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5年3月8日星期日

明報社評﹕穹頂之下何日見青天 粗放經濟害子孫萬代



中央電視台前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 ,甫在網絡推出,迅速累積逾億點擊。紀錄片以柴靜親身經歷為經,她的女兒未出生已診斷有良性腫瘤;以她全國追南逐北訪攝為緯,從陝西到河南,從江西到浙 江,共同詞是「污染」。紀錄片引起全國關注,不僅在於柴靜的個人經歷,而是紀錄片指出了全國13億人民的共同痛苦﹕何日方可見青天。上億的點擊從另一個側 面道出人同此心,改革開放30年,中國始終無法走出「發展」與「保育」的二元對立,始終無以取得平衡。若是以習近平所言的「中國夢」,清澈藍天應是內地此 刻最大的共同夢想。


《穹頂之下》廣受注目  迅速錄得大量點擊

《穹頂之下》上載互聯網之後,在 全國人大政協「兩會」開幕前成為國人關注話題,有一種說法質疑紀錄片的背後有「政治動機」,對此,姑勿論說法如何,在強大的客觀事實面前,任何類似的指摘 都無法把北京一年污染天氣175天、天津197天、瀋陽152天、成都125天、石家莊264天的霧霾統統抹去。《穹頂之下》顯現出來的怵目驚心景象,是 沒有白雲藍天,灰濛濛的無際暗日,這是禍延子孫後代的孽。《穹頂之下》再次喚起人們的關切,若不再煞停接着而來的各式污染,不僅沒有蔚藍天空,也許,更貼 切的形容是像《義勇軍進行曲》那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中國大陸頭頂上的黑雲源於改革開放30年來的粗放式經濟發展,近10 年,霧霾更與地方的GDP激烈比併直接拉上關係。眾所周知,霧霾與中國的能源使用模式是二而一的因果,全國能源的使用多以煤炭為主,約佔全部能源消耗逾六 成,有一個說法是達到七成之巨。這一情况的由來,正如前面所述,是30年間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之故,傲視全球的年逾8%的經濟高速發展,實是以消耗高、污 染大、效率低的方式達至。這些鮮血饅頭以長久難以消弭的污染為代價,儘管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提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能,但始終無法敵得住 「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指標。到了「十二五」規劃,中央再次提出類似的方向,但在各地競相以GDP作為工作成效指標的氛圍當中,「發展」始終壓倒「保育」。

濟快速增長,民間財富累積,汽車大量湧現,這帶來另一種污染。各地環保部門指出,汽車廢氣是城巿PM2.5的主要來源,北京的大氣污染七成五源自本地排 放,其中汽車污染佔逾兩成,毗鄰的天津情况亦相若。這其實類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西岸城巿洛杉磯的霧霾(smog),當地的烏天蔽日成為加州一景。面對 愈來愈多的污染源,中國政府似乎束手無策,因為任何政策出台都有應對之道,只有是當有關部門發出「死命令」,例如去年底在北京舉行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APEC)前,中央發出污染源工業暫時停產的命令,方圓200公里的污染大戶都得停工,首都汽車實行北京奧運會時的單雙日限行,這才把北京空氣弄得乾淨 一點。APEC結束之後,一切恢復,污染再來。

追趕GDP不顧污染  汽車增長帶來PM2.5

類似的行政命 令式的「震盪治療法」只能是短期措施,若無法從長遠着手治理,即是從污染源的處理以及優化能源消耗,大刀砍去極度污染工業換來長治久安的環境,那麼即使再 多一百部《穹頂之下》,中國大陸的污染依然無法根治。這一條路,於汲汲於追求經濟建設的中國各級官員而言是「必要之痛」。西方國家的環保道路也是如此,只 是這些地方已臻目標,若非如此,百年前倫敦的煤炭霧霾、30年前的洛杉磯汽車毒霧,俱無法在整治之後耳清目明。如今西敏寺塔尖直指藍天,南加州可以極目遠 眺,都是因着極為嚴厲的法例以及社會決心。

况且,環保不是支出,亦有紅利,美國的例子值得借鑑。繼30年前的電腦科技產業冒頭,如今炙手可 熱的是再生能源,或是俗稱的所謂「清潔能源」。這不是煤炭也非核電,而是風能太陽能水力發電;電動車輛則成為具有遠大前景的工業。經濟發展絕不應以環境保 育為代價,中國預測今年經濟增長7%,這是對30年粗放式經濟發展的沉澱良機,為走上另一條朝天大路做好準備——從中央到地方,現在該是換一換腦袋、為後 世子孫可以生活在碧海青天播下種子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