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8月26日星期日

專訪蔡子強﹕激進派抬頭 德國模式是出路


學者蔡子強(左)在與本報總編輯劉進圖(右)的對談中表示,過去在北京眼中,以為只要立法會不能出現一個多數派主導的局面,就可保住行政主導,但北京卻看不到,若因為實行比例代表制而令立法會四分五裂,少數邀進力量同樣足以叫政府管治陷入困局。


【明報專訊】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每周為《明報》撰寫政治評論文章,不經不覺已發表了500篇,香港也換了好幾個行政首長。不久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與蔡子強趁立法會選戰硝煙四起之際,就當前選舉制度和未來政制改革作了一次深入的對談,本文是這次對談的精華節錄,副文是蔡子強在對談中披露長期撰寫政治評論的心得,以及對君王論的反思。

激進派抬頭,擲物、粗言、拉布,成了立法會近年最突出的現象,蔡子強表示,早於1998年他已向政府預言,實施比例代表制將令激進勢力抬頭,如今全盤應驗了,他認為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難有大變,但2020年是一個契機,香港的選舉制度若能參考德國模式,半數議席由分區單議席單票制產生,半數按整體選區各政黨的得票比率分配,將可以令香港的政制重返正軌,令議會真正反映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取向。

立法會選舉在即,但選情每天都在變,分析也須從大局入手。近年其中一個話題是立法會的激進勢力抬頭,蔡子強指出,這問題早於1998年他已向當時的特區政府提出,現在不幸言中了。

不幸言中

蔡子強憶述,當年已向時任政制事務局長孫明揚提出,根據外國選舉經驗,比例代表制由於參選人得票很低也可當選,結果令激進力量抬頭,少數派政黨贏得議席後,鼓動更多人參與激進政治活動,從而再支持更多激進參選人,形成一個循環。蔡子強指出,過去北京堅持把立法會選舉制度由回歸前的雙議席雙票及單議席單票制,改為比例代表制,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限制民主黨一黨獨大,回歸以來這目標已「超額完成」,不論議席及得票民主黨都不斷下跌,但卻衍生了另一問題——激進力量不斷壯大。

蔡子強相信,過去在北京眼中,以為只要立法會不出現一個多數派主導的局面,就可保住行政主導,但北京卻看不到,若因為實行比例代表制而令立法會四分五裂,少數邀進力量同樣足以叫政府管治陷入困局,最近出現的拉布戰就是最佳例子。

為何選舉制度的改變,會對激進力量的發展舉足輕重,蔡子強作了以下的分析:

在單議席單票制度下,候選人必須得到大多數選民的支持,才能獲勝,得票甚至往往會過半,正因如此,若激進候選人討好了小部分選民(如一成),卻得罪了大部分選民(九成),則鐵定不能當選,結果,候選人的政綱及立場都會偏向中間路線,以討好絕大多數選民。

相反,在比例代表制下,當選門檻極低,即使得罪九成選民也沒有問題,只要堅實地得到一成左右的少數選民忠心支持,就可繼續當選,結果就鼓勵了激進力量的成長。制度的設計,變相決定了選舉的結果。

今年的選舉制度已定,蔡子強相信2016年選舉制度也不會有太大變化,若要設想2020年立法會的選舉制度,蔡子強認為可參考德國的模式,作出修改。

3項建議

蔡子強的建議是這樣的:

.一人兩票,一票投地區直選候選人,一票投政黨;

.地區直選部分,全港分為約40個中小型選區,採單議席單票制;

.政黨部分,政黨按得票比例分配議席,但設最低門檻(如5%),確保要獲得一定數量選民支持才能分得議席。

蔡子強強調,選舉細節可以調節,但他相信單議席單票分拆成細小選區可令議員與地區有更強聯繫,政黨票則可給予機會政黨分配議席,一般相信有部分人不太熱中於參選,但卻對議會運作有貢獻(例如專家學者、婦女界別等),政黨票就可讓政黨在得到市民授權後,把議席分配給他們認為合適的人選加入議會。

蔡子強承認,這只是他和一些政治學者討論時天馬行空地提出來的方案,能否落實難以預料。至於普選是否可以改善特區經常遇到的管治問題,他承認普選並非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外國經驗已告訴我們在民主國家也有貧富懸殊、年輕人社會流動、M形社會等問題尚待解決,但政府認受性不足則絕對可以改善。


專訪蔡子強﹕寫作題材變化  spin doctor不再

【明報專訊】撰文10多年,蔡子強坦言,寫作風格與心態也有很大變化。

蔡子強承認,2003年是人生的最低點,當時在城大任職,有傳聞指城大會取消副學士部門,面臨失業困境,當時收到讀者來信,說不論他轉到哪家學校,都很希望他可以寫下去,蔡子強承認,這事令他明白:「Title是身外物,機構也是身外物,很容易就會失去,但能構成蔡子強本身的,就是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政見,獲得別人認同,說出別人的心聲,這樣才是真正的『蔡子強』。」

後來轉職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蔡子強明言很感謝中大現時的制度,職位的研究壓力並不大,他承認當時也需要抉擇,究竟應從事研究撰寫學術論文,還是主力教書並繼續撰寫傳媒文章,結果他選擇後者。蔡子強承認,若選擇學術道路,相信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跟其他學者分別不大,於是決心走另一條更適合自己、更獨特的路線,既可專心教學,又可繼續撰寫報章評論。

分析選舉制度 開始廣為人知

至於寫作風格與重點,蔡子強承認經過了多次變化。香港的立法會(局)選舉制度曾經多次改變,由1991年的雙議席雙票,到1995年的單議席單票,到回歸後的比例代表制,當時的社會討論集中於此,故當時他撰文的重點,亦在於分析選舉制度轉變所引起的不同後果,以及相關的國際經驗,這系列的文章亦令他開始廣為人知。

回歸後選舉制度穩定下來,但社會卻遇上另一挑戰。蔡子強指出,董建華年代甚少人質疑董建華不是好人,但政治領袖技巧卻甚為拙劣,當時有人指出,在SARS這麼重大的事故中,在傷痛的時刻社會最需要領袖,但董建華連一篇可以流傳下來的演說也沒有。

蔡子強回憶道,回歸後港人治港是新鮮事物,政治領袖學就成為當時的寫作重點,加上當時的閱讀興趣,研讀了大批外國spin doctor的知識,詳細了解過spin doctor的由來,就有了「新君王論」這個專談政治領袖學的系列出現。蔡子強承認,有人批評這系列等同教人不幹實事只靠政治化妝,但他並不認同這說法,強調自己從來沒有教人低劣的政治化妝術,從來沒有教人講大話出陰招害人,更多次撰文批評外國的dirty spin,嚴辭批評美國的Karl Rove等專出奸招的化妝師。蔡指出,目前他在大學的教學與報章撰文工作是相輔相成的,過去撰寫的不少領袖學、政治演說的文章,現時都變成教學材料,變成大學課程之一了。

讀者也留意到,蔡子強近年已減少了撰寫spin doctor的題材,蔡子強承認曾蔭權上場後政治技巧根本不缺,梁振英年代也一樣,故近年的文章重點較多轉為指出事情的是非對錯,政治環境不同了,文章的重點也不同了。

專訪蔡子強﹕寫作技巧大披露

【明報專訊】撰寫文章多年,蔡子強承認自己建立了一定的風格,喜歡講故事,包括領袖故事及寓言故事等,藉故事說出重點,更會花時間設計前言與引子,設計文章的起承轉合,首尾呼應,即使用筆名讀者也能認出他,但蔡子強也指出,要建立風格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不少人需要長達數年甚至5年時間,才能建立自己的風格,故希望報章要多給予作者空間,才能培養出更好的新作者。

鍾情3位作者

蔡子強自己寫文章,又有哪些評論文章作者是他鍾情的?蔡子強承認自己十分欣賞台灣著名時事評論作家南方朔的一系列文章,拆解當時台灣的政治語言詭辯與迷霧,蔡子強不諱言希望在香港也來一系列類似的文章,甚至借用香港著名哲學學者李天命的語理分析,拆解香港近年的政治語言偽術。

梁文道是蔡子強另一位欣賞的作者,蔡子強指梁文道也不是一出道就能寫出好文章,還須經過數年的磨練,摸索出自己的風格。蔡子強直言梁文道的文字功力好,有好些內容即使大家想法接近,但梁文道總能以秀麗的文字把意思表達,例如數年前四川地震出現天譴論,梁文道說這是「對當局的憤懣嗔怒蓋過了對百姓蒼生的慈悲」,這種文字功力,值得學習。

另一位蔡子強欣賞的作者是練乙錚,蔡子強明言練乙錚的文章風格與他完全不同,沒有借用故事等技巧,但他寫政策評論的文章非常出色,因為他花了大量工夫做研究,能引用一些大家都不認識的資訊作為佐證,結果有很多讀者都認為,對於某些政策必須要看看練乙錚的評論。

兩個寫作習慣

蔡子強也提及他的兩個寫作習慣,第一是要「帶覑疑問」寫文章,第二是要多做準備,不能臨急抱佛腳。

他指出,近年在選舉後寫的一系列分析文章,都是「帶覑puzzle來寫」,每次選舉過後政圈總會對選舉有一定疑問,例如某人為何落敗、某政黨票源是否都來自基層,按覑問題來找數據寫文章,文章就能回應當時的社會討論重點。

另外,寫文章也要做足準備,做足研究。早前英國王子大婚,蔡子強原來早已由外國訂來一批講述英國王室婚禮及歷史的書籍,到撰文時就大派用場,藉大婚評論英國的國力興衰以及王室與社會的關係,他寄語有興趣從事評論寫作的人,平時要做足功課,好文章不可能突然執起筆就能寫出來。

蔡子強(左上圖)談及他的寫作心得時,提及三位他欣賞的作者:南方朔(左下圖)、練乙錚(右上圖)、梁文道(右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