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沈帥青: 港式英語 怎登大場面?




立法會議員鍾樹根以港式英語,指摘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不至於令人聽不明白,但實在難聽。惟滿口港式英語又豈止他?近年港人英語水平被指倒退,五十步來笑百步?

韋達誠周一到立法會就高鐵工程延誤解畫,焦點本應是他如何回應,但發生更惹人議論的小插曲。民建聯鍾樹根突然「轉台」,由廣東話改以英語指摘韋達誠:「You are dreaming on your office You are not attend on your office?」大家不至於不明白,大意就是批評韋達誠在辦公室「發夢」,韋達誠亦回應指自己以專業態度上班,之後鍾樹根就再來一句「I dont think so囉」。

對於被批評是港式英語,鍾樹根指「每個人都有自己口音」,不會因此不再講英文,會聽意見及改進。其實,議員在立法會發言可自選語言,面對來自美國的韋達誠,鍾樹根以英語發問,不失直接了當,有網民也讚其有膽識。

英文混雜廣東話 習以為常

平心而論,不少港人也是滿口港式英語。本港教育重視兩文三語,自小就學習英文,但生活環境九成九時間以中文為主,即使書寫和聆聽不差,也不容易練得一口標準英語。更常見情況是,說起英語時反而慣將廣東話文法或語言元素混入其中,成為港式英語(Chinglish)。

Add oil(加油)、Laugh die me(笑死我)又或 blow water(吹水)等,無論是日常交談、網上留言或打短訊,港人習以為常,港式英語也可反映本地文化。

其實,即使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新加坡,也有「Singlish」,例如在英語句尾加上「lah」、「leh」等馬來語或福建話的尾音,不少星洲人視Singlish為文化特色,認為一口流利 Singlish 如同一種身份象徵。不過,新加坡政府就指外國人聽不懂Singlish,學生多講 Singlish 也會阻礙他們學習標準英語,故2000年起已開始提倡「Speak Good English」運動,提倡多講標準英語。連當地餐廳告示牌如「No Outside Food Allowed」,也被換成「No Food From Elsewhere, please」。

廣東話用字文法靈活,將之混合英語後變成的港式英語,用之無傷大雅,卻也要考慮場合和對象,例如若身在外地,又或說話的對象是外國人,港式英語是否還可溝通得來?

貪方便亂說 外國人聽不懂

曾任香港首席大法官的楊鐵樑,就曾批評港人貪方便把廣東音加進英語,是胡亂來的,聽起來也難聽。他舉例指「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根本不是英文,若去到英國說,只會被當成傻子。

語言的作用在於溝通,不中不英的港式英語,固然難登大雅之堂。事實上,港人的英語水平近年被指滑落。2012年的托福(TOEFL)考試,南韓以84分的平均分數,在亞洲各地中排行第七,七年間提升了12分,本港只排第九位,平均分比南韓還少2分。

向來被視為英語水平較港遜色的日韓,近年積極提升國民的英語水平,日本把英文列入小學必修科、日韓企業要求新入職員工考取英語國際水平試、考得好才能升職等,近年內地學生亦積極提升英語水平。面對眾多對手,港人的英語水平不止關乎競爭力,也關乎本港的國際形象。

作為國際都市,無論在職場或社交場合,難免遇上只能說英語的情況,雖然未必人人可以說得一口流利的地道英語,港式英語還是可免則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