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運的經驗承傳
麥德正,讀書時也曾是學運活躍分子,畢業後從事勞工組織工作超過15年。2007年紮鐵工潮爆發,他是街坊工友服務處的幹事,積極組織和動員各界支援工潮,成立了當年的後援會,工潮結束後,他轉職擔任新成立的紮鐵團結工會總幹事。碼頭工人罷工,阿正負責與警方的交涉。可是,身居紮鐵工會要職,他正靜悄悄地與紮鐵商會展開另一次談判……
工會的代表權和集體談判權是碼頭工人罷工勞方的主要訴求之一。有人問,工人為何如此堅持?這種鬥爭對於工人有何意義?當我們回望2007年持續了36天的紮鐵工人罷工,便能夠得到答案。
1997年之後,建築業不景,紮鐵業的幾家龍頭大公司乘機壓低工資,從1997年至2007年,紮鐵業不斷減薪,散工日薪由1200元減至800元至700元,有的甚至更低;而工時就由每日八小時增加至九小時,甚至更多。
2007年8月,憤怒的紮鐵工人終於忍無可忍,突然自發抗爭,在最初幾天,這是沒有組織性的,好幾百工人期望短期內解決事件,加上情緒激動,曾包圍建築地盤、衝擊商會和堵塞馬路,結果得不到資方的理會,更遭輿論指摘為破壞社會秩序。工人正處於此憤怒和茫然之際,介入事件的兩個工會集團,提出了兩個不同的方案,分別是工聯會的「先復工,再商討」,及職工盟的堅決罷工方案。
資方一定要善待員工
紮鐵工人稍加思考,就明白採取罷工手段,停止生產,令資方蒙受損失,是工人對僱主的最大武器,於是從之前毫無組織的抗爭,一改而成有組織和計劃的罷工。紮鐵工人罷工獲得社會廣泛支持,籌得120多萬元的罷工基金,經過36天的抗爭,最終逼使商會進行勞資談判,並取得成果,這雖然是加日薪10元和維持八小時工作的小勝利,但這次罷工的意義卻非常重大!
首先,罷工是向資方展示勞方的實力,說明員工是不好欺負的,資方一定要善待員工,否則又會發生工業行動,對生意帶來影響。另外,在罷工期間進行勞資談判,也就是要資方承認勞方代表(一般是工會)的談判地位,紮鐵工潮後,罷工工人組織了「紮鐵業團結工會」,作為勞方代表,與資方年年談判。紮鐵工人罷工對勞資雙方的平衡帶來深遠的影響,罷工之後,工會代表工人談判,工資不斷提升,今年散工日薪加至1490元之多,與當年資方不顧工人死活,一味肆意剝削完全是兩碼子事。
當僱主不願意與員工坦誠溝通,員工的重要訴求不獲解決的時候,罷工就是工人逼使資方與工會談判的唯一方法。當工人採取罷工的時候,也同時對於合理待遇、工會代表權和談判權作出堅持,唯有是這樣,工人的尊嚴、經濟利益和勞工權利才能得到保障。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紮鐵工人和碼頭工人的罷工都是得到打工階層廣泛支援,罷工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想辜負其他勞工對於工潮的期望,非得要工會與資方談判,直至取得結果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