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Lee Byong-chul :South Korea’s Political Springtime / 李炳哲: 韓國的政治之春




SEOUL – The ascension to power of the pudgy 29-year-old Kim Jong-un in North Korea has grabbed headlines around the world, but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involving Korean young people and politics is taking place in the South. There, young voters are becoming angrier, more politically active, and increasingly hostile to the old established parties. This demographic challenge to South Korea’s status quo suggests a “liberal” awakening that could completely alter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andscape.

The election last autumn of the activist Park Won-soon as mayor of Seoul demonstrated the growing strength of the youth vote, which took the ruling Grand National Party completely by surprise. Young people mobilized themselves spontaneously, using all the tools of social networking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s, to turn out not only voters their own age, but countless others exasperated with South Korea’s rigidity and insulated opportunities.

The sudden surge in young voters has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long-presumed victory of the governing GNP’s likely candidate, Park Guen-hye,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due to be held in December. Indeed, many political analysts now regard the GNP as a sinking ship, particularly after a staffer to one of the party’s MPs allegedly masterminded a cyber-attack on the National Election Commission’s Web site to prevent young voters from getting to the polls.

While some pundits and politicians now suggest that the GNP could collapse sooner than corrupt and poverty-stricken North Korea, Park Geun-hye, an iconic woman in South Korean politics, has made it clear that she will not abandon the GNP. To further highlight her resolve, Park became the GNP’s interim leader last month.

In Park’s eyes, abandoning the GNP simply because of the party’s deepening unpopularity would show her to lack principles and trustworthiness. Her refusal to strike out on her own is probably the main reason why she continues to lead various opinion polls. Nevertheless, recent polls show that a majority of voters distrust the incumbent government and the ruling party.
Indeed, Ahn Cheol-soo,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turned pro-reform professor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the main backer of the city’s new mayor, has now rocked South Korean politics by dropping broad hints that he might become a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hn has already become a lightning rod for all of the country’s anti-Park and anti-President Lee Myun-bak forces, attracting young people as well.

Ahn’s most obvious merits are his personal history of overcoming severe challenges and his modest demeanor. His signature commercial achievement – the development of anti-virus software – made him immensely wealthy. His decision to give away a large portion of his fortune has made him immensely popular.

More importantly, Ahn knows how to talk to people who are frustrated by South Korea’s rigid economy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particularly South Korean youth. He also seems cognizant of the growing power of social networking in politics. Although the 49-year-old professor remains formally uncommitted to running for office, his frankness and tolerance aids hi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 clear political message of the need for fundamental change. Rarely in South Korean politics has a candidate’s personality played so important a role.

Ahn’s economic beliefs, formed mainly by his experiences as a CEO fighting against the entrenched power of South Korea’s chaebol (vast, politically well-connected industrial conglomerates), has rekindled a debate on both the right and the left about whether the chaebol are still capable of leading the country’s economy effectively.

In an era of growing inequality and joblessness, Ahn’s criticism of the chaebol is both smart economics and smart politics. Economically frustrated youth welcome Ahn with loud cheers wherever he appears, because he expresses their anxiety that the chaebol are stifling new companies that could create much-needed jobs.

One big obstacle that Ahn will face if he decides to run is the need to organize a political party, or else to forge a coalition among South Korea’s fractured opposition parties. Neither is an easy task, and the precedent of incompetence established by Japan’s Democratic Party since it defeated the long-ruling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may make some South Korean voters reluctant to abandon the familiar and battle-tested GNP. But, despite these worries,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that Ahn would stand aside this April while voters’ demand for him continues to soar.

The near-certainty that Ahn will join the fray is not good news for the already-unstable GNP, especially for Park. In one of her very rare appearances on a popular television talk show on January 2, she called Ahn “a very popular professor with young people.” Indeed, while she acknowledged that young men and women have “rebelled” against the established parties, Ahn supposedly spurred them to do so through a series of lectures called “Youth Concert.”

While the “Ice Princess,” as Park is nicknamed, will undoubtedly retain her core voters, more than 20 million South Koreans now access Twitter or Facebook on their cellphones, and follow politics on them. These are new or disenchanted voters; how they vote in April – and how many of their fellow citizens follow their lead – will determine whether South Korea has its own political spring.


Lee Byong-chul, formerly on the national-security planning staff for Presidents Kim Young-sam and Kim Dae-jung, is a senior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for Peace and Cooperation, Seoul.

 
李炳哲: 韓國的政治之春


發自首爾——當身材矮胖的金正恩29歲接掌朝鮮最高權力的消息充斥著全世界報紙頭條之時,與朝鮮青年和政治有關的最重要新聞卻來自半島的南端。在韓國,年輕的選民們正日漸激憤,更具參政積極性,對原有政治黨派的敵意也不斷上升。而這種人口結構的變遷以及隨之對韓國政治現狀構成的挑戰也意味著一場“自由主義”的覺醒,甚至將徹底改變該國的政治版圖。

政治異見分子朴元淳在去年秋季選舉中當選首爾市長的事件說明年輕選民的力量正不斷壯大,也令執政的韓國大國家黨措手不及。年輕人自發動員起來,利用一切社交網路工具和現代通訊手段,不僅使得本年齡層的選民出手投票,還發動了無數被僵化現狀以及階級流動機會缺失所激怒的人們。

執政大國家党的總統候選人朴槿惠原本被外界一致看好,但年輕選民的突然湧現使得今年12月的總統選舉突生變數。事實上許多政治分析家如今都將大國家黨視為一艘沉沒中的巨輪,而情況在該黨一名國會議員被揭發為防止年輕選民參與民調,不惜暗中操縱對國家選舉委員會網站的網路襲擊之後則更加惡化了。

但當某些專家和政界人物預言大國家黨將比腐敗貧窮的朝鮮更早崩潰的時候,朴槿惠這位元韓國政壇的標誌性女性卻明確聲明不會拋棄自己的黨派。為了進一步宣示自己的決心,她還於上月當選為該党的臨時黨魁。

在朴槿惠看來,僅僅因為大國家黨民望不斷走低就出走只能說明自己是個缺乏原則且不可靠的人。而這種拒絕出走的行為或許就是她在各大民意調查中依然領先的原因。但最近的民意調查也表明:大部分選民根本不信任本屆政府和執政黨。

事實上,由成功企業家成功轉型為首爾大學教授的改革派人物,同時也是首爾新市長背後主要支持者的安哲秀也正四處暗示自己將參選總統,使得韓國政壇再起波瀾。目前安哲秀已經成為了該國所有反朴槿惠和反李明博勢力的標杆,同時也對青年群體擁有極大吸引力。

安哲秀最明顯的優勢莫過於多次克難制勝的個人經歷及其風度翩翩的舉止。他最為人稱道的商業成就——開發殺毒軟體——為他帶來了巨額財富,而他放棄自己一大部分財富的決定又為其換取了極高的民望。

更重要的是,安哲秀懂得如何跟那些對韓國僵化經濟和營商環境感到沮喪的人溝通,尤其是那些青年們。他似乎也深諳社交網路不斷膨脹的政治能量。雖然這位49歲的教授尚未正式宣佈參選,但他的坦誠和寬容使其更有能力去傳達一個推動根本性變革的清晰政治資訊。而在韓國政治中還從未有一個總統候選人能有如此大的個人魅力。

此外安哲秀的經濟信條基本都是在當年任企業CEO時與財閥(政治背景深厚的巨型工業集團)的鬥爭中形成的,而這些信條也再次在左右兩派陣營中掀起了一場關於財閥是否還能有效領導韓國經濟的辯論。

在這個分配不均和失業狀況不斷惡化的時期,安哲秀對財閥的批評無論在經濟還是政治上都是明智的。那些經濟上不如意的青少年在安哲秀每次出現時都會大聲歡呼,因為他們擔心大財閥會傾軋那些新企業的生存空間並減少新增職位,而安哲秀恰好表達了這一訴求。

但安哲秀競選所面對的一大障礙就是必須組建一個政黨,或者在韓國星羅棋佈的反對派中組建一個聯盟——這都絕非易事。而日本民主黨在擊敗長期執政的自民黨後所表現出來的無能先例也令許多韓國選民不願意拋棄熟悉且久經考驗的大國家黨。但即便存在這些顧慮,我們也很難想像今年四月安哲秀能在選民不斷高漲的呼聲中按兵不動。

安哲秀參選的極大可能性對於已經陷入風雨飄搖的大國家党(尤其是朴槿惠)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在12日朴槿惠罕見地出現在一檔著名電視節目上,並將安哲秀稱之為“很受青年人歡迎的教授”。事實上當她承認青年人都開始“反抗”現有的政黨之時,估計安哲秀就是通過一系列名為“青年音樂會”的課程來實現這一點的。

而當綽號“冰公主”的朴槿惠不出意外地保住其核心選民時,超過2000萬韓國人正在利用手機上twitter或者facebook並以此跟蹤政治動向。這就是那些新湧現且醒悟了的選民;而他們將在四月如何投票——同時又有多少市民會追隨他們的腳步——將決定韓國是否將迎來自己的政治之春。

李炳哲曾於韓國金泳三以及金大中政府任國家安全計畫專員,現為首爾和平與合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古德明:穩中求變、文藝女郎、直接




:「穩中求變」是不是中國特有的觀念,英語世界也有嗎?又大陸流行詞語「文藝女青年」英文怎麼說?

:諳通或喜愛文學,或從事文學創作,都可用 literary一字來說,例如:( 1) I was ill-advised to choose a literary occupation(我當時選擇從事文學,十分不智)( 2) He is very literary, and knows the classics very well(他諳通文學,對經典作品十分熟識)。「文藝女青年」可以譯做 a literary young woman
「穩中求變」不是什麼特殊觀念,也絕非中國獨有,英文可譯做 smooth transformation(平穩變革),例如: He works for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他致力平穩變革國家的政治制度)。當然,今天中共所謂「穩中求變」,等於「在民亂四起的不穩之中,求一黨專政不變」。現代漢語這種口不應心說法,英文就的確無法翻譯。

:讀中學時,學過 I will send the reply to you directly一語;今天,入了政府部門工作,卻常見 I will send the reply to you direct的寫法。按 direct是形容詞,形容的是不是主詞( subject) I?

: Direct除了作形容詞,也可和 directly一樣,作副詞( adverb),修飾動詞,意思是「直接」。而 directly除了解作「直接」,還可解作「馬上」。所以, I will send the reply to you directly可以有兩個解釋:「我會直接/馬上覆函閣下。」 I will send the reply to you direct則只可解作「直接覆函」。

明報社論:通識試卷略去車眦人亡 慎防扭曲事實




引入通識科是教育改革一部分,今年首次中學文憑考試,考生要面對這個新生事物,由於沒有往績可循,學生難免忐忑不安。按考試局的首份通識科模擬試卷,部分試題內容,從參加模擬試學生的表現看來,考試局對試題選材的切割,要有更通盤考慮,以免因為資料不夠清晰明確,對部分考生構成不公平;另外,也要考慮到通識試題日後會成為教材,若試題的時事資料背景陳述片面,後來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未能了解全面事態,對事態真像或許會出現扭曲情,要力求避免。

「剛愎自用,車眦人亡」不翼而飛  考生答題是否要不知不覺?

通識科模擬試題,其中一條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某主要官員2011115日在某學術會議上的致辭摘錄」,這裏所指「某主要官員」,其實是原任政務司長唐英年,當日他出席一項活動,發表了後來極具爭議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對部分80後年輕人採取較激烈手法抗爭,不以為然,又提到「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毀人亡」。唐英年對年輕人的批評,多數輿論認為值得商榷,年輕人對此更是怒火中燒。唐英年一向民望不錯,此事使他民意支持度大幅下滑,顯示他為這番言論付出了代價。

當日唐英年這篇演辭,若沒有「剛愎自用,車眦人亡」的提法,不會引起廣泛討論和關注。不過,模擬試題所提供致辭摘錄,卻略去這個關鍵部分,然後要考生回答,「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資料B中引述該主要官員對80後青年人的行動的觀點?解釋你的答案。」純粹從考試技術角度,試題略去關鍵敏感資料,不構成問題。通識科模擬考試,雖然評分準則尚待公布,不過,相信評卷員會覑重考生發揮答題技巧,加上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就有望得到較理想分數。

因為考生答考卷並非要他們表達政治立場和好惡,現在按試題內容,考生對「某主要官員」的言論,也有足夠表達同意與否的空間。不過,多名通識科老師透露,從一些考卷答案所見,不少考生答這條問題,發表意見議論的多,對社會現象一些不滿之情,溢於言表,通識科考卷所需答題注意事項,考生反而未嚴格遵行。考生這個反應,有理由相信他們揭開考卷時,即使未具體知道試題涉及唐英年、涉及車毀人亡論,但是試題就80後抗爭手法的描述,基調上仍屬負面,他們若對此抗拒,議論滔滔,就可以理解。這種情,反映90後年輕人實在十分可愛。

不過,一些考生若熟諳時事,知道試題涉及唐英年和車眦人亡論,則考生答卷時,點出試題略去的部分,會否被視為超越範圍,對評分會構成什麼影響,值得關注。對這些考生而言,這是使他們忐忑之處,日後若有同類問題,當局要研究是否需要有清晰明確闡述,使更掌握情的學生毋須處於不公平景。

不迴避敏感問題  考試局勇氣可嘉

這類時事試題,切割事態內容,即使無礙測試考生的認知、分析和討論能力,但是在教育層面會否構成影響,值得討論。本港公開考試,有一個不成文操作,就是考試題目變相成為教材,老師或補習班導師都會按過去的試題,提點學生。但是,若試題經過切割之後,事態有可能失真,例如略去車毀人亡的試題,就是一例,久而久之,這條題目持續由老師教下去,試題版本會否取代當日真實事態?這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時事問題,即使隨意切割,也可以切出討論點,以六四事件為例,可供切割場景很多,單是其中一幕,略去暴力血腥鎮壓結果,也可以構成一條試題,經過考試之後成為教材,以此教授學生,則六四事件豈非會有一個「官方版本」,藉此「塑造」學生對事件的認知和了解?我們提出這點,並非認為當局會利用通識科試題做手腳,只是指出可能會出現這些事態,期望出試題人員注意,避免無心之失。

從通識科模擬試題所見,考試局不迴避敏感問題,以較有時效的時事為試題選材,特別想到要求年輕一代答切身利益問題,甚為恰當,通識科在整體教育的功能,可說已經顯現出來。考試局的努力,值得肯定。我們要求考試局更顧慮周全一點,主要鑑於通識科在塑造學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期望考試局在力所能及範圍內,達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關注社會事態、批判求進的教育目標。

古德明:超級大國的民意





香港大學最近調查民意,發覺市民多自認是「香港人」;認是「中國人」的,不足百分之十七。調查結果一公布,中共駐港宣傳部長郝鐵川即興詞批駁:「調查總監鍾庭耀以『香港人』和『中國人』並列,悖乎科學,乖乎邏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卻是哪國人?
其實,鍾庭耀之誤,不在把「香港」和「中國」並列,而在沒有界定「中國」的意思。

「中國」的傳統定義,見《史記》卷四十三:「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這個中國,有諸子百家學說,有唐太宗、諸葛亮、岳飛等以天下為己任的名君名臣,有守望相助的淳厚百姓,還有錦繡的河山。山河萬里,惡棍惡行當然也有不少,但畢竟還是中國人的中國。

「中國」的另一含義,則可參看香港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月前發表的萬言書:「中國對香港向來容忍,即使當年末任港督推行政制改革,中國都沒有動手干預。」這是尊中共為中國。其國只有馬克思學說,只有毛澤東、江青、鄧小平、陳良宇等以天下為己物的大小幹部,只有剿民政績,以及萬千里毒水污田。污田毒水之上,善人善行一概不容,完全不是中國人的中國。

今天,香港人日夕受中共教育,不少都以黨為國。然則多數人不取「中國」而取殖民風韻猶存的香港,原因清楚不過。郝鐵川不便明說,但不能不對鍾庭耀大張撻伐。年前大陸新浪網以「來生還做不做中國人」為題,調查民意,查詢未半,已遭禁止,原因也清楚不過。說「不希望再做中國人」的,超過百分之八十。

舊中國北宋末年,和目前新中國盛世頗為相似。請看《大宋宣和遺事》描述的景況:「姦人並進,奪民資產,離我民心,盜賊競起,夷狄交侵。」可見當年宋徽宗政府和今天中共一樣得民心。徽宗政和七年,汴京修二郎神廟,百姓紛紛擔負泥土前去獻神,叫做「獻土」、「納土」。徽宗君臣由於諱言向夷狄割地求和,覺得「獻土」、「納土」不是好話頭,「降聖旨禁絕」。今天,中共割地事帝俄,棄釣魚臺奉日本,同樣禁絕了民間議論。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上月底撰文,宣布新中國已經成為「超級大國」。閻學通顯然沒有讀過《商君書》卷一的話:「國無怨民,曰強國。」他還似乎忘了新中國每年民變以十萬宗計,忘了執政者連民意調查都視為大忌。

蘋論:香港購物天堂的陷落




香港人近日陷入多方面的兩難處境。特首選舉,幾乎所有市民都沒有選舉權,但民調卻要我們在豬與狼中作選擇。對市民日常生活造成更大挑戰的,是大量內地人來港搶奪資源,並污染了香港社會公平、公道、機會平等的生態環境。

香港原是國際城市,曾被譽為購物天堂,但近日有法國調查機構派出神秘顧客,到全球 30條著名商業購物大街視察,根據店舖接待服務、途人友善程度及街道清潔等評分,結果新加坡烏節路居首,香港居尾二的 29位。香港購物天堂面臨陷落。日前 DOLCE& GABBANA歷山大廈和海港城分店的店員和大廈保安阻止途人在行人路拍照,其中海港城的保安更聲言內地遊客影相就「冇問題」,香港人就要「過主」。事件已引起香港市民的公憤,有網民在 facebook發起明天下午到海港城分店外舉行「 D&G門口萬人影相活動」,至前晚十時半,已有三千多人表示參加。

由於內地人特別是大款的闖入,使香港社會的生態發生變化。香港人在生活的許多方面感到不便和被歧視。大至買樓,早前有豪宅聲稱不賣給香港人;小至買奶粉,市面奶粉一度被內地客搶貴搶光。各旺區大商場幾乎都是以內地客為對象的貴價商舖,市民要買生活用品已不那麼方便,因此工展會擠滿了拿着大喼來買日用品的本地居民。「雙非」孕婦霸佔香港醫療設施,不僅大大拉高了私家醫院產科價位,也影響了做其他手術的病房供應。

任何人肩頭受重壓也有權喊一下痛,更何況大多數市民都感受到這種內地大款來襲的痛楚呢。因此,《蝗蟲天下》在網上熱爆是很自然的。香港許多媒體為了「政治正確」,較少報道港人的這種情緒,相反內地的《南方周末》卻有報道,在有關報道的網民留言中,有人說:「內地人往往抱着一種『我是爺我來香港打救你們死賤港燦』的心態,想不惹人反感也難。」「既然北京都在歧視外地戶籍,我們又有甚麼理由來指摘香港排斥自己的『同胞』呢?

利用香港人這種情緒,親中政團民建聯聲言收緊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保障本土孕婦權益;特首候選人梁振英提出要趕絕「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梁在前天更提出「港人港地」政策,建議在部份符合中產住屋需求的土地條款中,規定建成的樓宇只能賣給港人,日後轉售也不能賣給內地人。不用說,這些建議目的都在爭取香港民心。但我們在要給這些建議掌聲之前,是否要思考一下,這樣做有沒有扭曲了我們一向崇尚的價值。這價值就是在法律規管之下,對所有人提供的自由和機會平等。以「港人港地」來說,港人買樓除了自住也會考慮增值,若規定只可以賣給港人,就少了出售獲利的機會。對有意在香港投資的各地投資者,也不公平。

內地大款來襲,引起港人對大陸人的牴觸情緒是很自然的。但所有的因應措施,都必須在法治的框架內,在不干預自由的價值觀之下施行。動輒釋法將動搖香港的司法獨立,只有修改《基本法》才能阻止「雙非」孕婦的蜂擁來港。限制外來投資者的投資活動破壞香港的自由,絕不可取。如果容許當政者禁這樣,禁那樣,將來各種禁令會禁到香港人自己頭上。

目前,確實是香港的兩難處境。我們既不想內地大款來港搶奪本地人才應享有的公共資源,並污染我們的社會生態環境,又不能以破壞香港傳統價值的方式去拒絕。在兩難選擇中,優先的絕對是我們的價值觀。也就是說,任何損害自由法治的建議或措施,即使可以帶來短期的利益,我們都應拒絕。

成名、阮穎嫻:打擊種票及澄清合資格投票人定義




區選種票疑雲沒完沒了,譚志源局長提出措施改善現行選民登記制度,要求新登記選民或改地址的已登記選民以水電煤或銀行帳單作為住址證明。用一個虛假住址開銀行戶口的成本非常低,種票其實不難,要有效打擊種票,以上措施未夠徹底。

打擊種票新措施仍有漏洞

較有效方法是仿效其他國家,利用政府多部門資料庫,如稅務局、房屋署、差餉物業估價署、警務處、運輸署及社會福利署電腦資料庫等去交叉核實選民登記住址。一般人不會希望一些重要部門信件,例如稅單或福利通知書被寄到一個虛假或不常用的住址,導致遲收或收不到信件進而招致損失,所以將選民登記冊聯繫至多個政府部門資料庫有助提升住址真確度。根據ACE選舉知識網絡的資料,全球最少有30個國家的選民登記冊連結國家人口紀錄,包括比利時、丹麥、芬蘭,另有15個國家,如捷克、瑞士等,連結警方住址紀錄,連結政府服務申請紀錄的國家也有12個,包括澳州、日本和美國等。另方面,這做法有助處理市民通常在搬家後忘記更新選民登記住址,一舉兩得。

方便公眾查閱選民登記冊

上述措施,若種票者擁有龐大資源和涉及大規模種票,它仍可以把同姓人種在信任的單位,逃避政府對一屋多姓的抽查,亦可讓其中一人代為收信,確保其他人藉覑虛假地址拿取銀行住址證明或各政府部門信件,以作選民登記和種票之用。既然今次疑似種票事件已令部分公眾對政府和選舉公正失去信心,為挽回信心,政府須認真考慮以下措施讓市民更方便查閱選民登記冊。

首先,政府應容許公眾以互聯網查閱本身住址有否被種票。其次,市民對鄰居的居住人數通常有一定掌握,為減少種票風險,政府應認真考慮仿效英美,將選民登記冊放在多個選區,在一定監督下供公眾查閱,例如放於本港18區的指定政府部門,並延長查閱時間,由現時的兩周增至兩個月,打擊可能存在或大或小集團操控的種票。此外,現時登記冊是按姓名排列,若選民想知道自己及鄰居的地址有沒有被盜用十分困難。未來的登記冊應按分區地址排列,以方便公眾及傳媒監察。

針對登記冊上的資料可能會被濫用,香港可參考外國做法,公眾必須在工作人員監督下查冊,並禁止以任何方法記下資料。在罰則方面,現時香港選管會對濫用登記冊資料最高罰則僅為5000元和監禁6個月,明顯較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15萬港元和監禁兩年,以及美國華盛頓州的4萬港元和監禁5年為低,故香港亦可提高濫用登記冊資料的罰則,以確保濫用減至最低。

蓄意提供假地址刑罰過輕

此外,蓄意提供假地址作選舉登記,在現行法例下刑罰過輕。根據《選舉管理委員會規例》(541A章)第22條,選民在選民登記過程中,「作出他知道在要項上是虛假的任何陳述」,最高會被罰款5000元及監禁6個月。反之同等罪行在美國華盛頓州可監禁5年、弗吉尼亞州10年、田納西州更可長達12年。而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最高監禁期為兩年(見表)。在罰款上限方面,以上國家明顯較香港為高(見表)。為提高阻嚇,本港有關罰則應大幅提高,以確保選舉公正。

澄清合資格投票人的定義

最後,按傳媒報道,有疑似定居內地而同時擁有香港身分證的人被動員專程來港投票。這現象涉及一項重要法律爭論。一方面有學者指出,按《基本法》規定,只要是香港永久居民都享有投票權,亦有論者認為根據《立法會條例》(第542章)第28條,選民須「通常在香港居住」及其「登記住址是他在香港唯一或主要的居所」。根據入境事務處的資料,「在決定你是否已不再通常居住在香港時,須視乎你的個人情及你不在香港的情」,例如你不在香港的原因、其間及次數;是否在香港有慣常住所;是否受僱於以香港為基地的公司;及主要家庭成員的所在等。譚志源局長回答記者提問有關「通常居住」的定義時,亦表示需徵詢法律意見。「通常居住」的定義,似乎有灰色地帶。

有些「港人」長時間不在港,若果他們每年留港時間極短,或只是舉行4年一次的投票時才來港,議會通過的決議差不多與他們自身無關。可是,他們的投票權與長居本港市民一樣,這樣會否對真正長居香港的市民不公?「通常居住」的定義似乎有灰色地帶,各界需認真討論,澄清定義,以確保真正「通常居住」香港的港人,亦即選舉中的最主要持份者的權利。

成名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阮穎嫻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教

信報社評: 藍營綠陣不看「扁」 台灣選戰只求「中」




距離台灣大選投票日僅餘七天,因貪腐案而身陷囹圄的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昨日獲准離獄到岳母的靈前致祭,本被視為藍綠決戰前一樁震撼事件。然而,儘管 陳水扁在祭奠過程中,極盡悲情以鳴冤表功,力圖發揮其所餘無幾的政治影響力,但在國民黨與民進黨高層皆刻意冷待、存心迴避之下,事件難以發酵,更遑論衝擊 選情了。

陳水扁原要求下周二岳母舉殯之期出席喪禮,與選舉日更加接近,結果當局只批准其於「頭七」往祭,又格外免戴鐐銬;如此安排,既符人倫常理,亦免刺激「扁迷」,足見苦心,其中當不乏政治考量,嚴防選情遭左右。

阿 扁當然也不甘放過這一次公開露面的機會,從爬入靈堂、三跪九叩、帶淚上香,乃至藉宣讀祭文而控訴司法不公,聲稱其妻吳淑珍「不愛錢」,揚言「歷史會有公平 審判,還我夫妻清白」,又自詡台灣頭三位重大建設都是他的功勞,更以「要討回最後公道,天佑台灣」作結。一時間,靈堂仿變議事廳,祭文直如政治宣言。可 惜,陳水扁精心自編自演的一幕悲情戲,看來效果不彰,對選情也影響不大—除了他自己的兒子陳致中,或可「收割」悲情,在高雄市立委選舉中增加一些票數。

陳水扁貪案,證據確鑿、事實俱在,任他矢言呼冤,在大多數台灣民眾眼中,只會視他不知悔改,自不會因而更改投票取向。反而,扁的祭文勾起了中間選民對民進黨貪腐往績的憶記,對綠營絕非好事。

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對此當然心裏清楚。自她入主民進黨開始,就一直與陳水扁劃清界綫,大力打造清廉形象。蔡深明縱使陳水扁的支持者不滿她的「無情」,但選票還是會投給綠營,而中間選民才是選戰裏攻城掠地的重中之重。

故此,對於陳水扁致祭一事,蔡英文始終保持「切割」,直言「這只是喪事」,民進黨其他高層也表明不會從選舉角度考量。另一邊廂,國民黨同樣冷對事件,以防挑動綠營支持者的情緒,令選情生變。在藍、綠陣營皆極力令「扁祭」降溫之下,陳水扁今勻可謂淚彈無力、跪叩無功了。

這一屆台灣大選,戰情繃緊,波詭雲譎。宋楚瑜異軍殺出,令馬英九票源被分薄,蔡英文從劣勢中逐步迫近,藍綠對決,勝負難分,成敗全繫於中間選民的最終選擇。

經過兩度政黨輪替,台灣選民漸趨成熟,民眾對選舉的激情消減,代之是理性增加,中間選民的版圖也日益擴大,愈來愈多的民眾,投票時不光只看藍旗綠幟,而是視乎誰可真正帶領台灣走向安穩繁榮。

所以,國民黨和民進黨這次都卯盡全力,羅致政治上並非深藍深綠的一批;而在地域上,則是中部城市成為兵家必爭重地。

至於中間選民最重視的議題,也離不開一個「中」字—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成為藍綠爭議的焦點。

基 於歷史原因,以及北京政府對台獨的深惡痛絕,多番聲言將不惜動武以阻止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馬英九奉行「不統、不獨、不武」之策,不啻是台灣安全和發展的 保證。蔡英文不敢明說台獨,卻挑戰「九二共識」,無疑是出於民進黨立黨之本。只是隨着兩岸經濟互動遽趨頻繁,連如長榮集團張榮發等本長期支持綠營的巨賈, 也站出來與蔡英文唱反調,明挺「九二共識」,大勢可見端倪了。

台灣政局,與香港關係密切,港人對下周六的台灣大選,也非隔岸觀火。從台灣選情,亦可有所啟迪吧。

蔡子強﹕明天的一程,沒600公里遠




這是讓我深深感動的一個小故事。

20083月,一個位於喜馬拉雅山與世隔絕的小國不丹,結束百年帝皇統治,舉行了歷史首次民主選舉。由於當地法例規定選民只能在出生地投票,因此成千上萬為了謀生而離鄉別井的選民,都得長途跋涉回到家鄉才可以投票。他們之中的其中一名,便是65歲的婦人戴瑪(Tshewang Dema)。

不丹老婦風餐露宿的走去投票

這名暫居首都的祖母,因為會暈車浪所以不能搭車,但家鄉卻在600公里以外之遙。結果,她選擇了步行,撐起枴杖,一步一步的行。在其13歲孫子的陪伴下,兩婆孫白天翻山越嶺趕路,晚上在村落中借宿,可謂風餐露宿,花了14天,千辛萬苦才回到老家,鄉親見到兩婆孫都忍不住哭了出來。雖然辛苦,但戴瑪還是認為值得,說:「我不想僅僅因為自己不能搭車,就放棄了去投票。」就是為了這「一票」,這個祖母步行了600公里。600公里有多遠﹖這等於從紅磡到羅湖,來回9趟。

民主派為了要透過公開辯論,把建制派兩名特首參選人一直迴避的議題,例如民主與人權,帶進公共視野,讓公眾能夠有機會仔細審視,於是派人參與今次的特首選舉。為了改變過往由少數幾個人在密室內協商來決定候選人的做法,今趟首次推「全民初選」,讓政治從密室之內,走進陽光之下。

其實,初選並不是什麼離經叛道、稀奇古怪的事物。大家每次都看得興高采烈的美國總統選舉,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便是由初選產生,相信大家還記得奧巴馬和希拉里鬥得難分難解的日子。今次我們只不過是把候選人換上何俊仁和馮檢基而已。

初選分為:

●「封閉式」,只容許該黨黨員投票;

●「開放式」,只要是成年的公民,不分黨派均可投票;以及

●「半開放式」,要求選民在投票前聲明為該黨支持者。

明天的初選將採用最開放的形式,只要夠18歲有身分證,都可投票。

今天一步讓明天的路縮短一些

未來會如何﹖無人知道。2017年是否真的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無人有水晶球。一人一票選特首究竟應該怎樣搞﹖大家都沒有經驗。但我相信,今次的「全民初選」,是其中一個嘗試,是其中一小步,而我更相信,民主的路,就是如此一步一腳印的走出來。今天你踏前一步,那麼明天要走的路,便可以縮短一些。

因為是第一次,我相信明天的初選一定會很多「甩漏」,到時媒體一定能夠挑出很多毛病,但我相信這都是制度創新所必要付出的學費。只有在付出了這些學費之後,那麼2017年真的普選特首時,那一步才會走得更踏實和穩妥。

這幾天很冷,不全因為天氣,而是因為政治上的蕭颯與蒼涼。由吳志森,到成名,再到鍾庭耀,一個又一個的被點名針對,這次初選,又被炮聲隆隆的攻擊為無端生事、玩火自焚、邪門歪道、興風作浪……但縱然這麼冷,周日,我還是會走完那一程,因為,那一程沒有600公里遠。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信報:法治須付代價──陳文敏




訪問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聽到不少金句,當中有令人喝采的:

當被研究院學生「寸」:「你哋係service oriented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我哋係customer喎!」

陳院長的回應是:「只有那些不懂何謂高等教育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想法。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做教育研究、為社會和學生提供服務,服務是知識和專業技術的分享,而不是去遷就『顧客』的興趣。大學的核心價值容不下顧客至上主義!」

被問到為何不多收法學博士(Juris Doctor)課程學生?

他說:「是可以賺錢,但這不是目的……」

談及法治和外傭居港權案,他說:「個個都話支持人權法治,但就不肯付出代價!」「『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是法治』,明白這些字並不足夠,最重要是是否接受這套價值。」

訪問太長,如果忙,不看也罷;若能細味金句,有所得着,功德無量。

陳文敏自1999年出任港大法律系系主任,至2002年法律系升格為學院,繼續出任院長,任期至20136月。2010年原可續任五年,但他選擇只多做三年,以處理兩項重要工作:其一是學院搬遷新大樓;其二是2012年雙學制,之後便返回教學崗位,專注學術研究。

他形容院長工作不易做,要管理70多名專家學者、約40名行政職員,每年預算8000多萬元,比很多中小企還要多,須要做業務計劃、公關和籌款。從前籌款較 易商量,如今由專業基金管理人把關,勸捐要做簡報,鋪陳回報成效。距離正式離任尚有年多,學院已成立委員會進行全球招聘繼任人。

大學非「顧客」至上

課程質素相信是陳院長的重中之重。三年前開辦法學博士課程,較城大和中大都要遲,學生多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包括長春藤院校的畢業生,收生40多人,僅及其他院校四分一,只辦全日制,不設兼讀。

陳文敏認同小班教學,「200人一班,都唔知邊個打邊個,賺錢是可以,但不是目的;想搞好個課程。」

「我肯定開辦兼讀課程可以收到很多學生,但愈好的學生便愈沒有時間,工作要飛來飛去,哪有時間上課。」

至於對待學生,他強調不能太遷就,「一些事情上,你要告訴他們如何分辨對錯,太遷就學生,對他們有害無益。」曾遇上一個有工作經驗的研究院學生以「顧客」自居,大放厥詞,說什麼學費貴、教授人工他有份付出云云。

陳文敏當面直斥其非,對顧客至上主義不以為然,但亦不諱言大學教育界正充斥這種現象,哈佛大學亦如是;或許與籌款有關。但無論如何,「對錯要分辨,價值要堅守。」

卸下院長重任,陳文敏可多投入時間在一些教學計劃中,例如去年開辦的法律轉介個案(Legal Clinic)選修課,讓學生在教授督導下處理真實個案,取得實戰經驗。

其中一宗案件涉及一名12歲學生在馬路上和同學拋傳籃球,意外令一名交通警員受傷,政府向交警賠償20多萬元工傷後,向學生家長索償。學生來自基層家庭,家人儲了5萬元,希望和解,但遭拒絕。案件拖了幾年,家人飽受壓力,學生自覺連累家人,成績亦愈來愈差。

跟進個案的社工將案件轉介學院,由課程師生提供法律意見,代表當事人向律政司建議和解或酌情不作追討,但官員拒絕,稱審計署會質疑為何少收10多萬元公帑,寧願由官判決,判多判少不關己事。

成敗不能單看輸贏

師生惟有努力尋找支持的法理,增加和解籌碼,再以事件對社會的影響、社工的報告、當事人的心理評估等,成功說服律政司放棄索償。幫到人,學生當然開心;但不是每宗個案都順利,學生亦要學習面對失敗。

其實成敗不能單看官司輸贏。二十多年前,仍在學師階段的陳文敏曾處理一宗相信是本港首宗電腦詐騙案。當事人是他一位師兄的中學同學,在地鐵公司任職技術員, 電腦技術高超,成功破解地鐵儲值票的磁帶保安,將零價值的票價,增值至50元,再以較低價錢轉售他人,涉及300張車票。

他同情被告的犯案 原因,建議認罪,然後再從求情方面下工夫。事緣當年車票磁帶程式出問題,不時亂「食」票,困擾公司,被告上司曾表示破解者可獲晉升,及後食言,更作出打 壓,令被告不忿而犯案。法官同情被告,判處緩刑,並在庭上讚賞陳文敏,令其工作機會大增,未正式執業已應接不暇。

不過,最終他選擇到大學教書,只間中處理案件,因為他重視以人為本,享受做研究工作,亦覺得香港需要有多一些中國人教授法律,長遠地對法律界作出影響。及後推行雙學位課程,則希望不同界別人士對法律亦有一定認識。

他慨嘆要政府堅守法治,卻沒有幾位官員有法律背景,處處依賴律政司,縱覺不合理,又有誰敢反對呢?立法會議員亦然,想認真審議法例草案,便需要有足夠法律支援。

「美國Fortune 500的調查顯示,五十大企業的行政總裁有一半有法學博士學位。法律知識有助他們應付律師,履行市場法規;當然也更懂得鑽法律空子!」

推廣普及法律教育,他做了三十年。早在大學時期已透過法律學會着手,到八十年代中與志同道合之士製作教材,惜未獲教育署採納。眼前有調查顯示,三成通識教師 竟然接受警方私刑拷問,令陳文敏覺得「好得人驚」,想為老師開辦短期課程,以助教授學生正確觀念。現正着手編製教材,希望透過分析本地個案,讓學生認識司 法系統的背後價值。

陳文敏指出,教授法律並非單純學習條文,更重要是令學生思考「法律點解係咁?我哋接唔接受啲法律係咁?」「法律是一套價值觀念,由社會價值支持,但同時社會上又有另一些價值與之抗衡。」他嘗試以一個支持「寧縱無『打』」的案例作闡釋。

1987 年魔鬼山謀殺案,死者刀傷致死,傷口藏刀刃碎片。警方拘捕一名女子的兄弟和男友,相信因死者性侵犯女子遭尋仇殺害。被告遭苦打成招,帶警方到丟棄兇刀的海 邊並指出位置。警方尋回兇刀,刀刃碎片脗合。原審和上訴庭均認為,警方曾嚴刑逼供,拒讓被告的認罪供詞呈堂,但兇刀等證據亦足以入罪。

寧縱兇手不容逼供

英國樞密院於1991年推翻裁決,指私刑除了令被告供認罪行外,亦帶警方尋回兇刀,故有關證據不可呈堂。文明社會應確保警方不會私刑逼供,若將被告定罪會傳遞錯誤訊息。案件可見,要堅守公義,是要付出代價──寧願讓少數真兇逍遙法外,也不能容忍私刑逼供。

陳文敏指外傭案亦然,說支持人權、自由、公義和司法獨立,沒有人會反對,但要付出代價便不願意。

公然支持外傭居權案,不怕排山倒海的輿論攻擊麼?「無得避,大家有言論自由,不介意進行辯論,不會退縮!」多年前,他曾獲左派報章邀請撰寫專欄,欣然接受但 條件是不能刪改內容。其後發現自己的文章於周五刊登後,周一便會有一篇抗衡的批評文章。「總有不禮貌的批評,世界就係咁!」借用院長的代價論,或許這就是 尊重言論自由要付出的代價吧!

王義桅: 美伊會在霍爾木茲海峽開戰?




近日,美伊圍繞霍爾木茲海峽的較量再次登場。伊朗故技重演,通過軍演威脅切斷西方國家經濟的「戰略咽喉」——霍爾木茲海峽,以逼迫美國不敢對她下手。

美國則聲稱霍爾木茲海峽為全球公域,不僅關乎地區安全和穩定,同時也是包括伊朗在內的海灣國家的重要經濟生命線,任何企圖干擾該海峽航運的做法均是不能容忍的;為此,當伊朗進行軍演時,美國一艘航空母艦大搖大擺地開進霍爾木茲海峽附近。


伊朗要維護主權,美國則要維持全球公域穩定,在當今國際體系下,主權和公域到底哪個更站得住腳?

首先,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公域不假。世界上六個海上通道——巴拿馬運河、蘇彝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和曼德海峽是全球海上公域安全的核心;國際海洋法對該海峽的自由通航有明確規定,伊朗無權以主權安全受到威脅而單方面切斷霍爾木茲海峽。
其次,全球公域由誰維護?最合法的全球公域捍衞者當然是聯合國。不過,美國常常以聯合國不作為為由,尋求在聯合國憲章指導下的北約來維護全球公域。美國國防部曾希望把全球公域建立為北約戰略新概念的理論支柱,只因國務院反對而作罷,外交顧忌當屬主因。

霍爾木茲海峽既是全球公域,要靠美國軍事力量維護嗎?答案是否定的。美國航空母艦並非國際公共產品,這一點甚至不如美元——「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航母是美國的武器,卻不能說成是別人的問題。

再者,全球公域應如何保護?比如,霍爾木茲海峽最狹窄處僅寬48.3公里,如果不屬於全球公域的話,則與伊朗的經濟專屬區重疊,對來自該處的威脅,伊朗可以 作出還擊,卻不能以保護主權為由而破壞全球公域安全;反過來,美國也不能以此為由,對伊朗實施打擊,除非得到聯合國授權。

所謂「封鎖」 純粹「靠嚇」

其實,伊朗威脅切斷霍爾木茲海峽不過是做做樣子,她明白對這一戰略樞紐的控制就可以影響國際油價,衝擊西方經濟,並以此反擊西方國家因伊核問題而威脅實施的制裁;伊朗不斷軍演,不惜威脅切斷霍爾木茲海峽,恰恰證明她不希望戰爭。

國際糾紛常常圍繞「公」與「私」而展開,國際社會尚未聞有真正的大公無私。因此,公與私的問題,便有三種典型行為:如果說假公濟私是帝國行為,以公謀私是霸 權行為,那麼寓私於公便是領導行為,寄私於公便是搭車行為。美國強調霍爾木茲海峽為全球海上公域,可說前三者兼而有之。

帝國行為:美國軍事 霸權的表徵之一是自由出入世界上十六個最重要的海峽,霍爾木茲海峽便是其中之一。為此,美國打着全球公域旗號,或直接控制,或通過軍事聯盟提供保護,或威 懾進行控制等途徑維護此一私利。在伊朗軍演期間,美國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明目張膽地通過霍爾木茲海峽,便頗具帝國行為色彩。

霸權行為:美 國長期以來消費四分一的世界原油,為此,她不是通過控制石油,而是控制石油價格來塑造國際金融—石油秩序。正如美元的鑄幣稅一樣,石油美元給美國霸權帶來 豐厚紅利。為了從全球公域不斷「揩油」,美國強調「公」的一面,隱蔽其「私」的訴求。其實,誰最有能力利用全球公域?還不是美國。因此,表面上的全球公 域,實際上只服務於特定國家的私利。

領導行為:明明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總是把它包裝成人類公益。例如保護她的中東盟友以色列和沙地等, 以維護世界石油市場穩定和石油美元利益,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但這種「領導行為」常常遭遇國家主權的挑戰,為了化解這種挑戰,便打着各種名目繁多的旗號—— 人道主義、保護責任、全球公域……。

再看伊朗的主權原則如何應對全球公域的挑戰。國家主權的概念允許國家有權選擇是否簽署或批准保護「全球公域」的國際條約,因為國家主權觀念的存在,決定了國際社會均由平等的主權國家所組成,不存在一個超越國家主權的國際機構制定和執行旨在保護「全球公域」的條約。

當今世界,無論是工業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反對對傳統主權觀念作出任何改變。這樣,國家往往可以用維護主權的名義阻止國際社會對其危害全球公域的行為進行矯正;國家也可能用主權豁免原則規避其應承擔的國際責任。

美伊「口戰」 今年繼續

問題是,伊朗的主權安全能否與全球公域問題掛鈎?在外界看來,伊朗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無異於「綁架」世界。加拿大廣播公司評論說,伊朗警告非常明確:如果 你們想切斷我的命脈,我將切斷大家的命脈。伊朗認為扼住了美國的七寸,殊不知這也正是自己的命門——伊朗幾乎所有出口產品和大量進口食品、消費品都要經過 霍爾木茲海峽,伊朗對該海峽的依賴程度,遠遠超過受她威脅的國家。一位伊朗石油部官員說:「石油收入是我們唯一的收入,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無異於經濟自 殺。」

目前對「全球公域」的損害主要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國家管轄或控制範圍內的活動給「全球公域」造成損害;另一種是在開發利用「全球公域」中給「全球公域」造成的損害。

對造成「全球公域」損害的行為應加以制止,但因為國家主權的存在,決定不存在一個超越國家的機構來代表全人類共同利益進行監督,這變得更加複雜。儘管在管理海底方面,已設立代表全人類的國際海底局,這一做法,可以供保護「全球公域」加以借鑑。

依此分析,伊朗軍演和威脅切斷霍爾木茲海峽,不構成對全球公域的實質損害;伊朗欲以手中「王牌」——扼守霍爾木茲海峽,對付西方的「軟肋」——依賴對從中東進口石油,從而使西方國家不敢輕易對伊朗動武,也無法以主權原則做為依據。

是以,美伊在霍爾木茲海峽的較量,並非「主權」對決「公域」,而是兩國玩的「膽小鬼遊戲」,是實力的較量,更是意志的較量。伊朗不會輕易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切斷霍爾木茲海峽,美國也不會輕易對伊朗動武,遊戲在2012年仍將繼續。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非官方智庫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戰略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