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低廈,人潮起伏,
名爭利逐,千萬家悲歡離合。

閑雲偶過,新月初現,
燈耀海城,天地間留我孤獨。

舊史再提,故書重讀,
冷眼閑眺,關山未變寂寞!

念人老江湖,心碎家國,
百年瞬息,得失滄海一粟!

徐訏《新年偶感》

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陶國璋﹕兩極化與報復心態



香港的兩極化逐漸發展為報復心理。警察「重擊」示威者,表面上是維護法紀,保衛政府總部;旺角的「購物潮」與圍堵小巴站,表面是另類抗爭,兩者內裏都滲有報復式的發泄。
報復心理往往掩蓋於追求公平的外衣之下,報復者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自己是受害者,於是透過不同的方法來報復,以宣泄忿怨。

人 性中自有一種公平要求。小時候,我看《基度山恩仇記》,主角被壞人陷害,囚在獄中多年,最後主角逃出監獄並成功復仇,心中非常同情主角,當他完成其復仇計 劃,更有一種快意感;後來,看電影《戰地鐘聲》,結局時,英勇善良的男主角為了救援同伴,對抗軍隊時竟然壯烈犧牲,事後內心感到反覆難平。

原來,我們的深層意識裏,有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因果報應要求。「善惡終有報」是人類心靈內部的一種道德原則: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傷害了許多無辜 的人,我們覺得他「應該」不得善終。又如果一個人積德行善,廣布好施,幫助了很多人,我們覺得他「應該」會得到上天的眷顧,逢凶化吉,中國傳統稱之為「天理」。

但是,這種「應該」感與現實往往得不到恰當的報應,最後人類只能寄望於上天的力量,因此宗教才有最後審判的「設計」,讓大能而全知的神,為我們恰如其分地賞善罰惡。

公 平感要求一旦滲入個人的心理保衛機制,便會形成複雜的報復心理。依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保衛機制」理論,人遭受到不愉快的經驗或傷害的時候,便會產生焦慮(anxiety),焦慮必須找途徑來宣泄,否則產生焦躁不安、憤 怒、擔心、憂慮等等情緒;所以報復是一種保護自己利益不受損失,並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禦保護機制。一般人都有報復心理,同樣當別人幫助了自己,亦會 有感恩回饋之心,這是人之常情。

嚴重的報復心理,是一種逃避自由現象。所謂逃避自由,是指人放棄其理性的指導,報復者要逃離自己,他必須找 方法消耗自己的處境,他開始失去理智,不計後果地思考報復的方法,必須要傷害對方。長期的怨氣必會沾染許多情意結:恐懼、不安、敵視他人、不信任別人,孤 獨……及後會轉化為情意結(complex),甚至精神病態。

我的一位學生在旺角曾兩次被警察打斷身骨,他告訴我,每回路上偶然看見警察,全身都會發抖,控制不了自己,這就是「魔警情意結」。站在警察一邊,他們同樣感到安全受威脅,加上同袍的團隊意識,同仇敵愾,對示威者自然會產生對抗感,甚至仇恨感。

報復變成強迫性的行為

仇 恨形成焦慮,報復者自覺認為自己當下的痛苦,全由對方所加害的,所以我明顯就是受害者(victim),為此,他覺得只有令對方承受同等的痛苦,才能發泄 仇恨。於是報復變成了強迫性的行為(obsessive behavior),唯有借對方的痛苦去釋放自己的痛苦,甚至產生痛快感,所以報復、報仇被稱為快意恩仇。

人一旦陷入情意結,報復者的仇恨 早已佔有他生命的全部,成為他的生存目標,必須讓對方受到嚴重的痛苦,才能填平他的怨恨。假若報復成功,例如讓店員不安,小巴司機營業困難,表面上是釋放 了內心的積壓,並得到一刻的痛快感,但復仇者過於期待或「享受」報復時的快意,卻忽略了長期處於仇恨的生理與心理扭曲,他的潛意識已烙印上仇恨的種子,仇 恨必然與怨懟混雜一起。

報復源自仇恨,而仇恨又跟愛有關。愛得愈深,恨得愈切,愛恨相連,原因一般的愛,必滲有擁有感,例如擁有心愛的人。而擁有感又與公平意識關連,我所愛的人被奪,憤怒之餘,更由於對方影響自己的擁有,就會產生強烈仇怨,再由仇怨感而興發報復意識。

現時香港的兩極化抗爭有不同的心態:一種是要求民主理想,一種是求穩定壓倒一切。這種兩極心態與人的成長有關係。

人在青少年階段,他的自然生命與精神,總是向上發展的,有一股動力,不願與現實妥協。年輕的熱情,如火般燃燒,在燃燒時所放出的自然的光輝,照耀着人類的文明。

年 輕人由於涉世未深,對世界的事物,並無真正的佔有,是以能保存純粹的性情理想。但人不可能永遠無所擁有,所以當青年離開家庭,而進入成人的世界之後,無論 為己為公,必須對社會事物有所佔有,才能在社會有一立足點。這些立足點往往受社會潮流所鼓動,如事業、財富、名譽、地位等。

人一旦開始對社 會的事物,產生一種擁有感,即希望永遠保持現狀,其維穩意識立即牽連其中,人不再如初時那樣單純、率真;所以現時的利益集團不復當年的兩袖清風。同樣,習 慣於「搵食意識」的港人,已懷疑自己在六四時的激情甚至無法理解追求民主的理念,紛紛判定學生運動是「不切實際」。

須懂得撫平內心仇怨感

後佔中運動仍有許多變化,但我們仍要在香港生活下去,所以我們必須懂得撫平內心的仇怨感:

一、當遭受不公平的對待,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憤怒之情會油然而生,甚至怒火中燒。這時,我們可通過自我心理調節加以淡化、轉移,例如轉移注意,暫時離開一下你看不順眼的人或環境,也可以找知心朋友傾訴,以宣泄心理壓力,聽聽他人的評論、勸解,冷靜反思一下。

二、用理智駕馭住衝動着的感情,平靜時思考報復行為將可能導致的後果,例如,你很想拿刀傷害對方:這一刀傷害了對方,對方又可能會進而報復自己,自己會得到的是更大的痛苦,還會連累自己的親人,影響自己今後的前途。

三、阿Q式精神勝利法:認識人生的實際情况,人生路上的挫折、委屈在所難免。一如張愛玲說:對方無論如何卑鄙、下流,你細心看清一下,他其實都是一個可憐人。那些多行不義的人,終會遇上更惡毒的人,自然會產生惡之相抵,正如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