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12月10日星期三

黃偉豪、陳思恒: 佔中與媒體撕裂 - 兩個世界如何能接近?



■年輕人大量使用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接收和傳播資訊,而老一輩則依賴傳統媒介,導致兩代人對社會認知出現極大分歧。資料圖片

佔領運動凸顯了香港正面對嚴重的管治問題,不少人都以「世代之爭」,即年輕一輩與上一代的價值衝突,來分析這場運動。本文嘗試從一個新角度切入這議題,透 過具體的數據分析,展示一個更根本的現實:世代之間之所以不能相互理解,甚至連溝通的動力也失去,與其使用媒體的習慣有莫大關係,基本上他們是活在兩個完 全不同和互相割裂的主觀世界當中。

世代差異與媒體撕裂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委託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11月中進行題為「媒體和公共事務」的意見調查,透過電話成功訪問1,00618歲以上香港 市民。支持佔領的受訪者為29.8%,取態一般的為22.4%,不支持的為47.7%。我們發現,若以對佔領運動的取態將受訪者分類,加以分析各組的年齡 及媒體使用習慣,運動背後的世代差異及媒體使用習慣的撕裂,均十分顯著(見附表)。下文將集中處理「支持」與「不支持」者的數據,這做法並非要淡化以「一 般」作表態的受訪者的重要性,只是為了更清晰地表達,倘若支持和反對雙方的媒體使用習慣繼續現在各行其道的趨勢,要促成溝通和達成共識,形成強大的民意基 礎向政府爭取真普選,可能只是空談。

先看雙方的年齡差異。支持運動的受訪者中,逾三成是30歲以下的青年,比55歲以上的受訪者多近一成;反觀不支持運動的一方,其中逾四成達55歲或以 上,30歲以下的只佔不足8%。再看雙方的媒體使用習慣。互聯網在運動的支持者中相當普及,使用率達八成半;與此同時,令人驚訝的是有三成半不支持運動的 受訪者是完全不上網的。我們也調查了facebook的使用頻密度,兩個組別中「十分經常」及「好少或無」使用這個主要社交媒體的受訪者,都分別錄得多達 兩成的差異。在支持者中,「十分經常」使用facebook的佔超過43%,但在不支持者中,只有23.62%的受訪者「十分經常」使用 facebook。此外,竟有超過四成的不支持者「好少或無」使用facebook。政治動員方面,近半支持運動的受訪者曾透過互聯網邀請或鼓勵他人作政 治行動,遠遠拋離不支持者網上政治動員的比例。除了互聯網使用習慣的差異外,當留意雙方有關公共事務的主要資訊來源時,也發現了值得重視的差異。支持者 中,透過看電視接收資訊的只有不足兩成,選擇社交媒體的卻達三成之多;不支持者中,逾四成半受訪者以電視為資訊途徑,使用社交媒體接收資訊的只有約半成。

世代之間的價值差異不是新現象,但面對如此懸殊的數據,我們不禁問,兩代人、支持和不支持者,是否分別活在兩個完全不同、互不溝通的世界裏面?他們不同的媒體使用習慣,是否使這種價值衝突和矛盾更加激化,進一步撕裂社會?要縮窄分歧,又有何出路?

由佔領道路到拉近人心

我們認為,根據調查的數據,要解決「後佔中」時期的香港社會撕裂和矛盾,有以下啟示:


一、對特區政府來說,如果它認為透過維持主流媒體現狀,甚至加強監控,如拒發新免費電視牌照,就可以掌控輿論和民情,這實在和現實不符。主流媒體受到政治 審查,只會迫使年輕人更快更主動接觸社交網絡等新媒體,結果就如上述數據所示,兩代人自說自話,越走越遠,最後連共同的溝通平台也失去。已輸掉年輕一代信 任的特區政府,不要一錯再錯。

二、對於支持運動的一方,若只留守馬路上的佔領區或只於慣用的媒體中活動,未必可令運動達到最佳效果。因為他們要影響的人,極可能生活於另一個媒體空間。如何接觸對方的媒體,進入對方的認知世界,甚至直接突破媒體的中介,「落區」作面對面的溝通,相信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媒體的主要功能,不應只是偏向於加強自己群體的既有價值,及鞏固原有信念,也應包括促進雙方的溝通以增加彼此了解。要是因為雙方均不肯超越各自使用媒體的既有秩序和習慣,而錯失感染和說服對方的寶貴機會,最後只會令整場雨傘運動的路越走越窄,成功的機會也越來越微。




黃偉豪、陳思恒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