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4月12日星期日

江麗芬: 袋又死 唔袋又死



復活節假期後,政改爭論亦隨之「復活」,其激烈程度,預計比之前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一波「激烈」,正是公開呼籲泛民「袋住先」的民主黨成員黃成智成為泛民反駁對象,就連他與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在電台節目的討論,也被指擦出火花。

雖然兩人的論點大都跟以往大同小異,但梁家傑一句形容現時政治形勢的「袋又死,唔袋又死」,卻真的可堪玩味。

梁家傑認為「袋又死,唔袋又死」,依他看,「袋咗死得慘啲」,理由是「唔袋」至少可以留下起碼的尊嚴和希望,如果「袋住先」,以後中央不會再有讓步,選出來的特首卻擁有假的認受性,香港人「連最起碼嘅尊嚴冇咗」。

究竟香港人是否「袋咗死得慘啲」?這一點大可斟酌,但梁家傑的評估—「袋又死,唔袋又死」,卻道出香港目前的困局。

政體改革 沒人樂觀

未知是否看漏眼,還見不到梁家傑詳細闡釋何謂「唔袋又死」。無論如何,身為香港人,或多或少,確實有點「唔袋又死」的擔憂。擔心在現時的政治爛局下,若再持續多數年,繼續糾纏於政制爭拗,管治寸步難行,整個社會只怕進一步撕裂,於香港無益。

擔心「唔袋又死」之餘,更怕「唔袋會蝕底」,會錯失機會,因為誰能說得準日後有機會再就政改討論?五年後北京願意給港人更好的政治體制?這不需權威消息相告。彼此心照不宣的是,香港的民主發展最終不是繫於香港的政治發展狀況,而是內地的政治環境與領導人對於民意和民權有多少尊重。

雖然內地改革開放已有多年,但政治體制卻沒有同步向前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難以估計內地於未來五年或十年間在政治體制上容許大變;北京是否容許香港五年或十年後的政制可以有盡如人意的發展,根本沒有人對此樂觀。

所以,按照一貫香港仔精神,有機會,先袋下,再爭取,總好過什麼也沒有放進袋裏。即使泛民主派擔心「袋住先」會變成「袋成世」,但若內地一成不變,袋與不袋,現在的或831的也隨時可以是永世方案;反之若內地政治上有質的改變,袋下來,日後亦可再向北京爭取,並期望成功。

然而,按照寸土必爭的邏輯,袋下雖說沒多壞,但這樣的答案,卻沒有予人香港情況因而豁然開朗的感覺,相反,政治仍是悶局一片,前景令人黯然,因為一如梁家傑所言:「袋又死」!

所謂制度 不離人治

說是「袋又死」,那並非如梁家傑所言這只會令香港人喪失尊嚴,畢竟尊嚴只是抽象感覺,如果說甘願接受北京強硬方案是令港人尊嚴盡失的話,繼續停留在1200人的選委會選舉中,也不見得可讓港人有什麼尊嚴可言。但是,大家認同「袋又死」,是因為袋了,香港的根本政治問題沒有解決,困局仍然未見出路。

政府最快下周三公布政改方案。從傳出的消息得知,政改建議未有半點放寬,相反,框架只會愈收愈緊。即使政府或建制派中人不斷強調參選門檻甚低——只須得到100名提委推薦便可參選,但是出閘門檻仍然甚高。在只會容許二至三人「出閘」、在提委會組成不變的情況下,選舉結果仍然在中央牢牢掌控之內。

即使有意見反駁,大家要相信提委會各委員屆時會看民意決定誰能「出閘」,但這期望始終是建基於提委身上,希望他們會在一念之間作出符合民意的選擇,但那是「人治」而非由制度來把關。

何況中央對於「愛國」的標準從來都是飄忽不定,由中央有頗大影響力的提委把關,在眾多參選人中選出特首候選人,始終在制度上有其欠缺,是擺明要「篩選」(篩走中央不喜歡的參選人)。日後,即使候選人有多好,但他或她無論如何一如回歸以來的特首一樣,往往被標籤為獲中央「祝福」、「篩選」過後才有本事獲選的特首。

不足半數 可當特首

再者,根據消息指出,即將出台的政改方案還規定特首候選人毋須得到過半選民支持,只須由得票最多者當選。

過去好一段時間,從建制派傳出的訊息,就是北京認為候選人須得到過半數投票選民支持方可當選,此舉是增加候選人的公眾認受,以補提委把關「篩選」的不足。這安排亦是參考上屆特首選舉須得到過半選委支持的安排,當時政府的解釋是此舉可增加特首的代表性及公信力。可惜,在年多的政治爭拗和佔領行動以後,現在連這一點讓選民有丁點影響的安排也進一步收緊,特首當選人在建議中毋須得到逾半選民支持,亦可成為特首。

對於特首選舉,北京固然有其疑慮,那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因為疑慮而要讓選舉辦法做到百分之一百、完完全全的安全,處處設限,結果令香港對內地互信愈見薄弱之餘,也令選舉制度有先天的缺失,日後選舉出來的特首,未上場已背負多少政治上的「原罪」,香港回歸以後的老問題仍然揮之不去。

所以說,「袋又死,唔袋又死」,正正是香港人面對這種政治前景進退不得的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