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張華: 中日兩國將如何收科?




很多人問:中日為釣魚台主權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中國民間反日情緒更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兩國如何收科呢?

雖然這不是近年最嚴重的中日衝突,卻是兩國首次就釣魚台問題針鋒相對到形同冷戰邊緣。過去,兩國曾因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及閣員參拜靖國神社、日本竄改歷史教科書、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等,造成嚴重對立,中國因而在○五年三、四月掀起全國性反日怒潮,幾十個城市爆發大規模反日示威,其中廣州、北京、深圳、上海、哈爾濱等約有一萬人上街,數百萬人簽名反對日本入常。

相反,對釣魚台領土爭議,北京一直僅作口頭抗議,對民間保釣活動更大力打壓,以致保釣一直只是香港及海外華人的事。但今次釣魚台爭議在國內被擺上枱面,進而成為中日的衝突點,頗令人意外。為甚麼會這樣呢?

其實,中日都有各自的難處,使釣魚台爭議不斷升溫。日本方面,民主黨政府長期積弱,首相野田佳彥的民望跌至不足兩成,本月二十一日黨內改選後,他能否續任首相也是問號。之前,南韓總統李明博登上與日本有爭議的獨島,李的民望大升,野田則因回應軟弱而遭到在野黨及輿論抨擊,若在釣魚台問題上也屈從於北京──取消國有化釣魚台,他又如何挽救民望、爭取連任呢?

至於北京,問題更複雜。一方面,今年中國經濟急速放緩,民怨日深,社會越來越不穩定,而北京當局除了拼命印發鈔票(中國的貨幣總量已接近GDP的兩倍,相反負債累累的美國只佔GDP的七成),別無挽救經濟良策,但濫發鈔票的後遺症相當可怕,因此,北京必須轉移民眾視線,以免他們聚焦在國內經濟及社會問題。此外,目前正值中共十八大前夕的人事交替敏感期,無論交班的胡錦濤、溫家寶,還是準備接班的習近平等,都不可能對外示弱。這就注定釣魚台問題只能不斷升溫,更何況民間反日示威一直是北京向日本展示「民意」的施壓手段!

不過,當民間反日情緒宣洩了,透過示威向日方展示民意的作用也就完成了,北京必會收緊控制。既然抗議都是官方默許的,要制止也非難事。而且,○五年更大規模的反日抗議也可隨心所欲叫停,反拆遷等因切身利益而觸發的更大規模反政府示威,也可在武警強力鎮壓下偃旗息鼓,北京絕對有能力隨時終止民間的反日活動。一旦示威出現失控迹象,更可以維穩之名,強力取締,反日活動自然沉寂下來。當然,受損的中日關係已難補救,能夠止損已屬難得!




邵力競:從甲午戰爭到釣魚島之爭

本來不打算評論釣魚島爭議這等國家大事,但既然香港在此時此刻也參與了這場外交角力,而且中日關係惡化,必然波及亞太乃至全球,區區香港不能獨善,也就姑妄論之。


827日下午,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座駕遇襲,國旗被奪,是嚴重的外交事件。須知國旗乃國家尊嚴之所在,戰場上士兵犧牲性命保護、和平時期示威者焚燒自製自購的他國國旗,可以理解;但官方的國旗被人奪去,則是奇恥大辱。

日本國際形象勝中國

以日本人對禮儀的重視,斷無罷休之理,即使暫時忍耐,也是出於權宜,民眾心理必有影響,右翼分子更可大做文章。

中國民眾也許覺得在中國馬路上,有人大搖大擺開着插上日本國旗的轎車,是耀武揚威,但這只是國際慣例,因為《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訂明,使館有權在其交通工具上「使用派遣國之國旗或國徽」。

在 香港開車的人都知道,掛着CC車牌的外交人員汽車享有外交豁免權,這是一種互惠互利,因為香港駐外辦事處官員也享有某程度的特權。以上《公約》同時指出, 「使館交通工具免受搜查、徵用、扣押或强制執行」。執法機關尚且忌憚三分,一般人對此作出攻擊,乃至威脅使館人員人生安全,嚴重性更不待言。

所以,中國外交部雖然最近立場強硬,也不得不馬上承諾徹查。客觀上,這種民粹主義的行徑,無法為中國奪得寸土,反為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煽風點火,適得其反;也令國際上對中國印象不好的國家,更為加深對中國人的負面形象。

須知釣魚島雖然重要,但是一如南沙、西沙諸島的爭議,要放到複雜的國際政經局面去考量。從整個國家利益的大局看,和平發展始終是好事,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與整個國際社會的關係尤其重要;即使要對日本採取強硬態度,也得細心考慮國際社會的支持。

中日一旦正式交惡,對中國崛起耿耿於懷的美國,即使不公開支持日本,也決不會公道處置。日本雖經二十年經濟沉屙,對投資的人來說彷彿已無關重要,但是在爭取國際社會認同和形象上,實比中國更勝一籌,而且與其說是外交格局,不如說是民族性格所然。

愛國歷史常忽視細節

這裏,筆者想起以前中學歷史課上,講到中日甲午戰爭,每每強調日本人如何狼子野心,中國人如何一再忍讓;甲午海戰的失敗,主要是滿清政治上的失敗,中國軍人還是非常英勇奮戰的,像北洋水師管帶鄧世昌的事迹,令人動容,是國民教育的經典教材。

只是這種臉譜化的歷史,往往忽視了很多重要的客觀事實和細節。譬如甲午海戰的第一炮,發生在朝鮮半島附近的豐島,日本人在不宣而戰的情況下,擊沉中國運兵船「高陞號」,八百官兵葬身黃海。歷史書上只是把這當作日本人陰險詭詐的又一個例子,匆匆帶過。

基於民族大義而撰寫的歷史書卻鮮有交代,「高陞號」當時乃是滿清政府向英資怡和洋行租用的商船,船長和高級船員皆是英國人,還掛着那時候在海上通行無阻、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米字旗。

民粹主義永遠有市場

日本人的這一炮,是否等於侵犯英國主權?甚至向英國開戰?事件的結果,已經寫在歷史的牆上:中國在該次戰爭中,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幫助,英國不但沒有就此懲罰日本,反而在幾年後跟日本締結攻守同盟,「高陞號」的損失,最終反而是中國政府向怡和洋行賠償了事。

當年的英國國力和地位,不下於現在的美國,日本為何有這麼大的膽量?

當 中決不是一兩句狼子野心、陰險詭詐就能解釋概括。我從澳籍華人女作家雪兒簡思的文章得知,日本政府在外交和英國輿論層面都下了一番研究苦功,作了大量游說 工作,所依仗的,是對當時國際形勢、外交慣例,以及西方人法律的扎實了解和判斷,一貫日本人的深耕細作,與中國人的粗疏自大,不可同日而語,當中有值得學 習的地方;甚至可以說,知己知彼,愈是討厭日本的人,愈須要知道其長處。

縱觀今次日本在「攔截」香港保釣漁船一事,中國人固然同仇敵愾,義憤填膺,但我們不妨從國際社會的眼光來看,那些對釣魚島歷史乃至地理位置不甚了了、遑論有任何主觀民族感情的人,看到傳媒報道,會作何想法?

日本海事人員的巧妙安排,先攔截、後捉人、再放人,客觀結果讓外國人覺得日本在該島有實際的司法管轄權;與中國的一貫形象相比,執法更來得「文明」、「克制」,甚至「和平」。日本政府對於國內也有起碼交代,又可以為加強軍備、修改和平憲法鋪路。

香 港基於其獨特位置,又是歷史上中西交往的滙點,雖然沒有外交權,卻反而有對此事作出另類理性思考的優勢。闖島勇士壯舉可嘉,尤其是做實事、少廢話、有功而 不居的古思堯。可是事發後香港傳媒只是一面倒,以一貫流行最近甚且變本加厲的煽情方式,報道事件;某些9月參選立法會的政治人物也乘勢而起,紛紛逼迫現政 府在此無從置喙的事情上表態,一副大義凜然的姿態,實在令人失望。

在戰場外吹號角,永遠容易。民粹主義加上民族主義,也永遠有市場,可是這是否香港該扮演的角色?

作者為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碩士課程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