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拜HSBC
PMI
上周五的《澳洲金融評論》(AFR)刊登了一則消息,大概會令所有長期留意中國大陸經濟狀況的人士感到惘然:滙豐銀行贊助、5年來每月都可在新聞裏讀到的兩種HSBC PMI(製造業、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將在本月底後「消失」【註1】。
上述以滙豐名義發放的指數,其實是一所國際商業研究機構Markit的資訊產品;滙豐出錢贊助,得到的好處是HSBC這個招牌按時按候隨着指數不脛而走走 遍全球,十分醒目,廣告/公關效用巨大。不過,AFR的文章相當明確地暗示了滙豐割愛的背後原因:這兩個指數,一般先於大陸官方數據好幾天發放,而數值則 常常比後者低,甚至有時官方數字顯示有關的經濟活動總量膨脹了,HSBC PMI卻顯示收縮,北京因而「不高興」;滙豐大概是為了不影響在大陸的市場開發,於是停止贊助。Markit表示,已經找到另外的贊助機構,也是國際大 戶,不過不是金融業的。
北京「不高興」有雙重原因:經濟情況已非常不妙,不容得一些外國機構不斷「唱衰」。AFR暗指,除了最近滙豐因發放政治不正確的PMI遇到麻煩,還有其他 幾個類似的事例。其實,大陸對數據的管制一向非常嚴厲;幾年前美帝駐北京大使館網站發放該市的空氣污染PM2.5數值,竟遭中國外交部嚴詞指摘,幾乎釀成 一場外交風波。不過,美帝有本錢企硬,滙豐卻因為要替股東賺錢,卻不得不避吃眼前虧。
的確,大陸實體經濟的增長,好幾年來大體上都是下行,除了好幾次因各級政府和央行強力催谷,PMI才稍微高於50的榮枯線;有些具體數據,如量度工業環節 景氣的一個月度指標──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一連39個月出現負值,最近更每個月掉四五個巴仙,不知何時才會見底【註2】。
二、美國是下一個「新興」世界工廠?
「見底」是個周期概念,見底之後回升,升了又跌,周而復始。不過,大陸的製造業失速下行,很可能是「大時代」裏的新常態,伴隨而來的是「世界工廠」 美譽的褪色。上周五的《財星》(Fortune)刊出一篇文章,題為「大件事:美國工業生產成本低得和中國差不多」,主旨並不新鮮,卻有兩個數據值得留 意:今年大陸工業生產平均直接成本只比美國低5%;到了2018年則美國反而要比大陸低2%至3%【註3】。
數據出自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一份最新報告。BCG是繼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之後世界排名第二的顧問公司,研究實力強勁。早在2011年,當美國經濟依然泥足深陷於次按危機帶來的「大衰退」之際,BCG就大膽預 言:美國製造業將再次興起;大陸的最強賣點「低成本」則會在5年後基本上消失。今年再看數據,所說果然不差【註4】!
美國的工業生產成本急降,主要原因是生產力提升得很快速,而美國國內能源平均價格則一直急跌:2005年至今,西德州原油價格指數(WTI)基本持 平,天然氣平均價格則跌了75%。這個價格現象後面的原因主要就是美國的採能技術出現突破,業界普遍掌握了最先進的頁岩油氣層水力壓裂法 (hydraulic fracturing,簡稱fracking)。過去10年,一些國家用了這種技術採集油氣,所鑽的井的數目依次是:美國(101117)、加拿大(16930)……中國(258)……。美國的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目前是大陸的三分之一【註5】。
中美之間那百分之五的直接生產成本差異其實微不足道,因為從美國生產商和當地消費市場的角度看,如果減省掉長程運費、時間、罷工風險等間接成本,在 美國消費的東西在美國生產,就反為划算。如此,這部分產品,尤其是高技術、高增值、低污染的那些,過去在中國生產的話,馬上就要回歸美國本土生產;檔次稍 次一點的,生產可能從中國轉移到鄰近的墨西哥,那裏的直接成本現時比中國低5%,人口比越南還多20%,而且十分年輕,年齡中位數是27歲,比中國大陸低 10歲。
那麼,餘下的美國市場所需的低技術、低增值、 高污染產品,是不是就都留在大陸生產呢?也不一定,因為大陸的生產成本不僅直追美國,還迅速拋離其他已經開始工業化的國家如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菲 律賓等國;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成本平均比中國大陸低10%至15%,已經對大陸造成壓力。
由此可見,10年之後的「新興」低成本「世界工廠」,除了美國,還有好幾個,當中技術最高的當然是美國;技術中等的有墨西哥、泰國(泰國已經是日本 汽車供應除美、中的海外市場的最大生產基地);處於技術低端的則有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等好幾個,古巴恐怕到時也會是一個競爭者。這些國家已經開始蠶 食、瓜分中國大陸的工業生產訂單。如此,試問下行了相當時日的大陸各種工業生產指數,又怎麼能忽然很快有轉機呢?
上周五的《澳洲金融評論》(AFR)刊登了一則消息,大概會令所有長期留意中國大陸經濟狀況的人士感到惘然:滙豐銀行贊助、5年來每月都可在新聞裏讀到的兩種HSBC PMI(製造業、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將在本月底後「消失」【註1】。
上述以滙豐名義發放的指數,其實是一所國際商業研究機構Markit的資訊產品;滙豐出錢贊助,得到的好處是HSBC這個招牌按時按候隨着指數不脛而走走 遍全球,十分醒目,廣告/公關效用巨大。不過,AFR的文章相當明確地暗示了滙豐割愛的背後原因:這兩個指數,一般先於大陸官方數據好幾天發放,而數值則 常常比後者低,甚至有時官方數字顯示有關的經濟活動總量膨脹了,HSBC PMI卻顯示收縮,北京因而「不高興」;滙豐大概是為了不影響在大陸的市場開發,於是停止贊助。Markit表示,已經找到另外的贊助機構,也是國際大 戶,不過不是金融業的。
北京「不高興」有雙重原因:經濟情況已非常不妙,不容得一些外國機構不斷「唱衰」。AFR暗指,除了最近滙豐因發放政治不正確的PMI遇到麻煩,還有其他 幾個類似的事例。其實,大陸對數據的管制一向非常嚴厲;幾年前美帝駐北京大使館網站發放該市的空氣污染PM2.5數值,竟遭中國外交部嚴詞指摘,幾乎釀成 一場外交風波。不過,美帝有本錢企硬,滙豐卻因為要替股東賺錢,卻不得不避吃眼前虧。
的確,大陸實體經濟的增長,好幾年來大體上都是下行,除了好幾次因各級政府和央行強力催谷,PMI才稍微高於50的榮枯線;有些具體數據,如量度工業環節 景氣的一個月度指標──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一連39個月出現負值,最近更每個月掉四五個巴仙,不知何時才會見底【註2】。
二、美國是下一個「新興」世界工廠?
「見底」是個周期概念,見底之後回升,升了又跌,周而復始。不過,大陸的製造業失速下行,很可能是「大時代」裏的新常態,伴隨而來的是「世界工廠」 美譽的褪色。上周五的《財星》(Fortune)刊出一篇文章,題為「大件事:美國工業生產成本低得和中國差不多」,主旨並不新鮮,卻有兩個數據值得留 意:今年大陸工業生產平均直接成本只比美國低5%;到了2018年則美國反而要比大陸低2%至3%【註3】。
數據出自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一份最新報告。BCG是繼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之後世界排名第二的顧問公司,研究實力強勁。早在2011年,當美國經濟依然泥足深陷於次按危機帶來的「大衰退」之際,BCG就大膽預 言:美國製造業將再次興起;大陸的最強賣點「低成本」則會在5年後基本上消失。今年再看數據,所說果然不差【註4】!
美國的工業生產成本急降,主要原因是生產力提升得很快速,而美國國內能源平均價格則一直急跌:2005年至今,西德州原油價格指數(WTI)基本持 平,天然氣平均價格則跌了75%。這個價格現象後面的原因主要就是美國的採能技術出現突破,業界普遍掌握了最先進的頁岩油氣層水力壓裂法 (hydraulic fracturing,簡稱fracking)。過去10年,一些國家用了這種技術採集油氣,所鑽的井的數目依次是:美國(101117)、加拿大(16930)……中國(258)……。美國的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目前是大陸的三分之一【註5】。
中美之間那百分之五的直接生產成本差異其實微不足道,因為從美國生產商和當地消費市場的角度看,如果減省掉長程運費、時間、罷工風險等間接成本,在 美國消費的東西在美國生產,就反為划算。如此,這部分產品,尤其是高技術、高增值、低污染的那些,過去在中國生產的話,馬上就要回歸美國本土生產;檔次稍 次一點的,生產可能從中國轉移到鄰近的墨西哥,那裏的直接成本現時比中國低5%,人口比越南還多20%,而且十分年輕,年齡中位數是27歲,比中國大陸低 10歲。
那麼,餘下的美國市場所需的低技術、低增值、 高污染產品,是不是就都留在大陸生產呢?也不一定,因為大陸的生產成本不僅直追美國,還迅速拋離其他已經開始工業化的國家如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菲 律賓等國;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成本平均比中國大陸低10%至15%,已經對大陸造成壓力。
由此可見,10年之後的「新興」低成本「世界工廠」,除了美國,還有好幾個,當中技術最高的當然是美國;技術中等的有墨西哥、泰國(泰國已經是日本 汽車供應除美、中的海外市場的最大生產基地);處於技術低端的則有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等好幾個,古巴恐怕到時也會是一個競爭者。這些國家已經開始蠶 食、瓜分中國大陸的工業生產訂單。如此,試問下行了相當時日的大陸各種工業生產指數,又怎麼能忽然很快有轉機呢?
三、2047已經望得見
人口學通常是這樣給「世代的長度」(generation time)下定義的:所有女性誕下她們的第一胎女嬰時年齡的平均(對不起,人口學是十分「女性中心」的;男士請勿見怪)。在女性教育程度比較高、結婚一般 比較遲的後工業社會裏,根據這個定義,一代人大概就是30年左右。按此可知,明年、後年出生的港女生下港孫女的時候,香港便到了2047的大限。
我們(像筆者)這一代人以前習慣講的是「97大限」,不過,拜當時的世界秩序和當年大陸經濟羽翼未豐等因素所賜,那個「大限」其實不是什麼真的大限;反而,由於當時中共礙於內外形勢,要落足嘴頭哄騙港人接受回歸,給出各種諸如「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民主普 選」等白紙黑字好條件,乃有97之後10多年裏的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基本自由,其中有些方面存在的限制比港英時代還要寬鬆。這無疑是一個奇蹟。
當然,97之後至今(?)的這種非常可貴的事實上寬鬆,百分之百是港人不斷警覺、不懈捍衞的結果,絕對不是京港當權派、專制者的欣然賞賜、核心價 值。可以這樣說:97之前說的「大限」給推遲了,成為「47大限」;而由現在起到2047年,之間的「中限」、「小限」,眼看會愈來愈多。如此,還可以寄 望港人靠自己的力量,在「病夫」已經變成「強國」(假設「強國」不會變回「病夫」)的形勢下,為2047及後出生的那一世代再創一個奇蹟嗎?
這個遠觀問題,是筆者在去年的佔領運動場地裏,在年輕人當中第一次聽到熱烈討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我們這一代,年齡所囿,當時最常見的情緒不過 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爭取得到真民主」,因為我們當中活得過2047的恐怕沒多少個,故2047之後的問題不會想太多。這是一個深刻的世代差異,或 會直接影響今後香港社運的內容和形態。
於是,政府的「政改」議案遭否決之後,民主派政黨的領導馬上提出「回到原點,重啟『五部曲』,重開政改談判」;而年輕人當中,卻有黃之鋒的一篇題為 「政改否決了,然後呢?正視2047年的香港前途問題」的文章,文章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五十年不變,然後呢?」那句。之前的一句這樣說:「對我來說,香 港未來最核心的問題不是政改爭議」。這顯然與政黨要求的重開政改談判,有截然不同的先後排次。
對「五十年不變,然後呢?」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很多種;黃之鋒給出的是「港人必須認清目標,準備爭取在2030年以後實踐『香港前途 公投自決』,透過全民投票決定香港未來,促使2047年後不管出路如何,也能得到香港人的民意認受,所以民主運動在後政改時代理應超越普選與否框架……方 可阻止威權政府由上而下地在2047年後把香港置於『一國一制』的死局下。」【註6】
當然,港人區區要求在普選一個特首的時候能夠「公民提名」,也難似登天,那麼,對整個香港的前途進行公投,能夠實現嗎?如果大家認為不可能,就要想想到時 極有可能出現的情況:特府提請人大釋法,把《基本法》第5條裏說的「五十年不變」解釋為「五十年之後可變」,再把「可」字(「參照」梁愛詩說法)解 釋為「須」;然後由人大決定取消《基本法》,提出、通過香港實施完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共產黨要那麼辦,到時那一代的香港人可拿它怎麼辦?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民主派要正確地決定今天、2015年要做什麼、怎樣做,得借用動態博弈論裏的「逆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幫助思考:先問問2047年的時候要爭取到什麼,然後回過頭一步一步地逆向推理,得出2046、2045、2044、……2017、 2016,最後是2015年即今年必須做什麼。除了這樣想,還可以怎樣呢?
提議年紀大一點的朋友拿黃之鋒的文章來看看。
【註1】該份AFR本月26日的關於HSBC PMI的報道見http://www.afr.com/markets/market-data/hsbc-dumps-china-pmi-as- beijing-tightens-information-flows-20150626-ghwa1o。
【註2】大陸5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數字見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
150609/20150609103520076596510.shtml。
【註3】《財星》文章見https://fortune.com/2015/06/26/fracking-manufacturing- costs/;所引述的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最新成本數據在 https://www.bcgperspectives.com/content/interactive /lean_manufacturing_globalization_bcg_global_manufacturing_cost_competitiveness_index /。
【註4】波士頓諮詢公司(BCG)2011年那份報告全文在https://www.bcg.com/documents/file84471.pdf。
【註5】見2015年哈佛商學院Michael Porter與BCG合作的研究America's Unconventional Energy Opportunity,全文在http://www.hbs.edu/competitiveness/Documents/america- unconventional-energy-opportunity.pdf;各國鑽井數目在p.18。
【註6】黃之鋒文章全文在http://hkdash.com/post/12833;筆者提及的關鍵部分在這裏:https://www.facebook.com/joshuawongchifung/posts/859493100809866。
人口學通常是這樣給「世代的長度」(generation time)下定義的:所有女性誕下她們的第一胎女嬰時年齡的平均(對不起,人口學是十分「女性中心」的;男士請勿見怪)。在女性教育程度比較高、結婚一般 比較遲的後工業社會裏,根據這個定義,一代人大概就是30年左右。按此可知,明年、後年出生的港女生下港孫女的時候,香港便到了2047的大限。
我們(像筆者)這一代人以前習慣講的是「97大限」,不過,拜當時的世界秩序和當年大陸經濟羽翼未豐等因素所賜,那個「大限」其實不是什麼真的大限;反而,由於當時中共礙於內外形勢,要落足嘴頭哄騙港人接受回歸,給出各種諸如「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民主普 選」等白紙黑字好條件,乃有97之後10多年裏的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基本自由,其中有些方面存在的限制比港英時代還要寬鬆。這無疑是一個奇蹟。
當然,97之後至今(?)的這種非常可貴的事實上寬鬆,百分之百是港人不斷警覺、不懈捍衞的結果,絕對不是京港當權派、專制者的欣然賞賜、核心價 值。可以這樣說:97之前說的「大限」給推遲了,成為「47大限」;而由現在起到2047年,之間的「中限」、「小限」,眼看會愈來愈多。如此,還可以寄 望港人靠自己的力量,在「病夫」已經變成「強國」(假設「強國」不會變回「病夫」)的形勢下,為2047及後出生的那一世代再創一個奇蹟嗎?
這個遠觀問題,是筆者在去年的佔領運動場地裏,在年輕人當中第一次聽到熱烈討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我們這一代,年齡所囿,當時最常見的情緒不過 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爭取得到真民主」,因為我們當中活得過2047的恐怕沒多少個,故2047之後的問題不會想太多。這是一個深刻的世代差異,或 會直接影響今後香港社運的內容和形態。
於是,政府的「政改」議案遭否決之後,民主派政黨的領導馬上提出「回到原點,重啟『五部曲』,重開政改談判」;而年輕人當中,卻有黃之鋒的一篇題為 「政改否決了,然後呢?正視2047年的香港前途問題」的文章,文章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五十年不變,然後呢?」那句。之前的一句這樣說:「對我來說,香 港未來最核心的問題不是政改爭議」。這顯然與政黨要求的重開政改談判,有截然不同的先後排次。
對「五十年不變,然後呢?」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很多種;黃之鋒給出的是「港人必須認清目標,準備爭取在2030年以後實踐『香港前途 公投自決』,透過全民投票決定香港未來,促使2047年後不管出路如何,也能得到香港人的民意認受,所以民主運動在後政改時代理應超越普選與否框架……方 可阻止威權政府由上而下地在2047年後把香港置於『一國一制』的死局下。」【註6】
當然,港人區區要求在普選一個特首的時候能夠「公民提名」,也難似登天,那麼,對整個香港的前途進行公投,能夠實現嗎?如果大家認為不可能,就要想想到時 極有可能出現的情況:特府提請人大釋法,把《基本法》第5條裏說的「五十年不變」解釋為「五十年之後可變」,再把「可」字(「參照」梁愛詩說法)解 釋為「須」;然後由人大決定取消《基本法》,提出、通過香港實施完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共產黨要那麼辦,到時那一代的香港人可拿它怎麼辦?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民主派要正確地決定今天、2015年要做什麼、怎樣做,得借用動態博弈論裏的「逆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幫助思考:先問問2047年的時候要爭取到什麼,然後回過頭一步一步地逆向推理,得出2046、2045、2044、……2017、 2016,最後是2015年即今年必須做什麼。除了這樣想,還可以怎樣呢?
提議年紀大一點的朋友拿黃之鋒的文章來看看。
【註1】該份AFR本月26日的關於HSBC PMI的報道見http://www.afr.com/markets/market-data/hsbc-dumps-china-pmi-as- beijing-tightens-information-flows-20150626-ghwa1o。
【註2】大陸5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數字見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
150609/20150609103520076596510.shtml。
【註3】《財星》文章見https://fortune.com/2015/06/26/fracking-manufacturing- costs/;所引述的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最新成本數據在 https://www.bcgperspectives.com/content/interactive /lean_manufacturing_globalization_bcg_global_manufacturing_cost_competitiveness_index /。
【註4】波士頓諮詢公司(BCG)2011年那份報告全文在https://www.bcg.com/documents/file84471.pdf。
【註5】見2015年哈佛商學院Michael Porter與BCG合作的研究America's Unconventional Energy Opportunity,全文在http://www.hbs.edu/competitiveness/Documents/america- unconventional-energy-opportunity.pdf;各國鑽井數目在p.18。
【註6】黃之鋒文章全文在http://hkdash.com/post/12833;筆者提及的關鍵部分在這裏:https://www.facebook.com/joshuawongchifung/posts/859493100809866。
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