如既往全程護航?
其二,根據協議,台灣漁民不能進入釣魚島12海里捕魚,那麼是否日方也同樣限制沖繩漁民進入12海里?
倘若前者台北改變了過去的做法,而後者雙方漁民又有不平等待遇,那麼台北聲稱的「主權未失」就不攻自破了。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