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蔡子強﹕「愛國」變成「害國」



中日釣島爭議愈演愈烈,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的座駕827日在北京遭到中國男子駕駛的兩輛汽車攔截夾擊,有男子更下車,強行拔掉插於大使座駕車頭的日本國旗,還叫囂一番,之後才上回汽車離開。

假如當日截停大使座駕的人,不是單單搶走那面日本國旗,還把大使從車上拖出來,辱罵甚至拳打腳踢一番,呼喚附近民眾一同動手以雪「國恥」,大家估計中國外交上又會陷入怎樣的一個局面呢?

這樣我想起中日外交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李鴻章赴日本議和

話說甲午戰爭慘敗後,清廷派遣大臣李鴻章赴日本議和。當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明治維新名相)的和談陷於膠覑之際,一天會談結束後,李乘轎返回旅館途中,卻突遭日本暴徒槍擊。這名暴徒竄到轎前,用左手按轎夫的肩,趁轎夫驚訝停步之際,用右手舉槍向李鴻章槍擊。子彈擊中李的左眼對下位置,嵌入頰骨,讓李血流不止。李手掩傷口,但仍神色自若,徒步進入旅館。

兇手後來被捕,此人名小山豐太郎,是個無業青年,屬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受到當時國內主戰氣氛所感染,認為除非佔領北京,否則不可輕言言和,斷送進一步擴大戰果的大好機會。小山以為只要殺掉李鴻章,便可中斷和談,幫助到國家。

本來議和之初,李鴻章提出先停戰的要求,但當時日本正處於上風,伊藤博文早知這是清廷的最熱切期望,因此便好整以暇,擺出你急我不急的姿態,故意提出日軍應佔領天津、大沽、山海關三地,管理天津山海關間之鐵路等苛刻條件來刁難,亦因此讓和談陷於膠覑。

但當李鴻章遇刺後,形勢便迅速逆轉。所謂「兩國交戰,不殺來使」,這是國際外交上的慣例。日本政府讓別國來使受襲,遭國際社會所一致譴責,輿論上陷於劣勢。伊藤更擔心西方列強會乘機插手干涉,抽取油水,掠奪日本到口的肥肉,因而心焦如焚,遂打算先答允對方停戰,但卻遭內閣裏一眾大臣的反對。於是他索性上疏明治天皇:

「由於此次兇變,帝國不得不立於甚為困難之境地。反之,清國卻因此而得到最好的口實,清使或將立即歸國。而當其向各國哀訴時,各國將向彼表示同情,且難保不轉而以其聯合之壓力抑制我方。果真如此,則帝國之威嚴必將大為喪失……」

明治天皇遂應允。

世事就是如此諷刺,一個仇中的日本暴徒,卻反過來挽救了滿清政府。本來當時日軍已可在遼東、山東兩面夾擊北京,李鴻章將被迫簽署城下之盟,嚥下日本人苛刻的條件,但就是一次暴徒向別國來使的襲擊,卻令日本政府空前尷尬,處於外交和輿論上的劣勢,更害怕列強以此為藉口介入。為免橫生枝節,日本便宣布立即停戰,並放棄要求控制山海關至北京天津的要求,雖然日本仍堅持中國需賠款兩億白銀、放棄朝鮮及割讓遼東及台灣等辛辣條件。

難怪前中國外長唐家璇也說,今次強行拔掉日本大使座駕車頭國旗的行為,不是「愛國」,而是「害國」的行為。

看了這一些,或許大家終於明白到,什麼是「愛國賊」,他們又怎樣壞了國家大事了。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