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

潘小濤: 都市博客 - 民間的反日情緒有多高漲?




過去的周末,為抗議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中國逾八十個城市爆發反日示威,不僅有席捲全國之勢,暴力程度也是反日活動所罕見。毋庸置疑,中國民間反日情緒正急劇升溫,這卻非參與人數能顯示出來。

從網民透露的資料及傳媒公開的報道,今次的反日示威者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1)公安、城管等便衣執法人員,在多個城市的示威中扮演「領袖」角色,不僅帶領示威人群的遊行方向,部分還會帶頭挑起事端,製造混亂;還有學校組織而來的大學生,以及廠企動員而來的工人。
2)藉機發洩對政府不滿的社會人士。
3)乘機搞事、搶掠的暴徒。
4)真正的、一片赤誠的愛國人士。

我們無法掌握各類人士的比例,也就很難判定有多少人真的為反對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而走上街頭(即第四類人士)。因為政府一次又一次操控反日示威,以致很多不甘被利用的真正愛國者,早已卻步,絕迹於這類官方默許的遊行。

05年,中國多個城市曾爆發規模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反日怒潮,抗議日本篡改教科書,以及反對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安全理會常任理事國,事後很多人揭發,不少參加者都是「被組織」而來的,而手持橫額走在遊行隊伍的前頭及帶頭搞事的,也懷疑多是便衣執法人員。今次,多個城市的示威者在網上披露,遊行隊伍及帶頭搞事的人當中,有一批批為數十多人穿着同一服飾、戴着耳機的可疑壯漢,不斷透過無線咪「請示」下一步行動,應是混在人群的便衣公安。

事實上,若不能主導示威遊行,官方斷不會默許大家上街。由於這些反日示威者都是透過電話及網絡號召而來,並無主辦單位,也無發言人、組織者等進行協調、指揮,一群烏合之眾,只要有人敢於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帶頭喊幾句煽情的口號,甚至做出激烈點的行為,再振臂一呼,就會成為「領袖」,再加上其他「朋友」配合,把事先預備好的巨型橫額展示出來,便可引導遊行隊伍的走向。

如果無法帶領遊行隊伍,則帶頭打砸搶燒,製造亂局,混雜在人群中的暴徒必會全力響應,大肆搶掠,在場戒備的公安武警就有了絕佳藉口去鎮壓。近年,針對中央政法委領導的維穩系統過度濫權、目無法紀的批評,愈來愈多,要求減少維穩費、降低政法委地位的呼聲漸高,在此情況下,社會愈亂愈可彰顯維穩系統的重要性,若說他們自導、自演去炮製示威亂局,再全力鎮壓,委實是一箭雙鵰,絕非不可能!更何況,他們還可抓獲那些不知天高水深的搞事分子,作為成功維穩的「戰利品」。

很多有識之士已看穿此把戲,拒絕「參演」。因此,遊行人數多寡,只能反映當局的動員決心和能力,不能量度民間的真正反日溫度。幾可肯定,民情反日的人數,必定比表現出來的多很多,情緒也更熾烈!


信報社評:美日強化反導系統 益增中美戰略猜疑

昨天是「九一八事變」八十一周年,瀋陽等地舉行紀念活動;與此同時,內地近百個城市繼續爆發反日示威,抗議日本政府明目張膽吞噬釣魚島。在中日武力 潛在衝突風險升溫、兩岸四地民間「保釣」情緒高漲之下,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走訪中日兩國,昨天轉抵北京。美方指出,帕內塔此行盼可加強兩軍互信關係。

很明顯,中日釣魚島主權之爭,美國是埋下禍根的始作俑者。帕內塔今次亞洲之行,明顯衝着變局有備而來。訪日首站,兩國即達成協議,美國在日本境內設置第二個反導雷達系統,更暗示今後可能對美日安保合作大綱進行修訂,支持日本的戰略用心不言而喻。

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昨天跟帕內塔會晤後,表示中美應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並通過加強合作、增加互信,以提升兩軍關係。事實上,中美在軍事領域加強合作與交流,避免雙方因缺乏戰略誤判而走向對抗,的確是中美發展穩定關係最重要的一環。

然而,面對中日劍拔弩張之勢,美國雖一再表示,對釣魚島最終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但同時亦一再強調,《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其前提無疑暗含承認了釣魚島是日本領土,尋且以「尖閣諸島」稱之,因此,與其說美國對釣魚島「不持立場」,顯然無法令中方心服口服。

於美國重申「不持立場」的同時,卻又進一步加強與日本軍事合作,在日本境內增建第二個反導雷達系統,擴大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雷達偵測範圍,強化導彈防禦系統的力量。雖然帕內塔強調,此舉是防範來自北韓的彈道導彈威脅,但骨子裏完全不排除有意削弱中國核威懾力量的戰略用心。

可 以看到,中美的戰略互信,隨着美國深化返亞戰略而變得較前脆弱。今年五月起,美國國務卿希拉莉風塵僕僕,三次走訪亞太國家;帕內塔擔任防長以來,也三度出 訪亞太,既在澳洲達爾文港駐軍;訪問越南金蘭灣時,亦積極尋求美越更緊密軍事合作;訪印度之旅,又強調建構美印戰略夥伴關係。

如今更在日本再設置新一套雷達系統,反映美國介入亞太的深度和廣度,已告不斷深化,並把更多軍力集中轉移進來。

二○一一年一月,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把中美關係重新定位在「合作夥伴關係」之上。很明顯,中美大國的利益博弈,雙方出現戰略競爭,合作、猜疑與防範無可避免,然而,超出合理範圍的猜疑和防範,勢必削弱雙方的戰略互信。

如今美國加緊亞洲戰略再平衡,在過程中,把亞洲的安全夥伴關係,隱隱然營構成為針對中國的圍堵;在區內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包括在日本加建X波段雷達系統,強化導彈防禦系統的追蹤和堵截力量,暗含針對性降低中國的核威懾力量,明顯已帶有超越合理防範的濃烈意味。

在這種情況下,帕內塔即使鼓其如簧之舌,力圖說服北京,美國返亞戰略並非針對中國,但亦很難令中國信任。缺乏信任基礎,使中美的「合作夥伴關係」始終無法穩定;兩軍的交流只能起「摸底」,一探對方軍力虛實的作用。

昨天,中國多艘海監船到釣魚島海域執行巡邏任務,日本海上保安廳並未採取強硬攔截措施,未造成雙邊衝突,是否帕內塔已向日方施壓,不得而知。但美國操控中日 兩大國的適度緊張關係,積極影響東盟,制約區內國家間的合作,形成分化、限制成員之間的重新組合,這種戰略手段,在應對中日釣魚島之爭整個過程中,包括帕 內塔今次中日之行,可以說充分暴露出來。




畢老林:釣島以外知己知彼

918日,周二。九.一八事變81周年,內地民眾抗日情緒達到沸點,報道指多家日本大型企業為免遭到釣島主權紛爭觸發的騷亂殃及,決定暫時關閉在華廠房,受影響日企包括佳能、松下、三菱、日立等港人耳熟能詳的品牌。

九.一七敬老日

老畢是日上班途中,在車上聽到電台聽眾「烽煙」,呼籲港人抵制日貨,節目主持卻不以為然,在對反日抗爭不置可否的前提下,質疑抵制東洋產品打擊日本的效用。 那位聽眾愈說愈「有火」,主持卻極力保持理性中立,在兩把聲音隔空激盪之中,車程已畢,「後事」如何,老畢已無緣與聞。

今讀中大公共政策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邵力競於本報發表的〈從甲午戰爭到釣魚島之爭〉,文中有句話,精警得很:「知己知彼,愈是討厭日本的人,愈須要知道其長處。」老畢無意就日本人是否深耕細作、國人是否粗疏自大置評,惟知己知彼捨短取長,永遠有益無害,今天就來談談釣島之爭以外,日本一些對其他地方包括香港具借鑑參考價值的話題。

風頭火勢,中港同胞注意力無不落在九.一八。然而,大家可知道,九.一八前夕是什麼日子?今年的九.一七,是日本傳統的「敬老日」。這一天的降臨日子歲歲不 同,每年9月的第三個月曜日(星期一),全國各地都要為長者舉行慶祝活動,以示尊敬。百歲人瑞當然更高一級,首相須向這群長者中的長者發賀信贈銀盃,名副 其實「老人獎」。這還不止,有幸活過一世紀,尚有地方當局心意可收,獲贈「敬老金」以至高官登門拜訪。七十歲以上的長者,雖然未夠資格獲此厚待,惟「敬老 日」坐公車一律免費,關東關西鹿兒島北海道,舉國上下全方位開展群眾慶祝活動。真心敬老也好,形式主義也罷,日本人對這些禮節傳統,總是一絲不苟事事做 足。

不過,禮儀歸禮儀,現實卻殘酷,日本首相每年向百歲人瑞所發的慰問信愈多,新生代肩頭上的擔子便愈重。有多沉重?先看一些統計數 字:1965年,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佔日本總人口24.1%,平均每名退休人士由多達9.1名在職人士供養,「敬老」綽綽有餘。然而,按照目前的人口趨勢, 到了2050年,每名退休長者只有一名在職人士在背後支撐。從截至20133月止財政年度的預算開支分布可見,日本長期入不敷支(公債對GDP比率現財 政年度估計達240%),令該國高達五成六的政府支出,必須依靠借貸支持,其中比重最高的正是社會保障,佔總開支達29%!

世紀災劫長者當殃

日 人也許真的深耕細作,每年「敬老日」皆不忘公布統計數字,一面向長者噓寒問暖無微不至,一面以冷冰冰的數據提醒國民,日本人口老化何等嚴重。從1963年 起,日本厚生省便在「敬老日」前發布相關統計,1963年全國百歲以上長者合共只有163人。與香港一樣,人口老化開始時不易察覺,但到了某些數字上的 「分水嶺」,大家便會驚覺,舉目所見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長者人口竟然如此龐大。

1963年,日本百歲人瑞只有163位,總數達到1萬, 已是1998年即三十五年後的事。然而,一觸及這個關口,下一個1萬紀錄,快至五年後即2003年便寫下;此後每添1萬,速度愈來愈快,突破第三和第四個 萬關,分別僅需時四年和兩年,全國百歲公民人口,2009年衝破4萬大關。時至今天,日本活足一世紀仍然健在的國民,合共5.1376萬人,比去年再增 3620人。

去年10月出版遊記Big Like: Cascade into an Odyssey的財經博客Wolf Richter,放下俗務遊歷百多個國家後寫成此書,自言對日本「流連忘返」。作者以第一身經驗,有感而發地指出,去年三.一一世紀災劫奪去1.587萬 人的生命,目前仍有2814人不知所蹤。當天地震海嘯核洩同時發生,但傷亡主要由海嘯引致。死者當中,56%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而在至今下落不明的 2814人中,多達四分三年逾花甲。這些老人家的年輕後代,大都早就離開受災最嚴重的沿海小鎮或村落,到大都會謀生,剩下年紀老邁行動不便的長者在家鄉 「等日子」;地震海嘯大難臨頭,他們哪能不聽天由命嗚呼哀哉?

作者絕非批評年輕日人對長輩未盡孝義(西方人哪會講究這一套),不趁有氣有力 到大城市闖天下碰運氣,難道留在人煙稀疏的鄉村小鎮浪費青春?Richter要說的是,長者在三.一一受災最深,喪生人數近萬,令素以長壽聞名的日本國 民,預期壽數去年罕有地下降,女性給拖低0.4年,平均活至85.9歲,屈居香港之後。男性預期壽數亦微降至79.4歲,跟意大利看齊而僅遜瑞士。

儘管如此,日本人壽命之長,放眼全球仍數一數二,以該國的財政狀況和增長軌迹,縱使採用昨天提及的NGDP level targeting,憑日本的人口結構,要刺激消費引發通脹推高增長,閣下認為成功機會多高?

「御宅族」自顧不暇

在 人口老化稅收嚴重不足下,日本仍須向佔該國債券投資者九成半的本國機構和民眾籌集資金,以應付只會惡化不會改善的財政狀況。該國年輕世代在各方面皆不如父 輩,樓市泡沫雖爆破多年,無恒產乏積蓄者恐怕仍佔多數,要這些自顧也有困難的「御宅族」,若干年後平均一人供養一位退休長者,心縱有餘力亦必遠遠不足。

多得投資者仍然信賴政府的償付能力,日本「財政炸彈」遲遲未爆,惟該國的人口結構和新生代境況,令人不能不對日本模式還可以維持多久,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