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guanxi」的人命成本
鉛水事件裏的「潛在主角」之一的中國建築,所用的組裝件就算真有大問題,港人要追究也不會容易,因為這家公司不僅是央企,還是大陸國務院國資委下面的「龍頭企業」、即58家「副部級央企」之一,其董事長(兼總裁)在中央官僚系統裏屬副部級。今年3月,其董座換人,原任那位叫易軍,調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任第一(常務)副部長,名義上平移,實際上升呢,因為順位靠前了。
不僅如此,中建最高管理層的5人董事會裏,成員之一便是老一脫港人熟知的鍾瑞明。鍾乃1997年前的土地基金行政總裁、董年代行會成員、前港大「國粹派」出身的「老牌新愛國」【註1】。因此,無論在港在陸,中國建築都有政治含金量極高的金漆招牌。好在,此間出問題的是鉛水,港人喝多了也不會弄出人命,頂多是遲鈍一點,而且還有其他涉事的機構。然而,中建在其業務範圍裏出的其他狀況,就不一定那麼「良性」;事實上,它在這方面的往績一直很差勁,有文件為證。
2006年,廣東省建設廳發出了「關於中建三局一公司在我省發生一起施工高支模坍塌事故的通報」。在該事件中,由於施工違規,有3名工人在過程中死亡。廣東省建設廳翻舊賬,在通報裏爆了中建的黑老底:「中建三局一公司在我省承建工程中的放鬆安全管理、安全措施不落實,導致了事故多發、重特大事故突發,在我省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9月中旬,我廳已將中建三局一公司列為廣東省建築施工安全生產重點監控企業。」【註2】
紀錄如此不濟,還是特府蓋公營房屋時的特大「關係戶」,港人三生有幸矣。不過,單單針對一間國企,似乎不太公平,因為在大陸,所有國企的施工質量和安全紀錄,整體上都特別差,而且有其深刻的體制原因。下面筆者介紹一個有趣的研究結果。
南加大商學院的大陸籍學者Yongxiang Wang(汪勇祥,人大碩士、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博士)和他在哥大時的老師、講座教授Raymond Fisman剛發表了一篇合作論文,題為「政治關係的人命成本」(The Mortality Cost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研究的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國企問題:國企的豐厚政治關係導致監管鬆懈,乃至發生損失人命的施工意外(?)特別多。這個問題在今天特府大搞港陸融合的政策之下有特殊意義:政治文化融合了,老虎屁股摸不得,豈止在深圳河以北?
Wang
& Fisman(以下簡作W&F)的研究對象,是大陸國務院「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正部級)轄下的9大行業合共276所上市國企,包括中建 在內的35所建造業國企。選擇專注上市國企,是因為有關這些公司的正負面新聞包括工傷事故的報道,要比非上市公司的齊全。首先,研究者按這些公司的高管(董事會主席、副主席、行政總裁、副總裁)過去曾否任職地方上的廳局級官員或中央同級官員,把這些公司分成「關係戶」和「非關係戶」兩類,不用說,國企中
的「嫡系部隊」即「副部級企業」,盡都屬於前者。
然後,W&F從多種官方資料和渠道,詳盡得出這276所國企在2008至2013年一共6年期間合共1332個施工過程中死亡的人次紀錄 (35所建築行業的國企,貢獻了比平均高得多的243個死亡人次),結合期間這些國企的用工人數,得出其每年每萬名僱員死亡人數為0.65的總平均。這個總平均,已經是大大低於全國所有工人的平均數0.93。大家可以想像,那些山寨工廠的事故死亡率比這個數字更高(研究者指出,0.93之數已是英國的20
倍)。
然而,分別計算出276所國企當中的「關係戶」和「非關係戶」的每年每萬名工人死亡率分別是0.84和0.24;即是,「關係戶」的工人死亡率比「非關係戶」高出3.5倍!(考慮到「關係戶」比較有能力「捂蓋子」,真實的工人死亡比率應該不止此倍數。)
熟悉大陸經濟領域裏的權力運作的香港人,對上述結果不會感到太過意外。W&F指出,大陸於2002年由人大通過了《安全生產法》,為鄭重其 事,此法更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的名義發表;一部法律之外,還有5部「行政法規」,包括2003年頒布的國務院令第393號《建設工程安全 生產管理條例》,以及17部「部門規章」。法令之外,還有幾個不同系統的監管機構負責監督企業安全運作。然而,如此三申五令七監八管,卻完全不敵各部門企業之間的官官相衞、權力蔭庇(W&F舉出很多事例,不贅)。愈是高級的「關係戶」,安全監管部門便是有心,也愈是對之無能為力:老虎屁股摸不得。
換句話說:企業上層愈是接近中共權力核心,下層工人愈是死得人多!
共產黨的權力可以殺人,豈止在廣場上、硝煙裏、履帶下?不過,「國家是在不斷進步的」,而且是「立竿見影」。2005年及後,廣東及部分省市自治區,陸續「實行」了「生產有事故、領導不升官」的規定。W&F利用這點,研究了有此規定地區的「副部級國企」裏的工人死亡率變化,發現「關係戶」的工人死亡率應聲下跌,從0.84左右的數值急降86%至0.13,比「非關係戶」的表現(「輕微」下跌30%)還要優勝【註3】!
不過,大家想想,先前的三申五令七監八管都於事少補無補,這下子一個並不全面的「規定」,卻有如神助,令「關係戶」裏的工人死亡率急降,大勝「非關 係戶」,這裏頭有沒有貓膩?到底是「關係戶」痛改前非容易,還是他們官官相衞竄改數字瞞上騙下容易?這個富懸疑的問題,留待大家去玩味。
由此聯想,也許更有趣的是,鉛水事件發生之後,香港又有「洪瑞珍三文治」事件;都是中毒的不幸事,可特府的處理手法十分不同,後者發生了,有關的局長不失時機馬上把細菌源頭指向港外、台灣;相比,鉛水事件擾攘多時,特府又是「抓小放大」,又是拖拖拉拉,總之就是不情不願把大陸任何有關方面定為懷疑或受查對象。難道這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黨文化入侵香港?無怪一篇本土派網站上題為「洪瑞珍出事就賴台灣,鉛水超標又唔見驗東江水」的文章,一登出就傳瘋了【註4】。
二、屋漏更遭連夜雨 船破又遇頂頭風
這部分講大陸經濟。繼7月初以來股市風雨飄搖、「國家隊」暴力救市成效存疑之際,更大問題的實體經濟又傳壞消息。這一回出事的,是十多年來大陸 GDP增長的「龍頭環節」──出口業。6月份的出口總值按年增幅只有2.8%,已經叫人擔心;7月份的數字,竟然是偌大的一個負數:-8.3%,不僅出口 到歐洲減少了2.5%,出口到日本更勁減一成有多,不知是日本鬼子落井下石還是真喊窮。發達經濟唯一畀面的,竟是「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帝,一下子讓大陸增 加了9.3%的對美出口;不然的話,數據更難看(簡單公式:GDP=消費+投資+政府開支+出口-進口)。
然而,出口增幅見負,不僅直接壓低GDP增幅,還有二階/間接效應。長期以來,大陸經濟的投資很大程度是出口帶動的,因為過去的出口利潤高,投資回 報也高,於是投資相對集中在出口環節。現在出口(上述公式右邊第4項)回落,整體投資(公式右邊第二項)當然也受影響。這就是剛才說的二階/間接效應。
那麼,進口呢?7月份的進口總額,跌幅也幾乎一樣:-8.1%。如果從上述GDP公式看,負負得正,出口跌了,GDP便要提升,這是正影響。然而, 事實不如此簡單。大陸消費者和企業少買外國貨,主要是兩個收縮因素引致的:因為內外需求前景不明朗,企業減少生產,自然少買必要的外國原料、機器等;消費 者忽然少買外國貨,則是因為消費意願或能力削弱了,後者發生的話,不僅外國貨消費減少,本地貨的消費也同時會減少。也有可能大陸人正在以消費本地貨取代消 費外國貨,這會有利提升GDP;但一般而言,本地貨和外國貨在大陸人眼中不是很好的互替品(substitutes),故這個替代效應比較弱。結果是,本 地消費(公式右邊第一項)減少,GDP因而有下降壓力。這是進口減少發生之時的一個伴生的負面因素【註5】。
所以,7月份進出口的兩個負數,產生4個GDP效應,一個是正的,三個是負的;今年全年的GDP增幅能否如官方估計拍住去年的「7%」,十分沒揸拿。而且,7月份大陸股市大恐慌所產生的心理影響,市場大概還沒有完全消化,故8月份的數據9月出來的時候,很可能更差。
進出口數據變化容易,回暖不是不可能。不過,另一個消息就反映更長期的問題:大陸製造業陸續離岸他去,去的不僅是外商港商台商,而是包括陸商,而且 包括低技術製造業,例如紡織。《紐時》上周報道,大陸棉紡龍頭企業浙江航民科爾集團在美國投資2億多美元的大廠最近開業。低端製造業離開大陸到南亞或東南 亞追逐比大陸更低的成本,不會叫人覺得意外,但是跑到美國,就很奇怪;難道美國的低端製造業成本比大陸更低?
按《紐時》8月2日的一篇文章及其他方面的說法,美國勞動力、土地、廠房這三方面的成本還是高於大陸一大截,但如果把能源、原料、稅率、運輸、生產 消耗率等因素一併計算,則大陸製造業平均成本幾乎已經沒有優勢。據Boston Consulting的研究,2014年的大陸製造平均成本也只比美國低4%,而且趨勢是很快就要超過。至於紡織業方面,國際紡織生產者協會(ITMF) 的數據更顯示,美國因為原棉供應比大陸便宜得多,幾年前便已經在好幾種棉紡產品方面,成本低於大陸,不是低一點而是低很多【註6】。
這是一葉知秋,還是短期例外的例外,大概還沒有定論;不過,如果看多種趨勢,大陸的經濟處境顯然愈發不妙。此時,如果它還要大事擴軍到南海捍衞「九段線」上的那些無人島與美帝爭一日長短,未免是幾年前經濟上的勝利沖昏頭腦的結果,殊為不智。
【註1】關於中建的來頭,可參考《華訊財經》2015年3月30日的報道http://stock.591hx.com/article/2015-03-30/0000872104s.shtml;中建最高管理層的董事局人員名單見中建官方網頁http://www.cscec.com.cn/col/col11/index.html。
【註2】廣東省建設廳的「關於中建三局一公司在我省發生一起施工高支模坍塌事故的通報」見http://www.gdcic.net/HTMLFile/shownews_messageid=78493.html。
【註3】Wang & Fisman的論文今年6月在NBER網站上發表,連結是http://www.nber.org/papers/w21266。
【註4】這篇《熱血時報》文章的作者是顏卓霆,連結是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8-06-2015/24845。
【註5】進口總值減少,應該不是能源價格下跌的結果;數據顯示,大陸趁今年原油跌價,大量買入作庫存,進口能源的總支出沒大變。
【註6】《紐時》報道大陸紡織業大戶到美國生產的文章在http://www.nytimes.com/2015/08/0 ... -was-king.html?_r=0。 ITMF的《2012年國際紡織成本比較報告》頁16至30的多張圖表顯示美國的成本優勢逐漸明顯,如針織氣流紡布(knitted rotor yarn fabric)的相對成本,美國只是大陸的0.821/1.356=60%(見該報告的頁29);這份報告的連結是http://www.aitpa.es/noticias/itmfipcc12.pdf。
這部分講大陸經濟。繼7月初以來股市風雨飄搖、「國家隊」暴力救市成效存疑之際,更大問題的實體經濟又傳壞消息。這一回出事的,是十多年來大陸 GDP增長的「龍頭環節」──出口業。6月份的出口總值按年增幅只有2.8%,已經叫人擔心;7月份的數字,竟然是偌大的一個負數:-8.3%,不僅出口 到歐洲減少了2.5%,出口到日本更勁減一成有多,不知是日本鬼子落井下石還是真喊窮。發達經濟唯一畀面的,竟是「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帝,一下子讓大陸增 加了9.3%的對美出口;不然的話,數據更難看(簡單公式:GDP=消費+投資+政府開支+出口-進口)。
然而,出口增幅見負,不僅直接壓低GDP增幅,還有二階/間接效應。長期以來,大陸經濟的投資很大程度是出口帶動的,因為過去的出口利潤高,投資回 報也高,於是投資相對集中在出口環節。現在出口(上述公式右邊第4項)回落,整體投資(公式右邊第二項)當然也受影響。這就是剛才說的二階/間接效應。
那麼,進口呢?7月份的進口總額,跌幅也幾乎一樣:-8.1%。如果從上述GDP公式看,負負得正,出口跌了,GDP便要提升,這是正影響。然而, 事實不如此簡單。大陸消費者和企業少買外國貨,主要是兩個收縮因素引致的:因為內外需求前景不明朗,企業減少生產,自然少買必要的外國原料、機器等;消費 者忽然少買外國貨,則是因為消費意願或能力削弱了,後者發生的話,不僅外國貨消費減少,本地貨的消費也同時會減少。也有可能大陸人正在以消費本地貨取代消 費外國貨,這會有利提升GDP;但一般而言,本地貨和外國貨在大陸人眼中不是很好的互替品(substitutes),故這個替代效應比較弱。結果是,本 地消費(公式右邊第一項)減少,GDP因而有下降壓力。這是進口減少發生之時的一個伴生的負面因素【註5】。
所以,7月份進出口的兩個負數,產生4個GDP效應,一個是正的,三個是負的;今年全年的GDP增幅能否如官方估計拍住去年的「7%」,十分沒揸拿。而且,7月份大陸股市大恐慌所產生的心理影響,市場大概還沒有完全消化,故8月份的數據9月出來的時候,很可能更差。
進出口數據變化容易,回暖不是不可能。不過,另一個消息就反映更長期的問題:大陸製造業陸續離岸他去,去的不僅是外商港商台商,而是包括陸商,而且 包括低技術製造業,例如紡織。《紐時》上周報道,大陸棉紡龍頭企業浙江航民科爾集團在美國投資2億多美元的大廠最近開業。低端製造業離開大陸到南亞或東南 亞追逐比大陸更低的成本,不會叫人覺得意外,但是跑到美國,就很奇怪;難道美國的低端製造業成本比大陸更低?
按《紐時》8月2日的一篇文章及其他方面的說法,美國勞動力、土地、廠房這三方面的成本還是高於大陸一大截,但如果把能源、原料、稅率、運輸、生產 消耗率等因素一併計算,則大陸製造業平均成本幾乎已經沒有優勢。據Boston Consulting的研究,2014年的大陸製造平均成本也只比美國低4%,而且趨勢是很快就要超過。至於紡織業方面,國際紡織生產者協會(ITMF) 的數據更顯示,美國因為原棉供應比大陸便宜得多,幾年前便已經在好幾種棉紡產品方面,成本低於大陸,不是低一點而是低很多【註6】。
這是一葉知秋,還是短期例外的例外,大概還沒有定論;不過,如果看多種趨勢,大陸的經濟處境顯然愈發不妙。此時,如果它還要大事擴軍到南海捍衞「九段線」上的那些無人島與美帝爭一日長短,未免是幾年前經濟上的勝利沖昏頭腦的結果,殊為不智。
【註1】關於中建的來頭,可參考《華訊財經》2015年3月30日的報道http://stock.591hx.com/article/2015-03-30/0000872104s.shtml;中建最高管理層的董事局人員名單見中建官方網頁http://www.cscec.com.cn/col/col11/index.html。
【註2】廣東省建設廳的「關於中建三局一公司在我省發生一起施工高支模坍塌事故的通報」見http://www.gdcic.net/HTMLFile/shownews_messageid=78493.html。
【註3】Wang & Fisman的論文今年6月在NBER網站上發表,連結是http://www.nber.org/papers/w21266。
【註4】這篇《熱血時報》文章的作者是顏卓霆,連結是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8-06-2015/24845。
【註5】進口總值減少,應該不是能源價格下跌的結果;數據顯示,大陸趁今年原油跌價,大量買入作庫存,進口能源的總支出沒大變。
【註6】《紐時》報道大陸紡織業大戶到美國生產的文章在http://www.nytimes.com/2015/08/0 ... -was-king.html?_r=0。 ITMF的《2012年國際紡織成本比較報告》頁16至30的多張圖表顯示美國的成本優勢逐漸明顯,如針織氣流紡布(knitted rotor yarn fabric)的相對成本,美國只是大陸的0.821/1.356=60%(見該報告的頁29);這份報告的連結是http://www.aitpa.es/noticias/itmfipcc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