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近代政治史上,白宮記者會已成為政治運作和政策宣傳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不定期舉行的記者會中,總統可以將重大的決策訴諸民眾的支持,亦可以為施政上的缺失申辯,以期力挽既倒的狂瀾。
從新聞的角度來看,總統記者會已變成美國不成文的政治體制之一。數十年來,總統記者會曾經對歷任元首的宦海浮沉、國運漲落和國家走向,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與衝擊。法蘭克林.羅斯福是近代第一個在白宮召開記者會的總統。三○年代在總統辦公室內舉行的記者會,比較隨便,其形式亦迥異於今天的大型正式記者會。一群執筆疾書的記者,團團圍著羅斯福發問。在煙霧繚繞中,能言善道的羅斯福時而闡釋其政策,時而攻擊其政敵。就在這種不拘形式的氣氛裡,羅斯福一面向選民陳述政府的施政,同時亦為總統接受媒體聯合質問和直接訴諸民意的優良傳統樹立了典範。其後的杜魯門和艾森豪,亦都蕭規曹隨。
然而,在六○年代初期甘迺迪入主白宮後,總統記者會即有了根本上的改變:一、記者會不定期舉行,經由電視向全美作實況轉播;二、記者可以在現場隨意提出任何問題,而毋需事先呈交問題報備或「審核」;三、記者會時間通常為四十分鐘,有時長達一小時;四、由最資深的白宮記者率先發問,結束時亦由這名資深記者向總統致謝。以合眾國際社記者身分長駐白宮的海倫.湯瑪斯即擔任很長時間的領問者兼致謝人。從甘迺迪時代開始,總統記者會的內在功能和外在形式乃告確定。
總統可藉記者會宣導政令或作自我推銷,但如遇負面性質的大事,記者會即可能變成一個「燙手洋芋」。也就是說,總統如在記者會上表現欠佳,應付記者的提問不理想,甚至出現無從招架之勢,則其後果將是令人膽戰心驚的。反之,如應付得當,四兩撥千斤,兵來將擋,則不啻在文宣戰場上打一勝仗,聲望必升。半個世紀以來,最著名的白宮記者會當推甘迺迪在一九六一年古巴豬灣登陸慘敗之後舉行的記者會;尼克森於一九七三、一九七四年水門事件期間如坐針氈的記者會;卡特在一九七九、一九八○年伊朗美使館人質事件的記者會;雷根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九日晚上為非法軍售伊朗以援助尼加拉瓜右翼叛軍醜聞而召開的記者會;柯林頓在莫妮卡.柳文斯基緋聞時代的記者會。
中情局策畫一千多名古巴難民於甘迺迪上台後不久,登陸古巴豬灣全面潰敗,上千人被俘,甘迺迪顏面盡失。但他在記者會上引述一句義大利的民間俗話:「勝利有一百個父親,而失敗卻是個孤兒。」願意承擔責任而受到贊揚。尼克森在水門事件時期的記者會充斥火藥味,頗具攻擊性的CBS記者丹.拉瑟發問犀利,視總統如無物,惹火尼克森,老尼反問他:「你是在從事競選嗎?」拉瑟答道:「沒有。你呢?」卡特在人質事件期間的記者會,一副無奈與無能而又一籌莫展的模樣,塑造了他無法連任的前景。雷根政府為支持尼加拉瓜右翼叛軍,而祕密偷賣武器給伊朗,所得款項交給尼國右翼叛軍,沙烏地阿拉伯居中轉錢。美國國會早已禁止軍售伊朗,白宮國安和五角大廈幾個傢伙瞞著「無為而治」的雷根賣武器,全美大譁,國會調查。雷根在記者會上面對充滿敵意的記者,泰然自若、沉著鎮定、辯才無礙,充分發揮其「首席溝通者」的本事。柯林頓在電視螢幕上公然撒謊說:「我跟那個女人沒有性關係!」這句話成為柯林頓時代永遠難以磨滅的「遺蹟」。
對總統而言,記者會「既能載舟,亦能覆舟」,其關鍵在於總統是否能以誠信面對選民,是否能以負責擔當的態度凸出自己。換句話說,記者會即是輿論界檢驗總統施政成績的最佳場所,在記者連珠炮式的發問下,事前如未經過充分準備和研討問題,臨場又言不由衷或說錯話,都足以對總統的聲望構成嚴重傷害。在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中,輿論已成為制衡力量可觀的「第四權」,而這「第四權」乃是維護美國正常政治運作和消除美國政治汙垢的重要武器。白宮記者會就是媒體施展制衡力量的戰場之一。美國的政治體制離完善仍遠,但輿論可以使這體制變好,亦可使總統每日知所警惕。環顧現代白宮主人,最不喜歡開記者的就是雷根,其次即為小布希。不論是懶散或怯場或厭惡,少開記者會(雷根和小布希皆有過三、四個月未開記者會的紀錄)的後果不僅無益於美國人民,且有害於總統自己。
從羅斯福的「爐邊閒話」(民眾需收聽收音機)到今天的電視記者會,政治環境歷經無數變遷,政治人物亦「江山代有才人出」,然唯一不變的則是居廟堂之高的統治階級,必須坦然接受和虛心接納輿論力量的檢驗,只有這樣,政治才能清明,國家方能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