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3年4月25日星期四

陶傑 :正說「包容」




「包容」這個詞,近年在香港,時時受到歪曲和誤解。

「包容」不是縱容陋習、助長罪惡之風的意思。「邪惡之所以勝利,在於善良的人一事無為」──路見不平,不予干預,以「包容」的一知半解來自慰阿Q的懦弱,是很可鄙的。

什麼是「包容」(Tolerance)呢?一九八六年六月,倫敦一群作家,在市中心海德公園附近定期聚會,痛論時政。他們尤其不滿首相戴卓爾夫人的管治,商量有什麼辦法,可以用自己的寫作影響力,令戴卓爾夫人倒台。

他們成立了一個鬆散的同盟,自稱「六月二十日小組」,因為正是在一九八六年的六月二十日,決定同氣連枝,以結束戴卓爾夫人管治為目標,他們認為這將是歷史的一天──其中的典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貴族出身的德國將領史托芬堡密謀刺殺希特拉的壯舉。

他們將戴卓爾夫人視同希特拉再世,更自戀地以義士自居,承諾定期開會,共襄大計,不達目的不散,直到戴卓爾夫人派警察撞破門來將他們一網成擒為止。

這伙作家的其中一人,名叫盧殊迪。三年之後,他的小說「魔鬼詩篇」出版,因涉及嘲笑回教先知穆罕默德,伊朗教長高美尼發出追殺令呼籲全球回教徒將這個人格殺勿論。

這時,戴卓爾夫人卻下令政府全力保護這位作家,外相賀維也責令全球的英國大使館和情報部門提高警戒。保守黨政府譴責高美尼的恐嚇,重申言論和創作自由,必不容侵犯。

但是盧殊迪明明是戴卓爾夫人的政敵。然而,戴卓爾夫人並不介懷,反而保護他的安危。這才是真正的「包容」,廣大的胸襟,堅定的原則,不計前嫌的氣魄。在此之後,「六月二十日小組」無疾而終,戴卓爾夫人逝世了,而作家盧殊迪,今日尚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