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4月28日星期日

陶傑: 血與水




在一個自由社會,鄰近地區發生地震,捐錢不捐錢是個人的選擇。

特區政府撥款一億,明顯是政治應酬,不如不撥款,一億元捐款不可能討好中國政府,網絡的中國五毛嫌少,香港納稅人反感,是一個三輸之局。

既然三輸,不如不捐錢。但是梁班子不知因何緣故,硬要用一億來挑起政治怨恨,民間和政黨反對,無端端又變成一場政治紛爭。

特區政府不撥款,就沒有煩惱,特首完全可以得體地講話:為四川死難者深切哀悼,代表七百萬香港人轉達問候,民間如欲捐款,請自由解囊,特區政府會盡量監察善款之運用──就是這幾句話,一字也不要添加,這就可以置身事外。

但是女政務司司長卻以感性先行,呼籲什麼「血濃於水」。這時香港人就會想到:四年前的大地震,藝術家艾未未調查豆腐渣工程,為枉死的五千多個學童討公道,為什麼艾先生被捕了呢?那五千多個兒童的冤情,為什麼你就不講「血濃於水」呢?各地「城管」,驅趕上訪的農民,或者在街頭暴打小販,魚肉百姓的時候,為什麼不講「血濃於水」呢?還有二十三年前坦克清場,向大學生和平民開鎗,當你講鎮壓暴徒的時候,為什麼不講「血濃於水」呢?

很明顯,「血濃於水」是一句濫情的偽語言,其中有政治的偷換。這是一種感情的扒竊,什麼是血,何時化成水,完全由掌權者來確定。香港的女政務司司長,想用這等過時的語言來達到一個政治目的,她低估了香港的民智,她因為目的難達而聲稱「傷感」,她不知道,香港人以擁有這樣水準的政務司司長更覺得傷感。

「血濃於水」是一句洋文: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不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在中國的歷史上,人的鮮血,一向比水廉價,不是血濃於水,而是血比水更稀薄。特首的高官不捐獻月薪,財團也毫無反應,你叫正在過着苦日子的市民掏腰包,自然引起風波。這樣的班子,從庫房掏一億出來,引起一陣貪腐的聲討,鬧成國際新聞,令中國更尷尬。不如當初嚴守中立:捐錢有捐錢的慈悲,值得敬重;不捐有不捐的自由,也應該尊重。換了是所謂「港英」,新聞處就會這樣講,也就夠了。香港人懷念殖民地時代,不是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