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4月2日星期三

信報社評: 港人港地名存實亡 政策「搬龍門」遺害大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天在立 法會特別財委會上,否認「港人港地」政策已名存實亡,為特首梁振英政府目前停推該項政策「保駕護航」。但這個「先導計劃」推行只有年餘,便悄然「煞停」, 難以向前踏出第二步,反映政策的確未經深思熟慮,而且政策背後的理性基礎也經不起考驗,朝令而夕改,政策「搬龍門」,不僅嚴重干擾市場的運行秩序;也損害 公眾對政府管治能力的信心。

「港人港地」是梁振英二○一二年角逐特首時,競選綱領的房屋政策「亮點」,當選後,即使有批評指出政策充滿漏洞,但新政府依然急不及待推出,在賣地合約加入新條款,規定三十年內物業單位只能賣給香港永久居民。

去年三月,政府招標位於啟德兩幅「港人港地」地皮,由一家中資財團奪得, 平均每方呎樓面地價約為五千一百元。業內估計,如果沒有「港人港地」限制,樓面地價會更高。但無論如何,日後這兩幅「港人港地」的物業單位,除了地價,再 加上建築成本和發展利潤,呎價起碼逾萬元,可見對樓價並無顯著的壓抑效用。

很清楚,「港人港地」對買家身份和轉售所施加的限制,令物業流通效率大打折扣,土地的價值降低,出現了「租值消散」(Rent Dissipation)現象。可惜,土地所失去的價值,既沒有讓買家從中受惠,也沒有增加政府庫房收益,一兩幅「港人港地」根本無法左右大局。既然政府已重推居屋,而且亦只有香港永久居民才能申購,無異隱含「港人港地」的精神,又何須再多此一舉?

無可否認,「港人港地」這個競選「政策構想」,是一個漂亮的「政治口號」多於實際政策成效。也可以說,任何違反市場規律的政治權宜,政策缺乏理性基礎,必然難以延續。

看深一層,政府推出買家印花稅,大幅增加住宅交易成本,將境外買家排除出 市場之外,已然嚴重扭曲了市場生態。然而,當樓價回落或經濟周期逆轉,政府還可以因應變化,及時撤銷。但「港人港地」的物業單位,三十年內不能售給非香港 永久居民,長期「鎖住」物業的流通性,一旦樓市調整,這些物業價值下降的速度和幅度,肯定比一般沒有交易限制的物業更快、更凌厲。政府以為可以協助買家低 價置業上車,政策對焦的受益人,最終反而變成受害者,好心做了壞事。

發展局局長昨天解釋,由於政府推出的「雙辣招」,令境外買家數量大減, 「港人港地」已無政策的迫切性。不過,停推的理據實在無法掩蓋政策當初「先導」推出時的草率,以及急功近利的施政思維。如今政策「備而不用」,缺乏施行透 明度,卻又明知漏洞百出,難以持續推行,不僅令公眾感到迷茫,更令本已扭曲的市場要恢復正常秩序益增障礙。

昨天,地產股急升,反映政府對「港人港地」並未「壽終正寢」的澄清,無法 取信於市場。事實上,這項「先導性計劃」從一開始到當前停推,章法欠明;物業市場本來由供求主導的運行秩序,不斷被行政干預所侵蝕,但行政干預背後的政策 理性和決策,卻又愈來愈偏離制度和公眾的監督,損及政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要不斷「搬龍門」去修飾決策的疏忽和紕漏。

如果政府始終未能就「港人港地」停推的政策理性,向公眾作出具說服力的解釋,不僅為市場帶來發展不確定性,也可能把過去兩年壓抑樓價的政策努力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