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

練乙錚: 佔中為何言退.板塊惡鬥加劇.台灣說三道四

查史美倫女士的「黑奴論」引發民憤,不過筆者寧願相信,她說那番話,並非出自主觀惡意,否則太可怕。行會是特首的首要智囊,其成員的想法極其重要,說話舉足輕重,在在影響特區施政、港人福祉;如果真是惡意,香港怎麼得了。僉信,查史氏失言,乃是她真心認為港人爭取公平普選不必急。像她那種身份地位特殊的人,真的不會覺得要急於爭取更多的政治平等,因為體制裏已經有人廣泛代表她的利益,更有充分的渠道讓她發聲。口直心直,推己及人,所以才說出那番話,如同古往今來所有問「何不食肉糜」者。

「心裏充滿,口就說出」。(路 645)


一、運動的「脈衝平衡」

周四筆者談到用動態平衡的概念思考佔中現況,提到佔領區大系統「能反應、可伸縮、有回饋、懂糾正,而且不斷從外部的正因素得到正能量……,足以抵消各種外來打擊、自然損耗和善意勸退,讓佔領能夠以相當的規模持續。」今天深入一點考慮佔領區的平衡規模和形態變化。

運動高峰期間,佔領區的規模,以所佔領的街道總長計算,一度擴展到四公里以上,並且持續了一段不短的日子。能夠達到這個規模,乃是一些諸如佔領者的士氣、體力狀況、民意、天氣、政權打壓、警方施暴等正負因素決定的。因素改變了,規模就起變化,向另外一個平衡、甚或另外一種平衡過渡。

按現時的環境狀況看,佔中的基本平衡規模應該比10月初的時候小,而那種四公里的佔領,往後應該只會是以比較短暫的脈衝(pulse)形式發生,例如上周的「催淚一月祭」,壯觀場面忽現,之後佔領區又回復較小規模。這其實是佔中運動發展出的新模式。如此平常不甚起眼、有事一就着,物理學家稱之為「脈衝平衡」(pulsating equilibrium)。一個系統維持這種動態脈衝平衡所需的能量無疑比較低。這就有利於運動作為期半至一年左右的持續,不讓「佔華」即佔領華爾街運動專美【註1】。

筆者認為,佔領區會向這種低損耗、高效益的平衡狀態轉化。如果運動要分兵兩路,其中一路負責把運動訊息帶進社區導致更大規模的遍地開花(這件工作不一定與議員辭職補選等事有關),則這個模式更是呼之欲出;佔領區剩下堅守的人數可減至更低,有特別事故才迅速滙集。這種佔領模式既有利參與者管理與守衞佔領區,方便輪替休整,能減少與周邊的摩擦,可讓參與者兼顧學業、工作與家庭關係,卻不影響有需要時能夠投射出的總能量,所以是一種更優化的佔領模式。

對特府、警方而言,運動若進入這個形態,也不無好處,因為平常佔領空間縮小,對民生影響減輕,「幫港滋事」分子挑起衝突的藉口就難找。因此,筆者估計,運動的領導和特府高層的非極端派,會有共同意願朝這個方向互動。然則運動領導者要在各自的佔領現場對支持者做大量的說服工作,讓他們也看到好處。

佔領形態朝這個方向發展最健康最自然,並不需要主觀地談「膠着」、「收科」、「退場」;若僅僅是為了後者而搞出其他更複雜的抗爭手段如公投、總辭等,更屬本末倒置。佔中進入上述形態之後,即可以逸待勞,起碼守到明春立會否決政府假普選方案;期間泛民除了要多到群眾中去帶動民主討論,其他實在不必多費能量。

順便一提。有一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讓「全港民意」決定27票的投向。27票不能代表亦不應反映全港民意;持該27票者只對他們各自的支持者負責。這是代議制的一個要義。


二、極端派鎮壓慾真可受抑制?

也是在上周四的文章裏,筆者提出審慎樂觀,認為八九六四天安門式的流血清場不會在港重演,因為有囊括港陸各種顏色利益的「資本理性」發揮作用,足以讓宮廷保守派有效抑制極端派的鎮壓慾。然而,這是有條件的:運動本身必須強大,以致當局流血清場產生的震盪足以導致經濟崩潰,「資本理性」才有足夠誘因阻止極端派的暴力傾向。

相反,如果運動的支持薄弱,則情況會不一樣。今年稍早之時,筆者曾與戴耀廷君對話,指出運動的領導要做好「倒在血泊中」的心理準備,因為運動要面對的,是一個已失去純潔性的殘酷政權,無論哪一派當政,也會硬得過就硬,絕不心慈手軟:若佔中力量微弱,反會招致無情打擊,「係一次過 decapitation(斬首),收拾你班友」。打壓暴力縱不成比例,人民會非常反感,但站出來的人會更少,因為怕。以所謂「手術式」行動暴力清場,引致經濟大動盪的可能性很低;「資本理性」於是不會抑制鎮壓,反而可能會「理性地」站到鎮壓一方,助紂為虐。

不過,從實際情況考慮,上述兩個可能性不是平排的;民氣或強烈支持佔中、或極之反對暴力清場(如使用催淚彈遭髮指),故第一種可能性穩高於第二種。當運動進入「動態脈衝平衡」之後,真正顯示支持力量的,不是平日留守人數,而是脈衝發生時的動員規模;後者絕不會少,這從之前的兩次牛刀小試林鄭第一次對話縮沙的即晚,以及「催淚一月祭」傍晚就清楚知道了。因此,筆者估計,便是那坊間認為1129日台灣地方公職人員「九合一」選舉的敏感日子過後,流血清場發生的概率還是偏低。


三、「板塊博弈」變本加厲

筆者在前文還說過,「資本理性」要求社會穩定,結果可以擋住宮廷極端派的鎮壓慾,而那種理性是跨板塊的,不僅沒有「唐營」、「梁營」之別,連是不是紅色資本也不是問題,可以連成一氣。然而,這不代表不同的利益板塊之間沒有了基本衝突。田北俊因為對梁特的去留「說三道四」,被直屬於黨的最高統戰機構掃地出門,突顯了板塊之間不可調和的一面。梁特當選兩年以來,在黨的「循循善誘」底下,板塊惡鬥,起碼在表面上的確有所收斂,聯手對付泛民的事例俯拾即是(例如對一些媒體人的打壓);2012年敗選的一方,更有重頭人物「帶槍投誠」倒向另一方的。

然而,綑綁不成夫妻,板塊之間的矛盾,在佔中危機當前,不僅沒有稍解,反而變得更尖銳!面對衝着「中環」而來的「愛與和平」威脅,一眾大孖沙從容若定,基本上「口頭警告了事」,態度與特府和北京皆不同。中央見勢不妙,急令董伯出面,於泛民「去飲」之前十日,率「工商專業人士」即超級富豪訪京面聖,讓黨有機會直接對各人曉以利害。豈料眾孖沙依然不為所動,只是事後公開作一些「乖孩子快回家」之類的勸說;其後最「激」的動作,也不過是某財團宣布取消每年兩萬大元獎學金之舉。及至運動從「中」變「鐘」,眾孖沙就更好整以暇一於只作壁上觀,冷眼看梁特如何對付忽然崛起頑強抗命的新世代。

北京終於按捺不住,決定向眾孖沙宣戰發功。先是丟出一顆照明彈,那就是1025日新華社發表的文章,題為HongKong tycoons reluctant to take side amid Occupy turmoil(香港眾孖沙不願在佔領動亂之中表態),破天荒連名帶姓點了好幾個大孖沙的名【註2】。然後,就是向反梁最烈的田少丟出那顆殺一儆百的深水彈。結果,後者中彈後「和而不降」,深水彈卻在愛國統一戰線上的板塊交接處炸出一道更深的斷裂層。

一國兩制之下,竟出現「一個佔中、兩條戰線」的格局。

兩年前梁特以「忽然眾望所歸」的姿態上台,可謂冷手執個熱煎堆,但阿爺撿到的,卻是兩個(也許是三個)甩也甩不掉的燙手山芋。那到底是天作的還是自作的孽?此孽如何得解?


四、香港佔中、台灣發酵

佔中在香港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台灣的幾份早已給大陸糖衣炮彈轟得十分和諧的大報,對佔中新聞一律冷處理,後經社會人士詬病,才稍有改善。這些大報包括《聯合》、《中時》、《中央》,後者前身是國民黨黨報,2006年轉為網報,委託若干黨人「自立經營」。政府方面,卻稍微令人感到意外:總統馬英九兩度發表支持佔中言論,第二次還是在《紐時》的一個特約訪問上作出的,而且還是在第一次「雙十開腔」、大陸「國台辦」隨即警告台灣不得就佔中「說三道四」之後【註3】。

「奉勸某些人」不得對大陸政事「說三道四」,一向以來都是北京外交部發言人對付那些好管閒事不懷好意的外國政府時的標準說法,這次卻出自國台辦發言人之口針對台灣,而且對象指明是國民黨的馬英九。大陸官方對台「見外」如此,實非尋常,筆者印象中,這還是二十多年來頭一次。其實,台灣官方評論大陸對香港政改事,完全應該,不同於外國政府的那些耍嘴皮小動作。

眾所周知,大陸在香港搞「一國兩制」,着眼點卻是台灣。因此,在香港發生有關「一國兩制」的任何事,事無大小是好是醜,都與台灣的未來息息相關;台灣人民不僅要知道,還需要知道其政府對這些事的看法和立場。所以,台灣的媒體和政府,只要是對民眾負責任的,便不能迴避報道與評論這些發生在香港或陸港之間的事,而其中最重要的那些事,更應該由總統以正式身份作清晰評論,顯示執政黨立場、讓台灣人民知道。這是台灣內政的一部分,大陸試圖施壓禁止,台灣人不反感就不正常。

馬英九自上台以來,對大陸的態度一直偏軟,為的是希望穩定台海局勢、發展兩岸經貿,謀求永續他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政策,並且希望這些政策可以得到北京在政治層面上的某種確認。不過,今年大陸對馬英九的態度有變,主要因為台灣大專生成功搞了「太陽花學運」,阻止了兩岸《服貿協議》的通過,還喚醒了台灣民眾,讓大家都留意到大陸「讓利」背後的政治圖謀。大陸懷恨台灣鎮壓學運不力,快到口的政治肥肉眼巴巴給幾十個學生打飛了,於是拒絕馬英九在APEC會議期間進行馬習會的提議。馬的重要政治目的既然達不到,也就少了禁忌,兩度公開正面評價佔中,馬總統的「微軟」於是變成「微硬」。

當然,這還有其他原因。即將於月底舉行的非常重要的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一般稱作「九合一選舉」),包括直轄市、原住民區、縣市、鄉鎮、村里各級的行政首長和議員、代表。這次選舉將是台灣政治史上最大規模的地方選舉,選出的公職人員逾一萬一千人,不僅是今後台灣政治發展的一個關鍵,同時也是2016年總統選舉的一次熱身。經過「太陽花學運」,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負面感覺加強了,綠營在氣勢上勝一籌,因此馬英九要在兩岸關係上作一些強硬表態,而目下最便捷的辦法,就是抓住香港政改和佔中的機會發表評論刺激中共,向選民重新顯示己方的護台立場。

民主事業的交流和互助,無分地區邊界,港台兩地實在應該在此事上多協作。對此,北京無謂說三道四,反而應該促進,因為港人與台灣交流民主經驗,勝過「裏通外國」。

順便簡介台灣政制的一些重點。台灣的選舉是一人一票真普選,提名權是開放的、平等的。《中華民國憲法》第十章指明憲法的剩餘權力不完全歸中央政府所有,而是在一切憲法未定義的範圍裏,由中央和地方分享;凡屬管轄國家事務的剩餘權力由國家擁有,凡屬管轄省縣地方事務的剩餘權力則歸省縣,因此地方的權力相當大【註4】。

此外,台灣的立法院議員一如其行政系統般有完整創制權(提案權),即不實行香港《基本法》指明的「行政主導」【註5】。香港人爭取民主權利,不必「言必西方」;台灣的民主經驗和體制裏的優缺點,尤其值得港人參考。在佔中的日子裏,大家不妨在這方面用點功。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1】在物理學裏,形成脈衝現象的原因若是源自系統內,脈衝就往往是周期性的;如果來自系統外,例如爆炸、閃電等,就往往不是周期性的。近年在香港的美容界,脈衝一詞,婦女也琅琅上口,因為有一種去雀斑的方法用上了電磁脈衝技術。
【註2】新華社此文完成任務已不見了,但仍可在其他官方網頁上看到:http://www.china.org.cn/china/Of ... ontent_33870516.htm
【註3】國台辦對馬英九的「雙十講話」回應見http://taiwan.huanqiu.com/article/2014-10/5167377.html;馬英九的《紐時》訪問全記錄見http://www.nytimes.com/2014/11/01/world/asia/transcript-of-new-york-times-interview-with-president-ma-ying-jeou-of-taiwan.html
【註4】見《中華民國憲法》第十章第111(中央與地方權限分配):「除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八條、第一百零九條及第一百十條列舉事項外,如有未列舉事項發生時,其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屬於中央,有全省一致之性質者屬於省,有一縣之性質者屬於縣。遇有爭議時,由立法院解決之。」http://zh.wikisource.org/wiki/%E ... B.E6.AC.8A.E9.99.90
【註5】參考http://zh.wikipedia.org/zh/%E7%AB%8B%E6%B3%95%E9%99%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