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4月14日星期日

毛孟靜: 要防拉布疲累症




任何立會的拉布戰,都要得到民意的支持及同情,因為隨時會把會議拖至地老天荒,花人力物力燈油火蠟兼公帑,容易予人批評口實。本周立會將辯論財政預算案,長毛梁國雄準備再就全民退保等問題打拉布戰。與長毛相識多年,自能理解他濟弱扶傾的意願,但頻繁出現拉布戰,真要擔心過猶不及。

拉布固然有意義,但不能事事拉,不可日日狼來了,不然淪為司空見慣,香港人習以為常,不日23條、網上23條等惡法再來,民意卻已生出「拉布疲累症」,點算?

拉布確是阻擋惡法的重要手段,因為這個政府已不會再跟你講道理,行政機關毫不在乎立法者的聲音。面對特區政府霸王硬上弓,為捍衞公義,不能坐以待斃,必要時就要採取像拉布這種非常手段。但,正正是非常手段,就亦該視為最後一着,不能輕言動用,必須有民意的充份肯定,才可付諸行動。

就以新聞學的角度看,第一次拉布,確是新鮮事,得廣泛報道,令市民深究拉布背後的因由,有助爭取民意的支持,但重複下去,新聞也變舊聞,也給擅長自我審查的傳統新聞招牌老大一個藉口:不報你就是不報你,因為拉布不再是新聞!怎麼啦?

媒體不報,公眾不知、沒為意或不再在乎發生了甚麼,一個如此失了公眾知情權的社會,面對強權施壓,要應付更大的恐慌、更重的悲哀,會是民情被迫的無知及主動的冷漠。新聞自由並非指新聞工作者的自由,而是任何文明社會最後一道抵抗權力爪牙的防線。

把新聞變舊聞,減低公眾關注,正是政府消減反對聲音的慣用手法。就月前香港記者在北京被(毒)打一事,我在331日發信給梁振英,着其速與內地好好交涉。在足足半個月後,即412日才收到特首辦言不及義的回覆。這就是一單大新聞怎樣由頭版頭條淪落至角落簡訊、或根本沒人理的過程。梁振英深諳此道,嗱,不是完全不睬你,就是玩拖字訣,(董建華的「慢慢來」),政府只要老起臉皮,甚麼都不做,結果的確可以「消音」。

而拉布,是曠日持久地付出百倍氣力,換來的可能不但是民意的麻木,或更是民意的反彈,就更難達到拉布原本的目標。或說,不理傳統媒體了,我們上網去!

眼前看來,恐怕仍未能追上主流媒體(大部份親建制)的影響力,泛民打輿論戰益發艱難。民主的真義之一,是agree to disagree,之謂和而不同。對長毛這次倡議拉布,未能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