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下稱發展區)規劃諮詢進入最後階段,今日的公泷諮詢會預期約有7000人出席。近期,各方持份者提出的訴求,由金錢賠償、保護農耕生活、商榷劃界準則以至質疑發展區會成為「雙非富豪城」等,不一而足,如何折衝樽俎,考驗政府的領導和智慧。發展區可容納15萬人,是繼東涌新市鎮之後,20年來政府規劃發展的另一個新市鎮,香港亟需建立土地儲備,以應付房屋、社會與經濟發展,發展區可以打破曾蔭權政府任內近乎零土地儲備的悶局,期望政府做好諮詢工作,與公泷達致最大共識,制訂一個有效使用土地的共贏方案。
政府增土地儲備 可發揮調節功能
目前政府的土地儲備,僅可供5至10年之用,而未來約20年,本港新增人口,保守估計約110萬,土地供應並非一蹴即至,要經過規劃和既定程序,動輒需時約10年,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為例,政府在2008年6月開展首階段諮詢,到行將結束的第3階段諮詢,歷時已經超過4年,但是距離規劃定案仍有待,即使方案拍板,收地賠償也是漫長的過程。若要香港社會持續發展,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拍板定案之時,政府已經要籌謀開拓其他土地,以應付人口和各方面發展的需要了。
政府計劃動用400億元,在新界東北徵收私人土地,用以推動發展區計劃。過去數年,公私營房屋緊絀,與政府土地儲備不足有關,以致出現發展商主導供應、政府被牽覑鼻子走的局面,政府動用公帑徵地作儲備,可以爭回一些主動。另外,政府全面掌控發展區土地供應,可以發揮調節功能,減少樓市出現畸形情。因此,發展區不但可紓緩土地短缺,也有利於政府調節,形成一個較平穩健康發展的房地產市場。另外,加上洪水橋的發展,政府盡快就海港外圍填海選定地點,動工造地等,展示一幅政府長遠規劃供應土地的景象,可以增強市民以至國際間對香港發展前景的信心。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必要性,顯而易見,只是,以現時本港的社會氛圍與政治環境,政府推動這類大型規劃諮詢,面對困難重重。原居民之間、非原居民之間,各有不同利益和意見。涉及金錢的訴求,政府聲言將從優賠償,協助受影響非原居民搬村,賠償或與菜園村相若甚至更好,另外,也表示會協助居民覓地,保持農耕生活等,若政府做到這些,相信上述訴求不難解決。不過,政府也要對納稅人負責,一應賠償勿過度偏離原則,若政策過度向受影響居民傾斜,恐會惹來其他人士反彈。
除了涉及賠償等安排,政府規劃建議的劃界準則和是否隱含港深融合議程,有人提出商榷和質疑。有意見指出,規劃把55公頃農地劃入發展區,但是鄰近很多已被用作貨櫃場、回收場的棕土地帶,卻未被納入發展區,政府為何這樣劃界,未有使人信服解釋。政府的建議,相信是要繞過原居民擁有的土地,不過,這種不藉機糾正棕土地帶亂象,卻去徵用農地的情,有點不合情理,從改善環境和保育角度出發,政府應該重劃發展藍圖,減少影響鄉村和耕地面積,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尋求更好平衡。
另一個值得商榷之處,是發展區公營房屋與私人房屋的比例為43%比57%,而且私人房屋為低密度,以今時今日社會不滿地產霸權的氛圍,不少人質疑發展區為富人建造,反響甚大。其實,政府建議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應該是反映不復建居屋的情,現在時移勢易,居屋肯定復建,所以,這個比例應該調整,而且增加的公營房屋,應該都是居屋,因為發展區若有太多公屋,可能會重蹈天水圍的覆轍,衍生社會問題。
發展區的第1和第2階段諮詢,都有與內地融合的元素,例如指發展區位處新界東北及邊境禁區以南,鄰近跨境設施,佔地理優勢,「拓展新發展區可把握香港與內地之間日益頻繁的經濟聯繫所帶來的契機」,第2階段諮詢更明言發展區是「配合珠江三角洲的長遠發展,並與深圳市的發展配合」。近期,不少市民對內地旅客來港,擠佔生活空間而有怨言,諮詢文件的表述方式,使人懷疑「發展區是否為內地人、內地富豪而建」,特首梁振英和政務司長林鄭月娥雖然已經否認,但是未能完全消除疑慮,我們認為,若政府對發展區私人住宅土地加入「港人港地」條款,明確宣示發展區土地為滿足港人住屋的需要,就可消除「內地富豪後花園」的憂疑。
凝聚共識、善用土地 期望官民開創好經驗
本港土地房屋政策荒廢了10年,今次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諮詢,是多年來建設發展的重要諮詢之一,就此,政府的公權力要發揮兩方面作用,首先要堅定地推動發展區建設,切勿遇到阻力就半途而廢;其次,堅持原則立場之餘,要有足夠彈性,靈活應對,以消弭矛盾和化解阻力,尋求一個最大多數人都接受的規劃方案。
至於對方案有意見的人士,應該同時看到15年來,香港許多方面發展停滯不前,深層次矛盾日亟,究其原因,主要與土地供應不足有關,如何善用土地,推動發展、從而化解矛盾,已經是擺在全港市民面前的問題。期望今次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諮詢,能夠開創凝聚共識、善用土地的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