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使用與政治活躍
網絡世界緊扣現實行動
互聯網的威力之大,在於它對世界的影響,不止是局限於思想上,更可以把思想演化成現實行動,推動實體世界的政 治參與,直接改變世界。筆者就網絡與政治參與所進行的研究,曾於本欄發表了兩篇文章,先後探討媒體和互聯網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觀,和社經地位對媒體選擇能 力的影響(註一),如今來到了「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曲,是時候探討互聯網對現實世界的行為的影響,把分析的重點由思想轉至行動,由虛擬走向現實。
本 研究透過一個由21項指標組成的「政治活躍指數」(Political
Activism Index,簡稱PAI),分析高、中、低用量網絡使用者的政治參與程度,結果顯示,在各個不同使用量的類別中,上網的人明顯有更活躍的政治參與。似乎, 日趨普及的網絡世界,已成為現實政治參與背後一股難以逆轉的推動力。
PAI:4個層面量度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是一個廣泛概 念,為更有效地涵蓋不同形式的參與行為,筆者參考了哈佛大學政治學者Pippa
Norris的研究,使用她修訂的PAI作為量度政治參與的指標。PAI分為4個層面:「投票(Voting)」、「選舉為本(Campaign-
oriented)」、「目的為本(Cause-oriented)」及「社群為本(Civic-oriented)」,在每個層面下再分為不同問題,每 條問題代表一項參與,每項1分,總分21分(註二)。
「目的為本」和「社群為本」字面上可能較難理解:前者相對「選舉為本」,傾向以建制外的手段如聯署和遊行等,達到運動的目的;「社群為本」則詢問受訪者是否某些組織,例如工會、教會、專業團體和環保組織的成員,透過其社會網絡來量度受訪者的參與程度。
表 一綜合了不上網者及上網者的平均PAI(註三)。完全不上網的人最不活躍,只有1.50分,遠較上網者的2.51為低。我們按上網的頻密度和時間長度將網 絡使用者分為3組,發現PAI隨使用量遞增。低用量者的PAI為1.92,中用量為2.52,高用量為3.11,印證了「愈上網,愈政治活躍」的現象。
上網使弱勢社群更活躍
根 據分析,一般年紀較大、學歷和收入較低的人,政治活躍度也較低,表二印證了這點。年齡方面,PAI由18至29歲的2.84,下滑至50至59歲的
1.96,雖然60歲以後微升至1.97,這並不影響年齡與政治活躍度的基本反向趨勢。教育方面,小學或以下程度受訪者的PAI只有1.45,較具專上學 歷的2.98低逾一倍。收入方面,家庭月入低於2萬的受訪者,PAI均不過1.90,2萬以後突破2.0,5萬以上更達2.79。
然而,以 上的低參與情况可以透過網絡而逆轉。資訊弱勢社群的處境並非全然悲觀,只要獲得較為平等的網絡資訊渠道,年長、學歷較低、收入較少的人同樣可以發揮政治參 與的功能。上網受訪者的PAI,絕大部分都比整體高。在年齡與PAI之間,上網的受訪者並沒有如整體數據般呈明顯的反向關係;收入與PAI也無顯著的正向 關係。令人鼓舞和值得注意的發現還有,60歲或以上的網絡使用者,PAI為2.63,可視為一個由網絡引發的「老頑童」效應,這群學會上網的長者的
PAI,遠遠較同年齡的整體的1.97為高,也比整體上網者的2.51的數值為高。
參與需求爆發
政府與民間如何面對?
在資訊爆炸的21世紀,互聯網日漸普及,相信不是任何外力可以遏止的大趨勢。面對隨之而來的政治參與需求的爆發,政府應如何應付?是順應潮流開放管治,還是倒行逆施,打壓和監控網絡以至公民社會,將是現今任何非民主政府要面對的管治難題。
另一方面,在一片「不要大台」和「沒有領袖」的網絡文化下,民間又應如何協調更多元化的參與者,把眾多的意見匯聚成流,建立足以產生改變而非帶來混亂的動力,也將是民間社會要面對的重大挑戰。
註一:黃偉豪、陳思恒,〈先進中的落後——「上網」與「不上網」的天淵之別〉,《明報》,2015年2月18日;黃偉豪、陳思恒,〈人如其閱:信息鴻溝影響港人政治取態〉,《明報》,2015年1月17日
註 二:Norris, Pippa. (2005)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Political Activism: Evidence from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Vol. 1 (1): 20-39.
註三: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2014年11月12至14及17至20日進行「媒體和公共事務」意見調查,透過電話成功訪問1006名18歲以上香港市民
作者黃偉豪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陳思恒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