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黃友嘉: 助內企「走出去」 香港顯特殊角色




香港一直是內地與世界的連接點;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的窗口作用與日俱增。1970年代末起,香港為內地製造業引進資金、技術、管理和海外市場網絡;1990年代後,香港金融市場為內地籌集了大量資金;而從本世紀初開始,香港則逐步加強對內地服務業的參與。香港不斷因應內地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而調整定位,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之餘,亦提升和壯大自己的經貿功能、產業實力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港窗口作用與時俱進

近年,配合國家對外開放格局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為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舉的新形勢,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對外投資中介的角色日益吃重。根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至2010年底達3172億美元,當年的投資流量為688億美元,佔全球5.2%並居第5位。目前,內企在海外的投資約65%是在香港或者透過香港進行。

內企紛紛走出國門,一來是因為「能力所及」,二來亦是「勢所必然」。經過多年的迅速發展,內地企業的實力今非昔比;2011年在《財富》雜誌「世界500悤」榜上有名的國內企業已達59家。但必須承認,大多數內地企業主要是靠規模和低成本的優勢取勝,而這種「粗放型」擴張的經營之路已經愈走愈窄。內企要突破發展瓶頸,亟需改善應用科研、設計、品牌等高附加價值領域,亦須強化國際供應鏈管理,特別是對海外銷售網絡、售後服務以及原材料的採購等上下游環節進行垂直整合;同時,內地的工商與專業服務行業要真正邁向世界級水準,亦必須走國際化路線。對外直接投資特別是海外的收購合併,正是企業實現從「外延型」增長向「集約型」轉軌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歷史上,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台灣,在成為出口貿易「大戶」以及錄得持續順差之後,均出現企業大舉對外直接投資的熱潮;近年中國企業在國際投資舞台上異軍突起,其實亦非出於偶然。

「雙重」身分造就特殊角色

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天然「起跳板」和最佳拍檔,除了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市場輻射力強、營商環境佳、配套服務一應俱全,以及身兼金融中心、商貿中心、航運旅遊中心以及跨國企業總部中心的集成效應之外,更有賴於其得天獨厚的政經地位。

香港在主權上是中國的一部分,卻又是獨立的關稅區,奉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保持與內地不同的政治體制;香港的經濟和市場管理達至國際領先水準,但其監管制度又對中央政府維持高透明度。這種特殊的「雙重」身分便造就了香港獨一無二的「緩衝帶」和「防火牆」功能。

由於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中國企業直接到外國投資或收購時經常遇到阻力。近年「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一些國家的政府對中國企業在全球的業務擴張持懷疑態度,甚至加以阻撓和干擾;典型的例子是華為於2008年收購3Com以及2011年收購3Leaf的計劃,都因受到美國國會和政府的壓力而受挫。內地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如果以香港子公司的名義或者透過與香港企業聯合到海外投資資源、礦產或者高科技等行業,相信有助於降低政治敏感度和減輕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抗拒感。

隨覑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國內企業「走出去」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如果內地企業將海外營運的據點設在外國城市,則可能要任命外國人作為名義股東及董事,亦必須在當地註冊和接受當局監管;這無異於把一大筆財富置諸國家的控制範圍以外。但內企若以香港為基地管理位於全球和內地的資產,國家在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亦可對企業境外經營活動維持有效的監管,確保國家的金融和經濟安全性不會被弱化。內地企業在香港建立進軍海外的「橋頭堡」甚至境外總部,相信中央政府會樂見其成。

不少分析預測,內地每年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勢必在不久的將來超越其吸引外來投資的流入量;以2010年內地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57億美元來估算,這已相當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47%。內地企業借助香港的平台走向國際,亦是給本港注入高能量的經濟活動,對本港的實體產業、金融、就業甚至物業市場發展所能帶來的正面作用實不容小覷。當然,面對日新月異的形勢和激烈的城際競爭,本港不可用「有麝自然香」的心態去守株待兔,而是要檢視自己的硬件和軟件的配置,及時改善和提升針對內地企業的服務,才不會與這個歷史機遇擦肩而過。

多管齊下提升硬軟件

例如,近年香港市區的會展場地已相當緊張,更遑論能否滿足日後內地企業大舉「走出去」對會議和展覽設施的新增需求;香港有必要探討如何突破會展基建不足的瓶頸,特別是應將會展中心第三期擴建工程盡快上馬,以配合未來市場發展的需要。

再者,愈來愈多內地企業以香港作為進軍國際的踏腳石,自然會需要更多精通兩文三語,兼且了解兩地法規、制度、文化的專業人才。例如, 2010年內地企業以併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達297億美元,佔流量總額的43.2%。配合內地企業對外併購活動方興未艾的趨勢,香港有必要進一步增加熟悉有關業務的各類專才的供應。

香港專業服務雖以高質素和高效率著稱,但不能否認,本港有些服務的收費相對較高。例如,香港IPO上市的費用一般都高過新加坡;而本港專責工商事務的律師費用不菲,甚至貴過美加等發達國家。看來,香港亦有必要增強特定專業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引進,將收費水平維持於較合理水準,才能保持對內企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香港寸土寸金,高昂的商廈租金居世界前列。除了須從增加供應覑手之外,本港亦可在舊區重建以及規劃新發展區時,考慮引入以吸引內地企業為主題的中心商務區(CBD)概念。特區政府最近提出「起動九龍東」的構思,擬將啟德、九龍灣及觀塘發展成為第二個商業核心區;結合內企「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來看,這項計劃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和策略意義。

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特區政府還可從「G2G」的層面上「發功」,以玉成其事;例如,爭取中央和內地省市的支持,進一步放寬內企來港手續以及對人員進出境、資金調度的控制;並可考慮設立一個由兩地政府、工商界代表組成的機構,負責統籌、協調和推廣的工作。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洪流撲面而來;香港,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