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的故事對國民教育爭議的教訓是,港府必須分辨北京老闆表面的要求和真正的要求。推行國民教育只是途徑,要香港安定繁榮、長治久安、接納內地,才是真正的要求。如果港府強推市民未放心的國民教育,以為執行了老闆交來的任務,但處理失當,公關技巧、管治技術又拙劣,反而激化民間大規模抗拒,叫香港更不安定繁榮、更不長治久安、更不認同中國人身分,便是以為承辦了老闆的旨意,其實是為老闆倒米!
國民教育爭議,未有平息舻象。天主教區對屬下數以百計中小學的指令(喝停國教科),民間反國教科大聯盟號召9月1日(今日)「公民教育開學禮大集會」等等,山雨欲來風滿樓。
角色扮演,乃是一種設身處地從異議者角度想問題的思維。假如我是真的「港府決策者」,我便會逼自己看清楚,要拆解今天的亂局,必須兼顧兩個層次:(1)管治技術層次,(2)深遠戰略層次。
管治技術的考驗
所謂管治技術層次,就是在權勢下協調差距的問題。如今,港府也是夾在中間的受壓者,十分懊惱困苦。在其上,北京切望香港人回歸後愈來愈愛國、愈來愈認同中國人身分;對港府而言,便自覺國民教育是上頭交下來的任務。但另一頭,香港市民強烈抗拒,數以萬計的簽名、上街,醞釀罷課等,港府也自然知道眾怒難犯。
故此,梁班子亦是苦命的磨心。然而,食得鹹魚抵得渴,做得政治領袖,便要站在磨心位置、伏在老闆威權底下、頂覑民間輿論大勢,依然能夠使出協調差距的手段,否則,便是不及格、不稱職的從政者。此之謂管治技術層次的考驗。
聖經中有一卷《但以理書》,記載一位古猶太傑出政治領袖但以理的生平。此書第一章,即是一個精彩的在權勢下協調差距之範例;我常覺得,《但以理書》第一章最宜改編為一個哈佛商學院教學案例,讓MBA學生在其中學習危機管理、衝突管理。
在權勢下協調差距
事舻是這樣的:權傾天下的尼布甲尼撒大帝(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有不少關於他的文物)挑選了一些精英(包括但以理),重點培養,日後要成為管治國家的接班梯隊。受訓期間,皇帝定下一些規矩,但以理本於良心而不願接受,求助於監督訓練的官員,官員想幫助但以理,卻皇命難違,在老闆威權底下,對但以理似乎愛莫能助。
面對如斯困局,但以理的政治智慧、協調技巧脫穎而出,關鍵是看出皇帝真正的要求,並非在於表面的規矩要求。皇帝真正關心的底線,乃受訓者至終成為治國棟樑,在培訓過程中皇帝定下的規矩,只是為了達到這個至終目標的措施。所以,但以理向看守官說「請你讓我吃蔬菜喝白水,試試看」(1章12節),言下之意,就算不遵行皇帝頒下的表面任務、規矩(這是但以理的訴求),其實不打緊,只要達到皇帝真正的目標(接班梯隊表現出色),便皆大歡喜,即雙贏方案。
這個故事對國民教育爭議的教訓是,港府必須分辨北京老闆表面的要求和真正的要求。推行國民教育只是途徑,要香港安定繁榮、長治久安、接納內地,才是真正的要求。如果港府強推市民未放心的國民教育,以為執行了老闆交來的任務,但處理失當,公關技巧、管治技術又拙劣,反而激化民間大規模抗拒,叫香港更不安定繁榮、更不長治久安、更不認同中國人身分,便是以為承辦了老闆的旨意,其實是為老闆倒米!
深遠戰略經營
所謂深遠戰略經營,就是針對「深層次矛盾」。在國民教育爭議中,什麼是深層次矛盾?就是香港和內地的「這麼近,那麼遠」。
回歸15年,原以為香港和內地拜堂之後才談戀愛,假以時日,兩條心依然會漸漸愈走愈近(回歸最初幾年確有這勢頭)。怎知孔慶東罵狗事件、廣東道反自由行旅客事件、抗拒雙非嬰兒的社群情緒等等,見微知著,都反映了南北仍未相融。
然而,南北共融是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幾年前,香港一所大學邀我回港給學生講一次講座,我選了「從東西交匯到南北共融」為講題。意思是:昔日香港的格局是東西交匯,今天的主題卻是南北共融。這並非說今天不再需要國際化,相反,國際化對香港仍然重要。而是說:香港和內地融合是不能逆轉的大趨勢(許多朋友都說:「如果現在仍是年輕人,北上,一定才是我奮鬥的一片天地」)。關鍵是在融合過程中雙贏,讓香港美好的核心價值成為內地進步的積極因素,也讓內地豐富的山河大地成為香港持續發展的背景,這是香港唯一的前途。
所以,有深遠戰略智慧的政府,應該將危機化為轉機,將國民教育爭議變成南北共融的示範單位,展示有香港核心價值貫串其中的國民教育。
故此,國民教育裏仍可以如實中肯地陳述新中國的各種偉大成就,自然地讓香港人增加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但也不迴避祖國當前千瘡百孔的社會、政治、經濟、道德問題,讓香港人在國民教育中成為批判性愛國者。此之謂「有HK味的國民教育」:就是從長遠覑眼,能夠讓「南北共融」跨前一大步的國民教育。
作者是大學協理副校長,筆名閱心:閱事理丶歷世情丶觀人心丶悅善樂道;本文原題為:再論「有HK味的國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